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9 毫秒
1.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进行相关研究,探索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体自尊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大学生整体自尊、身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的各方面原因;对体育系大学生和非体育系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发现体育运动量与大学生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探讨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以及影响体育锻炼持续性的原因,为大学生参加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尊,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体育项目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女子学院在校大一、二年级的女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对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的影响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互作用和关系。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在校女大学生分为健美操组、篮球组和乒乓球组,在运动强度基本相同、每次锻炼时间和每周锻炼次数相同的情况下,分别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两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三个不同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在实验前后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特点;实验后健美操锻炼项目、篮球锻炼项目和乒乓球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维度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研究海南省大学生的运动量、体育锻炼感觉、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运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的正相关;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的正相关;体育锻炼感觉与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线性关系。此研究提示,通过体育教育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情绪稳定性量表(ESSV3.0)等研究工具,对山西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2)锻炼人群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4)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高校体质弱势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进行体育锻炼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体育锻炼项目、不同运动量、不同体育锻炼心理体验与体质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丰富我国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的实践与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江苏省高校体质弱势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进行体育锻炼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体育锻炼项目、不同运动量、不同体育锻炼心理体验与体质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丰富我国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的实践与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浙江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变联系密切,对调节和缓解大学生因学习负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有良好的效果.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对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意识不强.自觉性不够,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阐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锻炼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对调节和缓解大学生因学习负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有良好的效果.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安徽、河南两省的3所高等院校的73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全国常模、高等学院进行了比较,另外还研究了运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证明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确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3个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且无器质性痰病及体育锻炼史的大学生作为本研究的被试,根据被试的个体特点合理实施体育锻炼并结合适宜的日常心理疗法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10周的试探性矫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结合适宜的日常心理疗法对3个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显著的矫治效果,能非常有效地较大幅度消除心理健康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心境健康水平偏低,心理障碍问题较为突出。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并应用简化的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的量表,通过对经常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进行练拳前后两组数据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经常练习太极拳,不但能够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改变个人焦虑、急躁、易怒的脾性;同时,还能调节抑郁、疲劳、惊慌、愤怒和紧张等消极的心境状态。从而,使大学生变得豁达、沉静、随和、乐观、健康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2.
关于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生活事件自评量表的测查,研究了女大学生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运动量、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有较高比例的女大学生对于“就业压力”,“受人歧视”,“亲友死亡”等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2)健美操锻炼能有效地降低心理应激。(3)每周参加健美操锻炼的次数与心理健康调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羲 《安徽体育科技》2006,27(2):59-61,89
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从锻炼的心理效应、心理评价方法与锻炼健心机理、锻炼方式与心理健康3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课前准备活动的生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锡杰 《体育科技》2001,22(3):44-46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直接从事大量的身体练习,而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逐步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逐步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使人体各组织器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比较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健美操专项技术,改善体育态度及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等方面的实效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较高的实效性,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实现高校体育改革的有力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方式与中职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宝鸡3所职业技术学校随机抽取的575名中职生为研究对象,按运动方式将其分为安静组、室内运动组和室外运动组,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对测查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1)“室外运动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其正向情绪、社会关系与社会适应、自我概念各维度上显著高于“安静纽”和“室内运动纽”,在负向情绪得分上显著低于“安静组”和“室内运动组”,“安静组”和“室内运动组”的中职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运动方式与中职生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各维度相关显著,均达到.05的显若性水平。结论:室外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运动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郭可雷 《辽宁体育科技》2010,32(3):51-52,5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陕西省5个城市的750名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体育参与的生理、心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老年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生理动机依次为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健康长寿、保持生活自理能力;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动机依次为调节神经和摆脱烦恼、社会交往、维护自尊、自娱自乐、减肥和健美。并据此提出增进老年妇女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VO2max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第2附中,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不同年龄,性别和专业的VO2max的测试,并应用生理学的方法对影响VO2max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研究对象的VO2max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发现体育锻炼对人体氧运输系统和VO2max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为了照顾部分体弱多病或残疾的学生,专门开设了体育保健课。在教学中,根据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体育游戏穿插于保健课教学内容中,有效地预防和克服了保健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能够愉快的接受体育教育,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