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形成至今对运动训练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竞赛制度的重大变革,导致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之间产生冲突,为了使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更好地指导现代运动训练实践,本回顾了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发展,并通过对新赛制下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探讨,提出了新赛下体能类主导项目及不同项群训练周期的训练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运动训练实践的周期性特征、竞技状态的客观存在性及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等角度论证了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指导地位的续存性,并指出"板块训练"模式在本质上与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统一性,是对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完善与补充.  相似文献   

3.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综述和评论了近年来国外训练学者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和超量恢复原则,提出了运动训练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核心是发展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它的着眼点是使运动员在多次重要赛事乃至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能创造最好成绩。在训练大周期中,训练内容、阶段以及负荷需要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与动态平衡,使整个训练过程具有周期性、动态性、可调性。由于竞技体育赛事体制的改革与职业体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弊端日益突出,使强调一般训练的分期训练理论与具体的运动项目结合时,其指导性、普适性不强,难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5.
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原理及研究中的若干新问题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通过对周期训练理论基本原理的剖析,以及对其在现代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所作的审视,发现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提出为适应现代比赛赛制的变化,广大教练员在安排运动训练结构时,仍要以周期训练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认为加强训练负荷刺激及其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未来专项周期训练理论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优秀田径运动员训练周期理论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霞  包云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70-71,74
多年来,各国从事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不断对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使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体育商业化进程迅速加快的过程中,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已不适宜指导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由此,引发了作者对周期训练理论的再次分析和探讨,并针对关于周期训练理论的不同观点,对当前我国田径周期训练理论的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主要对周期训练理论、板块训练和小周期训练理论,超量恢复和适应理论,“三从一大”原则,力量训练思路,协调能力的归属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重视训练强度,在小周期和板块训练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明确适应理论与超量恢复的不同层次性,进一步研究两者所反映的机体的生理变化;合理解读“三从一大”原则,科学指导运动训练;转变传统力量训练观念,引进新的力量训练思维,积极发展专项力量;正确定位协调能力的归属。通过综合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周期训练的安排原则去出发,并且相应结合当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和代表性项目的训练计划,分析我国国内从传统运动训练原则向现代运动训练周期过渡的相应变化特点,找出其的利与弊,以便于能给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些实质性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周期训练面临的理论与操作挑战源于多种原因,一方面传统周期训练内容依然保持在运动训练学理论教材中,另一方面,教练员与研究人员对周期训练的科学依据、竞赛特点、实践操作、适用对象等方面提出了诸多质疑.研究就周期训练理论在理论与操作层面的矛盾与悖论现象做出一定澄清与分析,并提出周期训练理论的修订理论--"板块"理论,试图达到加强对周期训练全面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庆  彭立刚 《体育科研》2004,25(6):49-51
采用文献法研究近年来国外训练学者对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和超量恢复原则的反思并进行了评论。指出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对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解释不足,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规律缺乏科学的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本质、现状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颂平 《体育科学》2012,32(5):3-11,33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由Л.П.马特维也夫为代表的前苏联学者们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核心是通过训练大周期的分期形成竞技状态,以便使运动员能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以最大概率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阐述了形成竞技状态的客观规律性作为训练分期的自然依据;训练大周期作为形成竞技状态的完整结构单位;"波浪型"负荷动态是形成竞技状态的必要条件;"延缓传导"现象反映了负荷量动态与竞技状态之间的联系;竞技状态在全年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次数;分析了近年来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出现某些不同的看法;同时分析了全年多周期方案的特点,阐述了现代阶段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线性传统训练分期模式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非传统波动训练分期模式一段时间以来在西方国家较为流行。通过对两种训练分期模式进行回顾与分析后认为,非传统波动训练分期模式的引入,是对传统训练分期模式的有益补充和丰富。两种训练分期模式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过程都具有参考意义,并各有其适宜的范围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传统周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理论是目前运动训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两种训练理论对于训练实践的效果仍然饱受较大的争议。回顾了运动训练理论的历史发展并将其划分为最初萌芽阶段、单一发展阶段、多元深化阶段。为了比较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训练效果,检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期限从该库开始收录文献至2016年4月,利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了评估,采用Review Manger 5.3软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13项研究,在最大卧推、最大半蹲、最大纵跳功率指标上,板块周期明显大于传统周期的训练效果,但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为显著。选择运动水平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采用两种训练模式对于最大卧推的训练效果不显著,但在最大半蹲与最大纵跳功率指标上,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采用两种训练模式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由于不同水平研究对象进行两种模式的训练对于最大卧推产生的影响不显著,所以不确定最大卧推采用哪种训练模式效果会更好;但是在最大半蹲、最大功率纵跳训练方面,高水平运动员应采用板块周期模式进行训练,而在低到中高水平的运动员中应采用传统的周期模式进行训练;两种模式对于耐力素质的影响方面还缺少必要的数据来进行Meta分析,但从当前的研究来看,短期的板块周期模式较传统周期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运动训练的安排问题一直是分期理论与板块理论争论的焦点。分期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此理论具有广泛的经验性、科学—实验性和理论—方法性基础,当今的运动训练仍要坚持分期理论的训练原则与原理;板块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在高级运动员全年要参加多次比赛的背景下,应在短时间内通过集中负荷效应发展专项能力。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从生理学与方法学层面对分期理论与板块理论进行探讨。认为:分期训练理论符合人体超量恢复原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系统论的方法学基础上;板块训练理论与集中负荷长期延迟效应存在矛盾,运动训练安排存在片面性与孤立性。  相似文献   

15.
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和调研的方法 ,结合训练理论的发展和我国训练的实践 ,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建立、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竞技体育比赛量大幅度增加的发展趋势 ,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目前体能类项目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 ,不仅在于具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落后 ,更在于缺乏对一些占主导地位的训练理念和思路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力量训练分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山  龚建芳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5):81-86,99
力量训练分期是建立在现代训练分期理论基础上,具有相对独立训练体系的力量训练过程控制理论。研究证实,与非分期力量训练相比,分期力量训练产生的适应性变化更明显,力量和爆发力(或肌肉耐力)增长和保持更显著,并能有效预防过度训练。然而,在力量训练线性(传统)分期和非线性分期(包括周内、周间和双周起伏式分期)模式间还存在一定差异和分歧,并未形成研究定论。回顾了力量训练分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力量训练分期与非分期以及不同力量训练分期模式的基本结构、训练效果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力量训练分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争议,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periodization strategies o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t various exercise intensities in competitive swimmers. Seventeen athletes of both sexes were divided to two groups, the traditional periodization (TPG, n?=?7) and the reverse periodization group (RPG, n?=?10). Each group followed a 10-week training period based on the two different periodization strategie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swimming velocity (SV), energy expenditure (EE), energy cost (EC) and percentage of aerobic (%Aer) and anaerobic (%An) energy contribution to the swimming intensities corresponding to the aerobic threshold (AerT), the anaerobic threshold (AnT) and the velocity at maximal oxygen uptake (vVO2max) were measured. Both groups increased the %An at the AerT and AnT intensity (P?≤?.05). In contrast, at the AnT intensity, EE and EC were only increased in TPG. Complementary, %Aer, %An, EE and EC at vVO2max did not alter in both groups (P?>?.05); no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SV in TPG and RPG at all three intensiti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periodization schemes confer almost analogous adaptations in specific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competitive swimmers. However, given the large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training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verse periodization model is an effective and time-efficient strategy to improve performance mainly for swimming events where the AnT is an important performance indicator.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西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现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项开展、课程设置、就业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目标口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增加民族传统特色体育课程的开设,专项尝试“一主一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为逻辑起点,按照生态平衡的准则和价值取向,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载体竞技舞龙舞狮运动的发展做了详细而深入的调查,发现我国竞技舞龙舞狮运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未形成系统生态发展环境,竞技龙狮运动的发展在人才培养、训练、教学、竞赛、科研以及市场开发等问题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其可持续发展受到政治、人才、竞赛、保障、技术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法与文本研究对《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自创刊30年来所刊发与运动训练学专业领域相关的692篇论文进行梳理,评述运动训练学专业研究领域的发展进程与未来走向,论述典型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研讨我国运动训练学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旨在为专业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提升运动训练学专业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