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转型期"的湖南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和岗位需求状况以及湖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转型期"湖南社会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和健身需求不断增加,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就业空间。但目前湖南大多数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于改革与创新。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需求接轨,才能在服务于社会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等进行分析,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类型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完全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从增强学生学习和就业信心角度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幅员辽阔且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差异明显,因此高校在进行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来培养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结合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及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对河南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程晖  董璧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59-160,162
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市场前景萎缩的现状,通过构建校企(地)联合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残疾人运动与康复服务的专业小方向,重新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结合人才培养对接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为推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和方向的转型与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学校实际科学定位,采用分类剐、分阶段、分层次培养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构建以就业为主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提出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施"3+1"教育模式,以优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竞争力,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吴晓红 《体育科技》2014,(5):114-116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体育文化市场需求不断增强,体育表演人才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建立以“体育为本,体艺结合,强化能力,彰显个性,讲求科学,弘扬艺术”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体育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体育表演业及体育表演市场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研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表明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具有目标性。职业能力包括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培养过程中以职业能力作为导向引导教育改革制定相应的培养机制以及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培养模式构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 对21世纪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培养模式构建进行探讨, 结果认为, 面向21世纪社会体育有其广阔的发民空间并表现出新的特征;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 首先要转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 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 设计新型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模式; 在此基础上, 建构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及其知识结构, 同时探索开放式的办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  相似文献   

10.
笔者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 ,依据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提出了构建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课程体系。认为要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目标 ,就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前提 ,以市场为导向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社会体育学、社会体育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主干学科为支撑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有机联系 ,社会体育发展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发挥整体充分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社会转型期作为特定的时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分析了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高等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主张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社会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开放的大教育观来指导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等方法,对莆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开放式”体育教学改革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剖析其改革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以下建议:(1)宏观方面,建议政府出台支持政策,积极引导校企合作,建议企业依据自身需要,将相关需求的市场信息反馈给学校,实现地方社会事业、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2)微观方面,学校积极提升自身的“软”与“硬”实力,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市场机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体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要和方法、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学评价体系上的开放,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3.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与持续发展而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视角分析,经过调查得知,目前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新型的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体育市场化改革的产物,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发展还未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现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还难以满足市场竞争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市场针对性和灵活性。今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建设应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建立面向市场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职业准入制度,借助市场途径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并可考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进行更名。  相似文献   

15.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教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着重分析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研究制定哈体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市场和社会岗位需求状况以及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并且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目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状况有待于改革与创新。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需求接轨,才能在服务于社会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社会体育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现状描述、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与能力结构调查与分析,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制学段、目标定位、发展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适应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下对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培养面向广东省各类户外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户外人才是促进本地区户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是本地区户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户外运动方向的办学实践,就高职院校户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建等进行研究,为高职院校户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市场和社会岗位需求状况以及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并且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目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状况有待于改革与创新,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需求接轨,才能在服务于社会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试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面向21世纪社会体育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表现出新的特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首先要转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设计新型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模式,在此基础上,建构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及其知识结构,同时探索开放式的办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