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体育运动对增进健康的积极作用已毋庸置疑,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体育运动的科学性、合理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保健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支柱,更应注重健康,重视体育保健,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健商是健康商数的简称,由整体观念、综合护理、自我保健等方面组成,其理念的提出对高校体育保健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需要出发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卫生保健教育、健康的自我保护教育和健康的运动行为教育等方面的预防保健教育的现状分析 ,找出问题存在的症结 ,并提出预防保健教育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需要出发,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卫生保健教育、健康的自我保护教育和健康的运动行为教育等方面的预防保健教育的现状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症结,并提出预防保健教育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确立了以“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运动兴趣,习惯和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模式将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深刻,对保健教育的要求也越高。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进一步推动了大众健身活动的开展。体育健身业已成为21世纪中国人健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1]。在高校有关体育保健的相关教学工作理应顺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社会的步伐,为了实现高校体育保健知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体育保健相关教材更应当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基础,扩大体育保健知识面,把握其基础知识与理论实践的紧密结合[2]。  相似文献   

6.
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体育保健是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新观念,它对终身体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保健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体育保健——终身体育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林汉文 《精武》2013,(18):59-59,61
高校时期是最关键的时期,是最重要的人生转折期,是青年脱离依赖父母的环境,独立走向自主的个人生活时期,这一时期对青年身体,心理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课题是用科学的、系统的教育手段,促使学生在大学时期,在“德、智、体”等方面能够全面发展。我们针对传统保健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传统保健体育的起源、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念,进行健康体育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健身益智、培养良好品质等方面有许多独特的作用,适合我国现代高校体育的目的,有助于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保健和经常锻炼的习惯。研究结果表明:应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大传统保健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使传统健身理论与方法为现代体育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9.
浅析日本学校保健体育中的安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娇  段炼 《体育教学》2007,(1):31-32
在我国正处于试验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主要突出了“健康第一”这个主题,而安全教育则直接关系到能否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是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教育内容,在日本的学校保健体育指导要领中就明确的规定了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不断出现运动伤害、突发事件等安全问题,这里有种种客观原因,但有些事故或伤害是可以通过安全教育解决或预防的,本文将介绍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的安全教育内容,以期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通高校对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的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放宽大学生入学的体检要求,因此,高校学生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比率呈逐年上升之势。文献资料显示,目前高校保健体育的开课现状不容乐现,保健体育课教学在一部分高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体育新闻的新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从体育事实转化为体育新闻的过程中,体育新闻的价值要素是重要的判断标准。作为新闻的一个独立分支,体育新闻必然具有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即真实性、重要性、异常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但只有( 未然) 真实性、冲突性和显要性是体育新闻最具个性的新闻价值要素。  相似文献   

12.
对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个性特征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量表测试与统计学原理,对田径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出个性特征与运动项目、运动成绩、运动年限之间的变化关系。其目的旨在为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及科学化训练,提高理论与方法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浅议武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力求能较充分地展示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掘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可选择一些民间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教学,如跳绳、踢毽子、跳皮筋等,实验表明,此类项目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锻炼时还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使之保持在对身体健康最为有利的范围内,以提高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国际健将级十项全能选手运动成绩的组合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文献资料、访问、数理统计、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对90 年代国际健将级十项全能选手运动成绩的组合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其运动成绩结构中各子项成绩的组合特点、各子项成绩间相关特点和各子项与总成绩间的关联特点。结果显示:90 年代国际健将级十项全能选手的速度性短冲和跳跃子项成绩明显较高,且与总成绩间高度相关,速度性短冲子项间呈显著性相关。指出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尤其要重视400m 、100m 、跳远和110m 栏项目的训练安排等。  相似文献   

16.
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促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现代社会健康观的确立,以及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在于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明确,人们解决健康问题的措施已经从单纯的医学生物学领域发展到了利用社会方法的途径上。从最早的健康教育发展而来的健康促进,现己成为世界上最受推崇的社会健康途径。运动促进健康是健康促进最新发展阶段中的重要内容,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生活方式理论与现代体育理论,它指出了提高生命质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核心,为现代人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健康”的目的而在社会学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体育生活方式理论必将为运动促进健康和推动全民健身的全面实施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东方传统体育健身使命新说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结合新时代提出的多维健康观和生命观,对以“形神兼练”、“性命双修”为核心,以呼吸、意念及肢体运动的完美配合为基本特征的东方传统体育进行分析,统计中国历代帝王和道教相关人物的寿命,说明以强调人类肉体与精神统一、“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的传统体育锻炼方法在人体健康方面有着显著效果,面对日益高涨的通过体育促进健康、关爱生命的大众体育健身热湖,东方传统体育必将以独特的方式对人类的健康长寿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使用了多年的“体育课”名称,在历史的进程中落下了帷幕,被“体育与健康”所替代。更名后“体育”与“健康”之间的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是说体育可以代替健康,它们是“手段”与“促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更名后的体育课程进行了定位,并提出了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体系,认为应该包括理论知识类、竞技类、民族传统体育类、拓展类以及职业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与健康   总被引:82,自引:2,他引:80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受政治、军事的制约,而忽略了体育自身的人文内涵。娱乐与健康,是人类对体育的根本需求。本文论述了体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诞生和进步,在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21世纪的体育与20世纪的体育相比,将更加注重娱乐与健康。  相似文献   

20.
以公共领域理论为解释路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体育健康传播。认为疫情之下的体育健康传播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表现:体育健康传播话语主要由精英主导,普通个体公共精神欠缺;大众理性认知和批判意识缺失,公共舆论难以形成;媒介的平台功能凸显,在激活公共讨论方面还存在不足。未来体育健康传播应在公众层面引导大众关注体育健康传播,强化公民意识;在公共舆论层面形塑认知强化治理,培养公众的理性批判意识;在媒介层面强化体育健康内容的互动性,激活公共讨论,以进一步构建体育健康传播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