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密 《新体育》2023,(20):100-102
“一单”:一节完整的课堂包含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助学,本课题研究的“一单”即学习单,是衔接完整课堂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单”是指教师围绕学生学习而设计,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课堂专业指导方案,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如何关联已学知识、生活经验进行思维和知识建构的“学习历程”,也是教师课前、课中、课后为学生提供适切学习方法和路径的“导学地图”。“四化”:把学习目标→内容化,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把学习问题→活动化,把学习活动→序列化。“四化”体现的是设计先于教学的理念,教师依据设计的学习单实施课堂教学。本文从结合微课视频,做好课前导学;总结相关问题,引导课堂研学;融合小组合作,做好课后助学;基于核心素养,学习目标内容化;做好引导工作,教学内容问题化;结合体育游戏,学习问题活动化;融合辅助练习,学习活动序列化。七个方面对小学体育教学中“一单·四化”教学范式运用展开探究。旨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进一步提高体育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全方位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胡国栋 《体育师友》2012,35(3):11-12
上参评课是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参评课不同于常态课和展示课,上参评课时,由于教师要在短时问完成教学设计,并要立即在课堂上呈现给评委。这对于青年体育教师来说应该是有一定压力的。故而,通常我所观摩到的参评课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是介于常态课之上.展示课之下。笔者在与青年体育教师沟通交流时了解到.让他们感到最困惑的是上参评课时经常会出现拖课、课堂组织混乱、“出彩”地方不够等问题。那么,作为一名青年体育教师又如何才能上好参评课?笔者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多次观摩参评课感受,略谈上好参评课的几点建议,希望与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旺 《体育教学》2008,(1):34-35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上的一节日常教学中的常态课,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课堂上注重学生运动技术的教学,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刘卫峰 《体育师友》2009,32(5):40-40
新课程标准推行以来,组织了多次观摩课,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小组讨论”,总认为那纯粹是“做秀”,无疑是浪费锻炼时间。这种看法一直持续了多年,导致我在课堂上很少组织学生讨论,每当学生遇到问题搞不清时,我就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但是一节很普通的常态体育课,让我改变了对“小组讨论”(其实是研究性学习)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通过对孙跃东老师的水平四(九年级)《双节棍—前反弹》课的仔细研究,深深体会到一堂好课少不了精心的设计与反思。这节课的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并且在教学中运用了自我探究和互助活动的学习方式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教法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  相似文献   

6.
叶敏 《体育师友》2010,33(6):65-66
学习惰性是学生在常态体育课堂学习中的一种陋习。表现在,经常性不遵守课堂常规要求;逃避自己不喜欢的学习内容;干扰教师正常教学秩序;谎报技能掌握情况等。它的存在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常态课中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降低学生的惰性,是目前常态体育课教学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案是教师为了贯彻新课标的要求而进行的书面准备工作,是教师和学生在某节课上进行教与学的依据。要想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就必须把每一节课的目标备好,因为没有目标的课是盲目的课。我们认为写成“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都可以。难道说写“学习目标”,教案上就不写教师如何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吗?而只写“教学目标”,教案上就不写学生们应该学习什么和要求达到什么要求吗?这都是不可能的!奖键是要做到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8.
<正>现在的体育课积极倡导还原真实于课堂,体现和谐自然,不做作。自然的常态课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一定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上好体育课。一、自然的问题导入体育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在课的开始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之中。有的体育教师很在意课的开讲,往往都在开讲的那一刻上下功夫。故意过分渲染,刻意雕琢,夸张,显得不自然,这不可  相似文献   

9.
一、设计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水平二(三年级)后滚翻教学设计以游戏、比赛、展示等形式贯穿整节课堂。教师在创设的“生活化”游戏情境中巧妙融入后滚翻基本动作,让学生“乐中练、练中思、思中学”,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内驱力。二、实践课教案。  相似文献   

10.
基于合作游戏体验主题的大单元教学就是在课标精神的引领下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起来”“乐起来”“动起来”。针对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合作意识淡薄的特点,设计以合作游戏体验为主题的18课时大单元,运用合作性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设立可观测的学练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正>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把中心集中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考虑到的是班级里绝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这确实没有什么问题,但一节一年级的奔跑游戏课却给了笔者这样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备课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传统做法是教师在上课前准备上课内容,按照教学进度确立单元教学计划和单元目标,再根据单元计划和目标确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择取教学方法和场地器材的开发和准备。虽然也有关注学生的方面,但强调备学生这一点上显然做的不是很到位。现阶段体育教学更加关注常态体育课堂,师生合作备课是上好常态课的一个关键和亮点,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浅显的方法,以期待同行的斧正。  相似文献   

13.
<正>一、情境创设要有目的性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任何情境的创设都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服务,一个巧妙的情景创设一定是紧紧围绕技能的学习与练习展开,并在情境中不断地提高练习的难度,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快乐的练习体验,从而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水平一(二年级)《原地支撑跳上、跳下》一课,执教教师创设了"小青蛙"学本领的情境,通过"搭房子",让学生体会推手动作,预防运动损伤;通过"粉刷匠",2人一  相似文献   

14.
<正>一、教材重难点的有效确立在案例中,教学内容为前滚翻,第二课次确立的技能目标为:"80%左右的学生掌握前滚翻的动作技术。"从目标的确立来看,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滚翻能力。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完整的动作技术,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让人眼花缭乱,却使人耳目一新。体育课上,严肃、整齐的队形调动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散点站立”、“向老师靠拢”;“四段式”、“三段式”的教学程序少见了,情景教学在初显身手;以前教学中只有教师才能示范,现在的课堂上教师、学生共做示范动作则很平常;传统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制定目标,现在是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只要能达成目标,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教材内容不再受到限制,还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校本的、地方的体育运动项目,相对而言,现在的体育课上,学生的活动更自由了,学习的心情更愉悦了。案例:相同年级“篮球运球过人”内容实践课…  相似文献   

16.
<正> 如何在室外体育课堂上“授业解惑”,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经过几年实践检验,效果甚好。一、质疑。我们在每次课的结束部分,都向学生说明下次课的学习内容、任务,要求其进行预习,以求为教学的良性循环打下基础。例如学习“25米蛇形跑”,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宣布本课任务后,让学生先质疑,引导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鸿 《体育教学》2000,(2):37-39
同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一样,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本节课所教内容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深入地钻研,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中有法,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是“鱼跃前滚翻”这一教材的课堂教学分析与设计,以此求教于同仁。一、关于教材1.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鱼跃前滚翻”是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中二年级体操一章中的技巧项目,属于中师二年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教师,大多面对的是学习兴趣和能力有限的学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上一堂课简单,但上一堂有特色的、经典的、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并不简单。针对《电子技术基础》这门专业课中《晶闸管的识别与检测》这节课,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课前准备、导入新课、主体探究、巩固拓展、课后反思)进行课堂设计。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对课堂结尾的提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的技术动作名称和动作方法或游戏名称、游戏方法规则进行系统回顾;二是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是如何学习技术动作和游戏方法的,是用哪些方法进行练习的,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杨寅尚 《收藏界》2018,(8):94-94
长期以来,语文课似乎只有一种课型——分析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似乎只有一种教法——介绍背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分析写法。课堂上教师“言者滔滔”,学生“听着藐藐”。本来充满活力的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不爱学习母语,学不好母语,不是学生出了问题,而是语文课出了问题!语文课的问题多数出在语文教师身上。很多语文教师没思考清楚语文教什么,而且教法单一,千课一面。备课过程中吃透“两头”(文本和学生)似乎值得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