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影响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高校女生中普遍存在着健康意识增强而健身实践滞后的现象.分析了影响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因素,建议高校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与管理力度,正确引导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2.
对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 :体育活动意识差 ,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机体障碍 ,管理措施不严是影响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论课外体育对高校女生终身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通过对课外体育和高校女生对体育活动态度及参与程度的分析研究,以建立和完善新的课外体育体系,达到培养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体育活动意识差、场地器材不足、机体障碍、管理措施不严,是影响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肖进 《体育世界》2009,(5):111-112
为探索边疆高校女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对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大学二年级400名女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了解到女生多数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但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致使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较男生少。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女生喜欢的健身、健美操等运动项目;第二,要改变体育设施及器材管理现状,尽量给女生提供活动场地,器材等的方便;第三,要开展体育与健康知识讲座,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辅导,并积极组织一些适合于女生特点的各种体育竞赛。  相似文献   

6.
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项目、次数与时间、主要场所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较强,但锻炼时间少,活动频度不足;课外体育活动主要项目以球类为主,舞蹈、健身操在女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场地器材缺乏和无人组织指导等客观原因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云南部分高校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特征和现状,设计女生锻炼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使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及T检验分析对假设模型中的影响因素体系和结构进行修正,运用简单分析对锻炼意愿和频率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分析研究。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个人层面提出建和对策,以促进高校女生课余锻炼水平的提高,为云南高校课外体育工作提出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等方法调查粤西高校女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对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态度、持续时间、频度、锻炼形式和项目及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粤西高校女生的体育意识良好,但与体育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校内场地器材不足、缺乏课外专业辅导等是影响女生积极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高职院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谦  马麟 《体育科技》2007,28(4):82-84
通过对河北省大学体协所属的27所高职院校的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女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兴趣,健身娱乐、缓解紧张与疲劳是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70%左右的女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外锻炼,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次数和时间明显不足,场地器材短缺、锻炼氛围不佳等外在因素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兴趣与动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温州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及浙江林学院五所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兴趣与动机的调查。揭示开展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只有充分兼顾学生的自身需要,合理选择与安排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与动机,逐步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使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经常持久地开展。  相似文献   

11.
许莉 《体育科技》2007,28(3):58-62
"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运动要以人为本,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对女大学生实施"轻体育"运动实验后证明:"轻体育"运动对提高女大学生身体力量素质效果显著;可以改善女大学生心血管机能;有利于女大学生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健康;可以改变女大学生身体成分使体形变得更加健美。"轻体育"是非常适合女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一种运动,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田径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和基础课程,它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文章对田径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田径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想、更新教材内容、改变单一的课程性质、突出师范性和突出个性发展的田径课程体系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以情感教学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教学是以最佳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体育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新疆高校健美操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及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新疆高校健美操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健美操深受女大学生的喜爱;高校健美操教师几乎是女性,运动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较薄弱,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多样性和力量性,不能满足男生生理、心理特点,因此男大学生没有显示出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健美操内容的选择上,学生更喜欢富有时代潮流的搏击、街舞、拉丁等健身运动,这些项目较符合新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豁达、奔放的性格特征,深受民族大学生的喜爱。  相似文献   

15.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情况和特质焦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60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特质焦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无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男女大学生每周锻炼的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每周锻炼的时间多;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锻炼时间也有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学生明显多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结果还表明,男女生之间以及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之间的特质焦虑无显著性差异;参加体育锻炼的频数不同其特质焦虑无显著性差异。所调查的大学生的特质焦虑与留英学生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国内学生明显高于留英学生。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当前体育教育中质量滑坡的实际,提出了高等学校体育定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容易造成人们混淆的高校体育种类的基础上,得出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当属健身体育教育的结论。最后依据健身体育教育的特点,阐明了健身体育教育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培养、坚持全程教育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通高校对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的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放宽大学生入学的体检要求,因此,高校学生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比率呈逐年上升之势。文献资料显示,目前高校保健体育的开课现状不容乐现,保健体育课教学在一部分高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欣  丁维维  喻祝仙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2):250-251,254
新世纪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高、参与性强,认为体育课的各种身体活动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有所不同。作者通过对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调查分析,针对在校大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要求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和对策,为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校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体育工作者,而在今天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为提高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质量,为其提供一个较好的就业平台,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建,得出学生在专业水平、发展潜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大发展,这为学生择业与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