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摄像在速滑运动教学训练及比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速滑运动的不断发展,每一位从事速滑研究的科研人员都在潜心研究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训练方法和辅助手段,在众多辅助手段中,摄像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综述了摄像在速滑教学训练及比赛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学生准专业速滑运动员教学训练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出在训练、比赛及提高成绩的辅助手段(心理、恢复、营养等)方面的实用性特征,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出发,提出了提高运动成绩切实可行的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3.
少儿速滑运动员训练教学及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强  王鹏 《冰雪运动》2010,32(3):8-11
少儿期科学的训练是速滑运动员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基石。速滑项目要有所突破,就应从少儿速滑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抓起。少儿速滑运动员的训练要掌握其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少儿速滑训练的发展规律实施教学,少儿速滑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必须将技术教学与辅导紧密结合,抓住少儿速滑运动员生理、心理和技术上的关键环节,在保证少儿速滑运动员身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上,适宜安排运动负荷,产生良好的心理情绪反应。慎重对待少儿速滑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的问题,采用相应的教法手段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选择训练方法手段上存在增加负荷量的问题.什么样的负荷量能促进少年速滑运动员一般性和专门性身体训练的水平和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呢?七六年至七七年冰期,我们女子速滑运动员滑行了330-360万米,男子少年运动员滑行了360-450万米,在这个负荷量中,强度滑行不超过3.5%(包括参加各种比赛).  相似文献   

5.
第十四届冬季奥运会后,速滑界都在关切我国速度滑冰的前途,讨论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研究提高技术水平的措施.本文仅就七九年以来国内外速滑训练有关技术与机能,运动量、强度、高山训练,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等情况,分析我国一、二线速滑运动员的现状,预计下届奥运会可能达到的成绩与名次,探讨缩短差距走向世界的可能,供速滑界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项群理论速度滑冰与短道速滑均属同一周期性项群项目,有着相近的训练学特征,对于当今冰坛产生的“换项热”进行把控是相关学术工作者应作出的努力方向.由于两项均属于同类周期性项目,训练方法、滑行方式相似,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测试等方法从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运动员身体供能方面进行入手研究;两个项目不同比赛形式所决定的供能方式在运动训练方面依照项目供能特点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述分析.全面剖析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运动供能方式特点,研究认为:短道速滑运动员要比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混氧能力更加出色,这也是换项后在1 000 m、1 500 m无氧供能、混合型无氧供能项目更容易“出成绩”的原因之一.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更加出色,建议广大教练员多借鉴一下短道速滑训练中常见的无氧训练方法与手段,尽可能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无氧能力进而提高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1 000m、1 500m的滑跑成绩.  相似文献   

7.
曹桂凤是我国一名意志坚强、训练刻苦的年青优秀速滑运动员。她从事速滑运动的时间并不长,但进步很快。这次她怀着提高我国速滑运动水平、为祖国争光的决心,参加了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在女子500米比赛中,她以44秒43的成绩获得第21名。就我国速滑运动水平来看,她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的,但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差距还很大。  相似文献   

8.
王国庆  宋剑英 《冰雪运动》2005,(4):10-10,12
根据近几年短道发展形势,论述了短道速滑训练的冰上基本训练手段,从而对提高运动训练成绩和比赛名次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速滑运动是一项集速度、耐力、力量、技术为一体的竞技运动项目,训练监控是速滑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的重要手段.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结合速度滑冰的项目特征,对速滑运动员常用的生理生化训练监控指标进行分析总结,为速滑教练员全面掌握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训练强度、疲劳恢复、机能状态等提供参考,进而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不断提高速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0.
速滑明星王秀丽是我国杰出的短距离选手,今年24岁。她多年保持女子速滑500米、1000米、1500米全国纪录。在教练袭艳芳的悉心指导卞,曾在1986年世界锦标赛中,获女子速滑500米第六名和1500米第七名;并于1989年12月在日本轻井泽举办的世界杯系列赛中,以41秒34和1分24秒43的成绩。获得了500米和1000米的两项第四名,紧接着在汉城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速滑运动员专项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速滑队2003、200404级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2年在高校系统的速滑训练,使速滑运动成绩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的训练实践,阐述了高校速滑训练应根据大学生特点,结合高校具体情况,选择与冰上技术动作结构及肌肉工作性质相近似的专门训练手段。指出采取突出速滑技术重点的针对性训练和系统训练,可以取得显著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2.
12名受过较好训练的少年短跑道速滑运动员竭尽全力地进行如下四项测验:1500米短跑道速滑、滑跳、屈膝走、滑板(2米长)。后三种方法在无冰期被广泛采用做为速滑陆地专项训练方法。实验测得这三项运动后2'的血乳酸值分别为:滑跳6.28±1.61mM;屈膝走4.63±1.21mM;2米长滑板5.69±1.l0mM。它们都与1500米短跑道速滑后2'测得的血乳酸值12.23±2.10mM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相似文献   

13.
短道速滑运动员核心区域的训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徐英男 《冰雪运动》2008,30(6):16-18,24
分析短道速滑运动员核心区域训练对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与重要性,认为核心区域参与运动的肌肉构成,加强短道速滑运动员核心区域的训练符合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外形的技术结构特点,能提高其驾驭冰刀的能力,是当今势在必行的趋势,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核心区域训练持之以恒、高质量和不同周期区别对待的原则,以及髋部、躯干的训练方法、手段与衡量训练负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王秀丽女,24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速滑运动员。1990年2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的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中,以2分32秒34的成绩获1500米金牌。这是我国女子选手参加世界速滑锦标赛所取得的最好成绩。3月,在第二届亚洲冬运会上获1500米银牌和1000米铜牌。王秀兰女,19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短跑道速滑运动员。1990年3月在日本札幌举行的第二届亚洲冬运会短跑道速滑比赛中获500米、1000米和3000米接力三枚金牌,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短道速滑水平已接近世界水平,但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不足.为解决这些差距与不足,进一步提高技术、战术,教练员应采取相应专项素质训练手段,尽快提高短道速滑训练水平.为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恰当地安排运动量与运动强度近几年来,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在国内一些大赛上,一些运动员的成绩不稳定,时高时低,这样很难适应国际和世界各项大赛.经观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速度滑冰项目的教学训练计划、定量负荷安排及预测分析等问题进行智能化处理,建立速度滑冰项目的教学与训练的“专家系统”,从而更好地进行速滑训练计划的科学制定和实施及更好地实现比赛前后的运动成绩预测、分析、诊断和评价,促进速滑训练的现代化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速度滑冰运动技术水平下降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国家速滑队的解散影响了备战第19届冬奥会速滑项目的成绩.经费的短缺影响了速滑训练任务的完成.教练员和运动员素质的提高,是创建高水平运动队和取得优异的成绩的保障.科学训练与新技术的掌握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爆发力、速度力量耐力是短道速滑运动员最重要的专项力量素质,专项力量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对运动训练的有效性和比赛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短道速滑专项力量训练常用手段,并针对性地提出不同专项力量训练的内容与负荷控制。认为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应结合比赛速度和比赛节奏制定力量训练计划,提高神经肌肉的适应能力,让大脑与肌肉更加协调地配合工作,力量训练不仅注意负荷的大小而且要注意用力的方式,应加强速度耐力训练中的力量和步频的连续稳定性训练。  相似文献   

19.
保护好短道速滑运动员膝关节,预防短道速滑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是提高短道速滑运动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特点进行分析,认为膝关节结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过大、技术不正确、心理因素等是诱发膝关节运动性损伤的主要原因;提出避免过多屈伸跳跃练习、保持训练和比赛的平衡、坚持正确技术动作、加强对运动员心理因素的培养、加强对膝关节的保护和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等预防措施,为短道速滑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训练及比赛中的心理障碍与消除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运用运动心理学相关知识,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消除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训练与比赛中的心理水平,降低和消除心理障碍对运动成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