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强 《体育科学》2013,33(5):92-97
来自观众和运动者,形成于观看运动和运动过程中,这是两种不同主体的体育审美体验;在"知觉"概念的关照下,这两种审美体验都是整体性的、非功利性的个体知觉,从而具备了进入康德判断力理论分析的可能性;进而在康德的判断力理论中,这两种体育审美体验中蕴涵的审美趣味判断就得到了挖掘,并且在"共通感"和"范例"这两个概念的参与下,在两种不同主体的体育审美体验之间进行融通的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析;借此形成了由知觉-审美趣味判断-范例的体育美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科学》2017,(6):22-26
法国体育哲学有着自身发展的逻辑轨迹与思想历程。与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教授、泛法哲学学会主席Bernard Andrieu先生的访谈勾勒出法国体育哲学的基本轮廓:区别于英语世界与国内体育哲学的发展轨迹,法国体育哲学源起于法国体育史的研究,历经了"体育教育史"、"身体史转向"与"现象学化"三个阶段。在其中法国三代体育哲学学者对身体概念的思考与身体历史展开是基本逻辑线索。困于语言与研究理路的差异,法国体育哲学研究与世界体育哲学主流的交流与合作存在一定隔阂。作为第三代法国体育哲学学者代表的Bernard Andrieu教授致力于形成体育哲学研究专门机构与宽泛研究议题下的国际合作研究,试图将法国体育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推广,与国际体育哲学展开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中西方文化选择、民族心理结构、认识论等文化哲学视角审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哲学差异。主要结论:西方体育基于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中国传统体育基于形神互相依赖的哲学观;西方体育注重外在的超越;中国传统体育则注重内在的超越。在现代化语境下,要全面认识中西体育文化价值,重构中国新的体育文化模式,从而实现中西体育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阐释了认识论的基本定义,揭示了它在哲学研究和体育哲学发展中的意义,继而剖析了在当代体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的"本体论导向"和近代认识论研究中的"心物二分"理念,认为这两者使体育哲学研究缺失了认识论研究的维度。引入了古代体育的"知识复兴"、现代认识论对近代认识论"心物二分"理念的批判和当代身体研究发展这3个因素,从理论背景和研究导向上给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可能性,以此实现体育、身体和知识这三者的会聚,构建"体育知识"何以形成和"体育知识"如何得以认识这两个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的基本问题,从中展示体育哲学认识论对体育与身体、体育与知识这两个基本关系的定位和对在体育运动中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传递知识这两个过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从不同视角研究体育,是体育事业幸运的标志。然而,研究体育与哲学方面的文章甚少。在我国,体育与哲学的研究不尽人意,基本上是“两张皮”。体育需要哲学,但体育需要什么哲学?从哲学发展史考察,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都不能成为研究体育的理论依据。体育需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体育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9,(4):18-24
时代在转变,体育学研究的范式也出现转移。学者倡导回归运动本身,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所主张的身体—主体(body-subject),对于运动经验的研究具有意义。本研究目的为探讨运动经验采用现象学研究的意义以及如何让运动者进入情境中心,与台湾运动哲学领域权威专家刘一民教授进行一次学术访谈。刘一民教授从台湾地区运动哲学研究出发,介绍现象学研究方法,强调切身感与场域性的重要性,与程志理教授的"体认"对话,并阐释了"体认"教学对幼儿体育课程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全球思想史的视角分析总结世界主要国家体育哲学的学科形成、思想的相互迁移与融合以及对体育学的学科贡献。发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完成了体育哲学学科化的初步建设,并呈现逐渐融合与迁移的学科形态,这些研究为体育学奠定了研究的逻辑起点,为体育意义的阐释提供了多元视角与方法论视域。认为:为突破当前体育哲学的研究瓶颈,应基于全球思想史的演变谱系,明确体育哲学对于体育科学建设真正的价值与作用,积极探寻自身特有的知识类型与核心,从身体知、体认、身体显现论等具身认知范式出发,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元实践哲学”融合,使体育学摆脱无学科知识核心的“洋葱交叉学科”困境,从体育的知识核心——训练学、裁判学、竞赛学延伸并探讨其他支脉命题,以体育新问题、真问题为创新导向,进而为体育学科本身逻辑的锚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西体育观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探讨中西体育观念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以期为将来研究中西体育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聚焦于思维方式境迁,对当代中国“体育本质”重新发问。凝聚体育哲学学者在体育之所“是”与所“在”上的争议,彰显当代体育哲学论战背后的“分析式”与“存在式”2种思维方式的此消彼长。发现:左右体育哲学学者思考的是深匿于概念定义、理论阐释与争议中,以特定哲学理论为代表的思维方式,其间呈现一条从“西方逻辑”向“中国智慧”迁移与融汇的过程。古典时代的“符合论”、近现代康德之后的英美分析哲学、欧洲大陆哲学分别对古希腊竞技理念、当代体育哲学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并产生西方逻辑下的体育哲学“分析主义—实用主义”“社会学—历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模式。随着西方逻辑的解释乏力与概念困境的出现,中国体育哲学汲取西方体育哲学理论成果并兼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初步形成“知行合一”特色体育哲学的“智慧式”思维方式,进一步促发了对体育学与哲学关系的反思,并形成新的体育哲学概念与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0.
《体育学刊》2008,15(3):74
体育理论研究永远都是围绕着两大主题:体育是什么?体育有什么价值?这是体育哲学研究的核心。体育哲学不是实证科学研究的罗列和堆砌,而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一刻也离不开客观的现实。体育哲学研究并不一定形成绝对的成果和结论。  相似文献   

11.
论体育与哲学的相互关系(续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体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体育学者的哲学素质、体育实践的哲学牵动三个方面,较系统地探讨了体育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体育与哲学的相互关系(待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体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体育学者的哲学素质体育实践的哲学牵取三个方面,较系统地探讨了体育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共在中体悟独在"和道家的"实在中虚建虚在"上。同时通过对两种休闲理念引导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性进行解析,指出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应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精华的同时,更需要回归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研究方法,从体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体育学者的哲学素质、体育实践的哲学牵取三个方面,较系统地探讨了体育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Since the 1980s, China has initiated a new era of urbanisation. Urbanisation, like a social engine, has driven a dramatic change in the way that people take part in sport. The particular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systematic transformation of women's spor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Based on Riess's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es and sport, and socialist feminist's points of view concerning female sport, this research appli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paradigm using an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o examine the major social forces which stimulated the rise of women's mass sport in urban China. It is argued that urban development has provided Chinese women with a governmental guarantee, comparatively free individual choices and diversified opportunities to pursue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fulfilment in and through sport. 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women's mass sport has improv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limitations within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physical structure and value systems of the urban society, as well as its sport subsystem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omen's mass sport. Ideas concerning women's inferiority and gender inequality still remain during this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默会认识论对两种意识——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相区分的基本观点,在意识维度上解析其中蕴含的"from-to"动态结构和"认识者"的理论地位,在身体维度上以人在身体中的"寓居"为基础,凸显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和新的身心二元论,继而在运动技能的层面落实默会认识论的各个元素,实现对运动技能的作用过程进行默会认识论层面上的诠释,并以"范例"概念为基础,解析从运动技能到运动技艺的跨越中所蕴含的认识论内涵。结论:在体育哲学角度应用默会认识论,一方面能实现当代体育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体育运动中蕴含的"实践智慧"相承启的哲学史价值,另一方面发现体育运动中"经验"的哲学认识论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哲学     
从体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体育学者的哲学质素和体育实践的哲学牵助三大方面阐释了体育系统可从哲学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Philosophy as a discipline is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through the use of rigorous argument and analysis, and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concepts. Philosophical problems are thus resolved, not through the appeal to empirical evidence, but by identifying inconsistent and confusing patterns of thought and reflection. This paper will clarify the nature of a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by explic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and the core traditional areas of philosophy, metaphysics, epistemology, axiology and logic.  相似文献   

19.
The Chinese have a 5000 years history and with it goes its Chinese philosophy. However, Chinese philosophy differs from western philosophy in more than one way. Western philosophy's famous “why” questions and free thinking were not part of Chinese philosophy. Acceptance was the rule and Confucius is known to be the source for this philosophy.

The 20th century brought changes both in thinking generally as well as how sports were perceived.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were the opening to the west and improving economic situations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is led to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sport philosophy on academic levels both in Taiwan and China. This article tries to put the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in on the m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