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观察、访谈等方法,对位于云南省弥勒县的彝族山村可邑村进行了文化生态及体育产业化开发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传统的节日是可邑村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摔跤、阿细跳月、祭祀仪式等活动更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可邑村传统体育文化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同时更要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阿细跳月文化品牌的发展及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婚俗性符号到民族体育文化品牌,阿细跳月的文化品牌建设带来了诸如参与地域、人群的扩大,商务活动机会增多,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引起其他地方的羡慕等连锁效应.研究认为,原生态不代表没变化,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需要品牌建设;打造民族体育文化品牌需要提炼其文化内涵,需要文化精英的加入,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平台搭建,而民间与社会则是参与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阿细跳月的传统传承模式,如祭祀活动、自我娱乐、青年婚恋、家庭村落影响等都不可避免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在政府的关心与帮助下,阿细跳月的传承主体由青年人变成了中年人、老年人以及专门的文艺表演队,而为了文化产业的需求,在乐器选择、音乐编排和动作方面变得更加的商业化与市场化。为了在市场经济的商品大潮中保持民族性,阿细跳月在传统的祭祀活动中依然保证了延续性和严肃性,在舞台化的表演中强调了群众化与生活化,使得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力求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彝族“摔跤”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站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下对彝族摔跤这一彝族传统文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动态文化符号进行阐释。认为:在物质文化层面折射出彝族人民对生态环境自然的适应亲和及对体育需求的诉求;在社群文化层面演绎出彝族人民对参与者的包容尊重和观赏者对参与者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认同;在精神文化层面梳理出彝族人民对自我价值观的肯定和民族精神文化精髓的共享。进一步促进彝族摔跤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充分提炼彝族摔跤具有促进彝族个体儒化的功能;充分浓缩彝族摔跤具有促进彝族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充分培育彝族摔跤具有促进彝族个体涵化的功能;发挥彝族摔跤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并让其均衡发展,以提高彝族人民生活质量的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5.
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是一种民间舞蹈,节奏感强,音乐活泼欢快,动作简洁,气氛热烈,很受人们喜爱。在中学体育课中使用,尤其深受女生喜欢。进行阿细跳月教学时,一般可从以下3个阶段考虑:初学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学习掌握动作,体会节奏。所以教师应将动作交代清楚(动作说明见附录),讲解应简明扼要,示范动作正确优美,口令(1—2—3—4.4,5—6—7—8.8)组织形式简单,队形一般是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站立,教师喊口令代替音乐,学  相似文献   

6.
万义 《体育科学》2011,31(2):12-18,35
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政府管理不规范、社会组织不健全、文化建设需加强等瓶颈。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以社会结构变迁为研究视角,以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调查个案,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分析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村落传统体育的演进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保护的思路与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将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村落发展的生态空间,才是解决这些瓶颈的根本之道。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村落经济发展、村落政治建设、村落先进文化之间,3个"双赢"局面的形成是村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作为展现凉山彝族文化积聚体的火把节,是一项重要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在我国经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火把节的重要性.除了宗教祭祀活动之外,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也是凉山州彝族火把节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凉山州彝族火把节中传统体育项目的主要内容及其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拟期进一步弘扬与发展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考察现存彝民族传统体育标识。从文化符号学和身体社会学双向契合的视域来阐释这三类项目文化符号意涵,研究认为:现存三类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生产力功能,凝聚功能,生命力功能。身体社会学视域对传统体育文化符号阐释,对人类学视域下"格尔茨经典理论"检验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体育科学》2012,32(12):85-92
为研究太极拳的文化符号及结构,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圈”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认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圈”理论适合用来解释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太极拳文化符号是身体感知为主的运行图式,具有“中心”和谐、“边缘”活跃、“界限”规范的特点,并组成特有的符号空间体系;太极拳文化符号圈具有不匀质性,肢体文本是主要的物质载体,在外体现为拳势和套路,在内蕴含有伦理与思维方式;太极拳文化符号具有体势性、表意性、隐喻性、整体性特点;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决定了它“回到事物本身”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0.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文献检索、田野调查,对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部分彝族山寨原生态传统体育进行调查,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对构成其体育文化起源与传承的基本因素作论证和阐述。研究显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于彝族先民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与民族生存所进行的军事活动、原始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到居住环境的制约,具有独特的山地文化性质和民族异质性。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竞技、娱乐特征,较高的健身和思想教育价值,体现了早期人类文明与现代体育思想的共融,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长鼓舞是瑶族文化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长鼓舞在瑶族的变迁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复制,而形成合而不同的长鼓舞文化。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分析总结长鼓舞文化的演变异同,深刻挖掘长鼓舞的文化价值及传承启示。  相似文献   

12.
贵州畲族“粑槽舞”传统体育文化透视——以麻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贵州麻江地区畲族“粑槽舞”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悠久的“粑槽舞”是贵州麻江地区畲族丧葬的祭祀舞蹈,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畲族同胞的喜爱。“粑槽舞”不仅具有较高的健身娱乐、文化教育价值功能,而且对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个性、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摆手舞作为土家族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006年已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经过5年的发展,现实状况令人堪忧。文章从恩施州利川市摆手舞的现状入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传承人是摆手舞保护的前提,公众参与是摆手舞传承的基础,政府扶持是摆手舞发展的外延,并提出了构建传承人的保障机制、激发公众的文化自觉、明确政府的工作职责的发展路径,使摆手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步入有序的轨道,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丰城岳家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狮舞,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文章通过对丰城岳家狮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文化价值的探讨,旨在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丰城岳家狮,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田野调查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龙舞"的起源、社会文化特征以及传承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龙舞"具有鲜明的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同时具有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和武术文化的特征;其传承方式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传承,主要包括群体传承、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等;新形势下,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为"人龙舞"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延超  饶远 《体育科学》2006,26(11):41-48
同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傣族与彝族,在相距并不遥远的地理空间内,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从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层面到观念层面都体现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彝族为山地民族,火崇拜是其文化的核心观念因子,体育也被赋予浓厚的火文化特征:尚力、血祭、崇火;而傣族为河谷、坝区民族,其体育文化特征中又彰显水文化的民族情性:柔美、传情、崇水。如此,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便具有了典型的比较科学理论中提出的“可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出发,对彝族民间武术的历史沿革、表现形式、现实状况以及保护措施进行分析,探讨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多元文化特点,并提出在现实社会中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历史与逻辑分析法,对台湾舞龙运动源起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进行探究和分析。结论认为:台湾的舞龙活动是随着祖国大陆汉族人在明末清初的移入才出现的,并有向学校发展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梳理"舞草龙"文化记忆与失忆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失忆的原因,并结合上海松江城镇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推动"舞草龙"文化记忆重构;以"文化失忆与记忆理论"为分析视角,采用实地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对上海民俗体育"舞草龙"进行个案研究;结果表明:造成"舞草龙"文化失忆的原因有异质文化的冲击;都市化、城镇化侵占了"舞草龙"文化的生态空间;"时尚娱乐主义"和"科技产品"占据着市民的休闲时间;教育失范带来的挑战等方面的原因。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学校教育、城镇文化建设以及地区生态建设都将是促成"舞草龙"文化记忆重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文化学视角,对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进行科学论述,探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与传统体育文化的关系。在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个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传统体育及文化现状,以及城镇化发展中传统体育的“文化困境”与发展机遇,以期对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