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袤的多民族大国,各民族在世代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孕育了绚丽灿烂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与各民族的发展,相伴相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原创性地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价值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了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和更大社会价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并结合田野考察法,以文化人类学和社会表征理论为依托,阐释藏羌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表征的意义。研究认为:藏羌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具有“三征并存”的功能结构和“三化并行”的功能价值。通过对藏羌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表征的研究,对藏羌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深层次研究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从湘鄂渝黔边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探析新时期湘鄂渝黔边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从而为全民健身计划在民族贫困地区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哈尼族传统体育的存在方式、价值,以现有的红河州哈尼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法,对红河州哈尼族传统体育现实存在的方式和存在的基础特征进行探讨。它大致发挥着以下二层作用,器物上:哈尼族体育为哈尼族人民造就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的身体素质;精神上:哈尼族体育满足人对哈尼人体育的意义与价值追求。哈尼族传统体育建设在于加速体育价值观的更新,努力创造有利于人类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的体育环境。旨在探求推进红河州哈尼族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发展的社会动因探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献资料法,深刻揭示、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化在新的全面转型的社会条件下,以自身固有的价值因素获得了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促成动因。民族传统体育化在我国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现实的积极价值和可持续性全面开发、利用的社会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积淀,使青海高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得博大精深,并承载着更加厚重的文化价值、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和历史价值。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青海高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点、状况、高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高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若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利用,其可成为青海省体育产业的有力支柱。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青海高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方向和对策。并为开发青海高原体育旅游资源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系列,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凭借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自信,发展自身民族文化特性,提炼和展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可持续传承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多学科交叉分析等研究方法,依托文化强国背景,剖析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所呈现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承在中国梦时代中遇到的阻碍,并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发展途径,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三方面入手,揭示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并指出现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结构框架,优化课程体系,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用实地调查法,从现代健康促进理论和性别社会学视角,对北京、上海、成都等12个城市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情况进行研究,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对妇女健康的促进作用.民族传统体育能促进女性身体健康、提高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女性社会适应能力,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逐步建构起女性完整的社会生活体系和健全的自我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财富,笔者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价值、健身价值、民族心理素质、自我发展社会价值、增进民族团结的社会价值、完善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价值定位,从而进一步确立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群体。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是在体育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际举措;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少数民族群众对强身健体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特殊需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特别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当前正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以及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是前人先辈在体育文化上智慧的结晶,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形式。把民族传统体育元素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有着诸多的价值,然而与亚洲日本、韩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和研究相对滞后。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然后就把民族传统体育元素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优势等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在总结分析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元素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3.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阐述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揭示了物质性、制度性、精神性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社会价值的构成要素.表明了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在于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政治统一;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复兴等.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和内涵两个方面,对民族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探析.民族体育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存在,而武术又作为民族体育的代表,更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文章选择武术作为民族体育的代表进行研究,从而能够较好地阐释民族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涵关系,进而分析出武术作为民族体育中的一项,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武术的方方面面都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共同体中衍生出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社会价值。文章首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简要分析,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理论概念的阐述,进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利弊影响。力图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播,同时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下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在于“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活态性、原生态性、民俗性、包容性、群体性等特征,建设与发展工作应注重“文化自觉”意识养成,从营造“文化生境”、建立长效机制、健全管理和参与体制、产业综合化发展、“非遗”申报、教育引导等方面创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17.
体育具有教育、健身、娱乐、竞技等价值功能,而带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健身运动更是地域文化的一个缩影,不仅具备普通体育的价值功能,同时还传递着民间文化和一个地区的地域精神。把学生喜闻乐见、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既是对民族、民间体育的发扬光大,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是对学校体育内容的补充和发展,会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冬季体育文化和冬季健身方法独树一帜。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媒介,是提高当代学生综合素质和体育精神的导向和航标。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化表现形态之一的体育,尽管都是一种身体性活动,然而,中西方民族传统体育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文化背景、价值内涵与民族心理都深深地影响着中西方民族体育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西方体育文化最终会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各民族或地区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是具有自身特质,价值取向,内涵的重要文化现象,我们应该将民族传统体育有效地引入高校教学,并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优点去促进高校的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两种方法对利用民族传统体育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进行研究,简述了其主要途径:运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文化价值,强化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认可;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趣味娱乐价值,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运用民族传统体育的简单健身价值,辅助体育课堂的深入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