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从生理基础、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建议从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管理、加大处惩力度及改善比赛环境等方面防范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论篮球比赛中攻击性犯规行为的防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篮球比赛中运动员攻击性犯规行为的分析,探索攻击性犯规行为的定义及产生攻击性犯规行为的原因,并根据篮球运动自身的规律及篮球比赛的特点提出减少或防止攻击性犯规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攻击性犯规行为定义的认识,分析足球比赛中运动员攻击性犯规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足球运动自身的规律及足球比赛的特点提出减少或防止攻击性犯规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现代体育运动竞争激烈,在足球运动中球场上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攻击和暴力行为也频频出现。本文通过对体育竞赛中攻击性行为和暴力行为的概念以及攻击理论的分析研究,归纳了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攻击性行为和暴力行为产生的因素,以及对此现象的控制和预防措施,以期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尽量避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净化赛场风气。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高校体育比赛中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分析,探讨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大学生运动员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提出预防和控制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内隐攻击性和内隐自尊对足球运动员竞赛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足球运动员在竞赛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竞赛攻击性行为,并表现出积极的内隐攻击性和一定的内隐自尊.研究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和内隐自尊可以作为预测竞赛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与控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李仲坤 《体育学刊》2001,8(4):40-41
运动攻击行为是体育运动中时常发生的一种伤害或危及他人的行为.它发生在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之间,严重时可导致暴力冲突事件、社会动乱.通过对运动攻击性行为的理论、产生原因等的分析,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这将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相似文献   

8.
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资料分析法,系统的探索攻击性行为、攻击理论、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并对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消除和控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自我谈话"对职业足球运动员愤怒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自我谈话对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愤怒和攻击行为的影响后发现:不同倾向的自我谈话对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愤怒和攻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高自我谈话可以有效地调节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建议教练员将自我谈话纳入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计划中,运动员尽可能采用高积极性自我谈话以减少或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论竞技运动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社会性因素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假设模式包括本能理论、驱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存在不但违背了"fair play"的公平竞争原则,而且容易引发赛场暴力事件,造成运动者的身体与心理的伤害,影响了竞技运动事业的正常发展.运动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涉及到运动员自身、教练员、观众、管理者、运动场地和器材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等.运动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措施教育、合理的引导以及适当方式的渲泄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三级跳远三跳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每秒100幅(LOCAM型)高速扫描摄影方法,现场拍摄了北京亚运会男子三级跳远银牌得主邹四新和1991年全国田径冠军赛金牌获得者赵本宏在同一次比赛中的三跳起跳技术影片。经数据化处理,对解析后的技术参数(15项)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对照,寻找三跳技术中合理的和错误的方面,探索各技术参数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借以找出改进技术的方法,实施最优化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沙苑子补充对力竭运动后大鼠运动后机能状态及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0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沙苑子补充组(A)、运动组(E)和沙苑子运动组(AE),每组10只;A组和AE组分别灌服沙苑子生理盐水溶液(50 mg.kg-1.d-1),C组和E组灌服同体积生理盐水。补充期间各组大鼠先进行2周适应性游泳训练,然后E组与AE组进行4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并于第4周末进行力竭运动实验。结果:1)AE组大鼠游泳至力竭的时间显著高于E组2;)力竭运动后E组及AE组大鼠血清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C组,AE组血清乳酸浓度显著高于E组;3)力竭运动后E组及AE组大鼠骨骼肌MDA浓度均显著高于C组,但AE组大鼠骨骼肌MDA浓度显著低于E组;4)力竭运动后E组及AE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均较C组显著降低,血清皮质酮含量均较C组显著提高,T/C比值较C组显著降低。AE组血清睾酮含量显著高于E组,血清皮质酮含量显著低于E组,T/C比值显著高于E组。力竭运动后AE组大鼠血清LH含量显著高于C组和E组。结论:长期补充沙苑子可以改善疲劳训练大鼠力竭运动后的机能状态,提高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116名进行创伤调查,结果发现男运动员的创伤发病率为88.5%,女运动员为65.5%。其创伤特点主要为急性伤或由急性伤迁延而来,慢性伤只占20%左右;创伤的多发性也很明显,占70%以上。创伤发病率最高的6种疾病依次为腰背肌肉筋膜炎、髌腱腱围炎、腕关节三角软骨盘损伤、踝关节韧带断裂和不稳、髌骨软骨病和肩袖损伤。就腰背肌肉筋膜炎发病率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本调查结果提出预防运动创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优秀健美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我国84名优秀健美运动员进行创伤调查发现,男运动员的创伤发生率为91.4%,女运动员为85.7%.其创伤特点主要为慢性劳损性伤或由急性伤迁延所致的慢性伤,急性伤只占15%左右.男运动员创伤主要集中在腰、背部,女运动员创伤主要集中于胸、肩部.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运动创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锻炼行为、经历、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主观强度感觉量表(RPE)和SCL-90问卷对117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没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对锻炼者而言,实际锻炼量和主观锻炼感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在中等强度的锻炼量及主观锻炼感受轻松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优;对不锻炼者而言,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对心理健康状况有交互作用,被试在同时具备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相似文献   

16.
1997至2001的五年中,研究中国篮球运动理论的组成结构主要以体育院、系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其他群体的人员明显偏少:理论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宽、选题的布局不均衡;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不足;对关系到中国篮球运动整体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系列研究论文偏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研究状况好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一些地区已形成具有较强理论研究水平的比较稳定的研究群体和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了补充虫源壳聚糖对大鼠肝脏抗氧化酶系和SOD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结果。方法:对大负荷游泳训练大鼠补充剂量分别为各组平均体重的0.5 g/kg、1.0 g/kg和2.0 g/kg的虫源壳聚糖,在8周大负荷训练结束后测定肝脏抗氧化酶系的活性,并分析不同处理组动物肝脏SOD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结果:补充虫源壳聚糖能够显著提高抗氧化酶系活性,虫源壳聚糖0.5 g/kg补充组与单纯大负荷运动组相比,SOD、CAT和GSH-Px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虫源壳聚糖1.0 g/kg和2.0 g/kg补充组与单纯大负荷运动组相比:SOD、CAT和GSH-Px酶活性升高极为显著(P<0.01)。MDA含量在不同水平虫源壳聚糖补充组均显著低于单纯大负荷运动组(P<0.01)。对SOD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SOD酶活性的升高与其基因表达水平提高呈正相关。结论:补充虫源壳聚糖有助于提高训练大鼠的运动肝脏抗氧化酶系活性,活性的提高与相关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广东省高校的体育优势,回顾了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发展历程,并对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存在的问题及差距进行了多方面原因的剖析,阐述了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所缺乏的条件,提出了发展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从事网球运动的学生运动损伤的特征、部位、种类,以及损伤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多以关节扭伤为主,集中在人体的腕、肘、肩及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错误和局部负担过重,同时提出了预防网球运动损伤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生隐形肥胖者的体质形态和体力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研究了我国大学生“隐形肥胖者”分布特点及形态和体力特征。对男女大学生各1200名进行体质测试,结果如下:1)男女隐形肥胖者分布比率为4.6%和10.3%;2)女性隐形肥胖者的BMI21和23组的腰围、腰围/臀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而男子组却没有这种规律;3)男子在体力方面,隐形肥胖组中的BMI20、22、23组背力、握力、坐位体前屈和垂直纵跳,BMI21组的垂直纵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而女子除BMI各组背力外,均无明显差异;4)男子在运动能力方面,隐形肥胖组中的BMI各组除50m跑和立定跳远外,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女子除BMI22、23组50m跑和23组的立定跳远外,均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女子隐形肥胖者是男子的2.24倍,在形态方面,女子隐形肥胖的腰围增大;而在体力方面,特别男子的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比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