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引体向上技术中,有两种技术形式。一种为静止发力向上拉起,一种为摆动发力向上拉起。同一个人在同等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技术形式,最后成绩相差十分明显。摆动拉起技术的有效性之高,令人惊奇。本文在力学、生物力学和能量转换等方面对两种技术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试图从中找出原理所在。  相似文献   

2.
G804.63 9800361摆动和静止引体向上技术的力学分析=Themechanics analysis of swiniging and static pullups[刊,中,I]/那树森,刘静民//上海体育科研.-1997.-18(3).-11-14.17图4表1参3(BJ)引体向上//摆动//静力//拉臂//能量转换//生物力学//力学分析//技术在引体向上技术中,有两种技术形式.一种为静止发力向上拉起,一种为摆动发力向上拉起  相似文献   

3.
摆动腿在跳远起跳过程中,直接影响着起跳腿工作效果,因此分析研究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从动作形式上来看,一般把起跳脚着板,到起跳脚离板瞬间称为起跳阶段,但是从起跳肌肉工作,起跳的发力以及动作的连续性和运动员跳跃的心理因素等方面来  相似文献   

4.
ellie 《体育博览》2010,(9):44-44
1 挥拍动作像棒球 网球的发球动作就像棒球中的投球动作,只不过在棒球投球动作中,运动员是向前发力投球,在发球中是向上发力击球。茌练习发球时,你可以用一个网球先模拟棒球向前投掷的动作,然后再把动作改为向上投掷。多练习几次,会对初学者的技球技术入门肯很大帮助。从左图中可以发现,两个动作都是先拉开胸肌,然后转肩向前(棒球投球)或向上(网球发球)发力。  相似文献   

5.
林明 《中华武术》2008,(3):45-47
一、摆动腿技术的重要性与作用 波利特(美国著名运动学专家)曾对跳高踏跳力量进行测定,表明60%的力量来自摆动腿,20%来自双臂的摆动,20%才是起跳腿本身的力量。当摆动腿向下加速靠近支撑点时,摆动反作用力向上,对支撑点(起跳脚)有减压的动作效应,减轻了地面给起跳腿冲击反作用力,在超越支撑点摆动向上加速时,摆动腿反作用向下,对支撑点产生加压作用,增大了起跳腿蹬伸产生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6.
跨栏初期教学的感觉误区及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跨栏教学中,通过将人体的各种姿势与栏架位置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建立起对栏架的正确高度、远度感觉,可以较好的克服起跨时摆动腿直腿摆动错误,掌握正确技术动作。跨栏的起跨是指起跨腿的脚接触起跨点到后蹬结束离地瞬间的整个支持时期。初学者由于练习时摆动腿的空间位置在以栏架的相对高度、远度作参照时容易出现错误的感觉,在起跨时往往会出现直腿摆动向上跳栏的典型错误动作特征。一、形成摆动腿直腿摆动起跨的错误感觉的几种情况1正确的摆动腿技术应是大小腿在体后开始折叠,夹角较小足跟靠近臀部,膝部朝下,摆动腿缩短摆动…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国家队铁饼运动员的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摄像、解析、比较等方法对相关技术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技术呈现为平速型、后速型和全速型。平速型更能体现平稳转动、逐步加速、持续用力的合理技术。铁饼运行后期最高点、最低点之间的落差及相应位置关系的变化,蕴含着不同发力形式的区别:李艳凤等三名队员此段落的铁饼运行呈现出急剧下降的状态,将垂直用力与旋转摆动效果合二为一,加强了最后用力的发力力度,此类发力形式可称为"下压型";其余队员此段落铁饼垂直落差值较小,即注重集中发挥旋转给铁饼带来的离心力,或可称为"平摆型"发力形式。李艳凤铁饼出手前最后阶段运行轨迹的特征更符合现代铁饼技术要求,表现更为合理。支撑矩大小对用力幅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艾冰 《中华武术》2008,(8):42-44
一.原地的协调性练习 (一)双臂交叉前后摆 由直立双臂上举开始,一臂直臂向前、向下、向后、向上划圆摆动,同时另一臂向后向下向前向上划圆摆动,均以肩关节为轴,然后换方向,向前的则向后,向后的则向前,依次进行。  相似文献   

9.
后撤步跳投是篮球比赛中常用的的技术。动作大致可以概述为:在篮筐右侧.身体左侧对筐时.双手持球.侧对对手.两脚横向前后开立.重心放在右脚上。可以先晃动一两下迷惑对手。然后以左脚为轴心迅速发力蹬地.将身体快速调整为正面对篮筐.然后跳投(见姚明图示1—10)。另外还有两种变化.一种是侧对对手时.右脚发力起跳.方向是向上略微偏右。在空中转体正面对筐.这样就有点小后仰。  相似文献   

10.
起跳时的摆动腿技术是跳高技术的重点,也是技术难点。良好的摆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跳高训练法”一书中将其总结为以下5点:(1)可以提高起跳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H1;(2)迈步放脚时由于摆动的作用,可减小水平速度的冲击力;(3)向上的摆动反作用力可以加大支撑反作用力;(4)摆动动作的突停,其制动惯性力可增大垂直速度;(5)摆动动作是完成起跳动作的先导,是身体腾起后绕纵轴旋转的动力。可见,摆动技术在起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训练实践中我们应该选择有效手段加强摆动腿的技术训练。一、合理的摆动腿技术特征1.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在起跳腿尚未…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了解举重训练中常用的高翻及窄拉类练习对挺举提铃的训练作用。研究方法:运用影像测量结合动力学测量,对高翻、窄速拉、窄硬拉等练习动作进行量化分析,重点研究了"人/杠"重心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曲线,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实例进行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与结论:发现这3种练习动作对于挺举提铃训练具有不同的作用特征,而且受完成动作质量的影响。训练中应将这些特征与训练目标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安排,并且要有练习要求,才能较好的达到训练目的。  相似文献   

12.
雍明  邹玉玲  陆阿明 《体育学刊》2011,18(6):119-123
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倒3步助跑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幸娟倒3步助跑弧线衔接不流畅,导致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助跑中两臂摆动动作不规范,倒2步摆动腿"牢固支撑"动作做得不够,直接造成身体内倾角加大;倒两步助跑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出现上升趋势,从而影响了助跑和起跳的衔接;助跑倒1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下降明显,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仅为5.94 m/s,比倒2步下降了0.64 m/s,低于国内外优秀女子运动员;助跑倒1步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垂直速度为正值,身体重心呈向上运动趋势。郑幸娟跳高的倒3步助跑技术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3.
跳远前倾式离板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文献资料、观察对比法及理论分析,对比蒙、刘易斯、鲍威尔3位世界超级明显的跳远技术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起跳前倾式离板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分析认为,前倾式离板技术有助于加速上板、正心用力集中、摆动及缓冲积极、同时对空中和落地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运用Simi Scout软件对樊振东在2014~2015年参与的20场比赛中接发球拧拉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樊振东接发球拧拉力量大、旋转强、速度快、落点刁钻,使用率非常高,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在全台全方位的拧拉,接反手位短球时拧拉使用比例最高,落点主要以对手的反手位为主;但在拧拉时发力狠、动作大、还原稍慢,且线路较单一。  相似文献   

15.
对目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单杠引体向上和双杠双臂屈伸的评分标准提出了修改建议。用实验研究方法,提出了应以体重分级,按学生拉引次数进行评分。  相似文献   

16.
提高爬泳技术应重视爬泳双臂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相互作用有三:一是划水臂随身体的自然转动向前向外伸肩动作,会减小由另一臂空中移动时所造成的上体错误的左右摆动;二是在中长距离中,注意一手臂人水后的前伸动作,可增大划水距离,还有助于另一臂的推水效果;三是一臂的空中移动速度和人水速度的提高有助于另一臂划水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张继科在2011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最后3场比赛的实战录像分析,对他的反手拧拉技术的运用做了系统的统计。研究发现:张继科的反手拧拉技术为乒乓球运动员反手接发球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不仅丰富了接发球技术同时也使乒乓球技术得到了发展。反手拧拉技术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改变了原来接发球以摆、劈为主的防守型接发球技术,由控制技术向进攻技术上发展,实现了全方位的进攻。反手拧拉技术在实战中的运用往往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反手拧拉技术顺应了技术的发展代表世界乒乓球接发球技术的最高水平,为今后的训练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采用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提高女子举重运动员上拉力量的训练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选手,应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对水平较好的选手采用绝对力量与速度力量相社合的训练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hronic effects on strength and power of performing complex versus traditional set training over eight weeks. Fifteen trained males were assessed for throw height, peak velocity, and peak power in the bench press throw and one-repetition maximum (1-RM) in the bench press and bench pull exerci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ight-week programme. The traditional set group performed the pulling before the pushing exercise sets, whereas the complex set group alternated pulling and pushing sets. The complex set training sessions were completed in approximately half the time. Electromyographic (EMG) activity was monitored during both test sessions in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if it was affected as a resul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me. Although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between the two conditions, bench pull and bench press 1-R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the complex set condition and peak pow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the traditional set condition. Effect size statistics suggested that the complex set was more time-efficient than the traditional set condition with respect to development of 1-RM bench pull and bench press, peak velocity and peak power. The EMG activity was not affected. Complex set training would appear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of exercise with respect to efficiency and strength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