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监测备战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的吉林省6名女子运动员赛前集训期的身体机能的变化,拟为女子马拉松队的赛前集训期间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女子马拉松队赛前集训期间的身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原训练是利用高原环境的低氧和运动缺氧的双重刺激,提高耐力性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是耐力性项目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训练方式。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走国家队运动员备战2016年锦标赛前亚高原训练期间的训练负荷安排进行探索,结合晨脉、血红蛋白、血乳酸、尿蛋白、血尿素等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监控,来分析身体机能指标及其特征,明确其代谢属性,发现影响其运动成绩的敏感生理指标,摸索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最佳比赛时间,旨在探索优秀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和下高原后的赛前训练的普遍规律,进一步为优秀竞走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机能监控和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从各项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整个备战期运动员身体机能处于较好状态,说明此次备战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员邓琳琳2012年奥运会备战工作的总结,对国家女子体操队训练计划和机能状态监控进行梳理,为后续体操项目的训练做好理论基础[1]。以国家优秀运动员邓琳琳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备战2012年奥运会期间的大负荷训练期前、中、后的训练计划结合血液指标进行监控,总结在备战奥运会期间训练强度与训练负荷的周期特点[2]。结果显示:赛前每周的训练负荷大、中、小穿插安排,技术动作采用间歇训练法,遵从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安排加之生化指标的监控便于运动员适应训练,也有助于机体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江苏省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在赛前期高原训练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教练员科学安排比赛周期,进行运动监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备战第11届全国运动会6名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于平原、亚高原、高原期间及不同训练负荷阶段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1)亚高原、高原训练初期,晨脉极高值现象的出现主是非训练因素所致。(2)亚高原、高原训练初期安排有氧耐力训练和低负荷集体跑(如8km)符合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态,对于初上高原、亚高原的训练安排具有指导意义。(3)初上亚高原和高原,由于训练环境的改变(高原脱水、低氧刺激下肾脏分泌EPO增加)引起运动员血红蛋白值的升高。(4)大负荷训练阶段,个别运动员Hb值不降反而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针对其的训练负荷量不足所致,在此训练阶段应差别对待。(5)在高原训练前从海拔高度上我们采取了从"平原—亚高原—高原"这一海拔递进过程,在训练方式上我们安排了"有氧耐力训练—有氧耐力基础上的无氧耐力训练—耐力和速度训练"这一训练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身体机能监控在马拉松运动员赛前训练中的作用,帮助运动员在赛前调整到最佳竞技状态,提高比赛成绩,对我国优秀男子马拉松运动员韩刚及其3名陪练在备战2007年北京国际马拉松的赛前3个月训练中进行了全程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通过测定血清睾酮(T)、血清肌酸激酶(CK)等生化指标,找出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合理的安排了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使运动员的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结果显示:通过身体机能的监控和合理的训练安排,韩刚等几名运动员在2007年北京马拉松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韩刚以2:8:56的成绩获得国际第三名,打破全国纪录,达到奥运会A标,创个人历史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6.
国家女子马拉松队在柏林田径世锦赛上取得了单项和团体冠军的优异成绩,通过对备战过程中的高原训练跟踪与监控,分析与研究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重大比赛前高原训练的特点与规律,针对高原训练开始的时间、高度的选择、高原训练的时间、高原训练负荷的安排、高原训练过程阶段的划分、高原适应期的时间及下高原的时机,结合实践从科研的角度对高原训练的模式再认识。  相似文献   

7.
赵鹏 《体育科研》2013,(5):67-71
目的:对国家男子举重队重点队员在2012中国举重锦标赛(奥运选拔赛)和奥运备战赛前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总结现有的赛前训练的模式,为教练员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反应、修订训练计划和调整训练负荷、保证运动员在大赛前机能处于良好状态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家男子举重队2012年奥运选拔赛和备战奥运的赛前期,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对国家队5个重点级别,6名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控。结果:奥运选拔赛前的训练模式为赛前第2周训练强度和负荷达到最大,之后训练强度和量缓慢降低。奥运备战赛前的训练模式是大强度大负荷周与小强度小负荷周交替出现,总体呈下降趋势。选拔赛的赛前模式优于奥运备战的赛前训练模式。结论:两次赛前训练结果比较发现,锦标赛赛前训练模式优于奥运备战赛前训练;训练强度起始较大随后缓慢下降,整体训练负荷较稳定的训练可以保持运动员在赛前训练阶段的生理机能的稳定,同时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爆发力,增强竞技状态;强度中等、训练负荷较大且整体训练量呈波动趋势的训练易于给运动员造成一定的身体不适,引起运动疲劳的积累,导致赛前竞技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国家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特点及机能评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测定了在备战2002年亚运会赛前集训的国家游泳队12名男子运动员、14名女子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间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赛前国家游泳队运动员的各部分机能指标随运动强度呈现不同的阶段变化,赛前1周基本调整至较好状态,提示备战2002年亚运会赛前集训的训练安排基本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血细胞计数法、化学发光法、体质测试法、电阻抗法等,对备战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的21名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全年各主要训练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及运动能力进行了系统的监测和分析.结果认为:1)冬训效果较好,运动员身体机能及运动能力全面提升,说明教练员冬训掌控能力较强.2)赛前有明显的过度训练症状,其特征为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及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指标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伤病增多,教练员训练计划不能正常实施.分析原因与赛前对青少年运动员技战术期望值过高,从而导致训练要求过高,赛前专项训练和无氧训练负荷比例过大,在体能消耗大及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运动员一段儿时间内过度疲劳而得不到有效恢复.建议:教练员要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结合项目特征,科学安排赛前的身体、技战术、心理训练,尤其重视“恢复”训练、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敢“练”敢“调”.在有限的条件下加大训练监控力度.  相似文献   

10.
男子皮划艇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部分生化指标监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男子皮划艇队进行高原训练期间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监控研究。研究表明:与平原相比,队员血红蛋白值高原训练期间显著增加(P<0.05),个人血红蛋白平均增加1.1g/dl,增加幅度为0.6~1.9g/dl;血尿素值平原与高原没有差异,血红蛋白、血尿素变化与训练负荷安排有关。建议上高原前,在训练负荷安排上要为高原训练做好准备,以缩短在高原上的适应时间,同时高原训练也要重视力量素质训练。  相似文献   

11.
血液微量元素和抗氧化能力与运动员的体能以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摔跤运动员在比赛前后的抗氧化能力和微量元素水平的变化,从而为青少年运动员的营养补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4名我国优秀青少年(12名女性和12名男性)运动员为受试对象,通过模拟高强度的摔跤比赛,并在比赛前后采集运动员的血液样本,检测血液中活性氧(ROS)含量,抗氧化剂酶的活性以及硒、锌、铁、铜、镁和锰的浓度,测评受试者的血液微量元素与抗氧化能力。结果:运动员在摔跤比赛后,无论男、女运动员,血液中镁元素含量显著增加,硒元素含量显著下降。结果显示:硒元素的变化与氧化应激指标以及抗氧化酶的变化呈现密切的相关性。其中活性氧指标与赛前静态相比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呈现明显的氧化应激状态。研究提示:对摔跤运动员进行硒元素的补充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世居高原和世居平原体育生的血液流变学与有氧运动能力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两者血液流变性在性别差异上的异同。方法:分别以30名(男女各半)世居高原和世居平原体育生为研究对象,清晨空腹状态采静脉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试;餐后1 h,进行有氧运动能力测试。结果:世居高原体育生男性的高、低切全血粘度、还原粘度、相对粘度及红细胞变形指数(TK)值显著高于女性,血浆粘度(PV)显著低于女性;世居平原体育生男性低切全血粘度、还原粘度及相对粘度显著高于女性,高切还原粘度及TK值显著低于女性;世居高原男性体育生的有氧运动能力与PV和红细胞压积(HCT)呈显著负相关,与TK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从血液流变学角度,世居高原女运动员的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运输和传递氧的能力高于男性,而世居平原体育生中呈现相反的情况;世居高原体育生血液流变与有氧运动能力的相关性较世居平原体育生密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女子柔道运动员比赛、训练中血乳酸、血糖及血尿素氮等生化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探讨女子柔道运动供能代谢特点及运动训练的一般生化原则。旨在对制定训练计划及掌握运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试上海市处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血清睾酮水平,比较各发育阶段血清睾酮水平的差异,探讨基层教练员利用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来预测睾酮水平的可行性。方法:对420名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进行左手正位X线片的拍摄和血清睾酮的检测,按骨龄片中种籽骨形态的差异进行不同发育阶段的分组,从各组中随机抽取30人作为研究对象,男、女运动员分别进行组间血清睾酮水平的比较。结果:不同发育阶段男、女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血清睾酮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男运动员发育后阶段血清睾酮值是发育中和发育前的186%和1 187%,女运动员发育后阶段血清睾酮值是发育中和发育前的155%和329%;男运动员的睾酮水平与肌肉含量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875,P<0.01),与体脂百分比存在显著性负相关(r=-0.312,P<0.01);女运动员的睾酮水平与肌肉含量、体脂百分比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774和0.463,P<0.01)。结论:男、女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整个生长发育阶段血清睾酮水平都处于显著增加的趋势,且每个生长发育阶段,血清睾酮水平都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男、女运动员的血清睾酮水平对身体成分会产生影响,且存在性别特征。  相似文献   

15.
胡柏平 《体育学刊》2003,10(2):53-54
旨在探索中医药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采用温肾健脾中药对12名女子足球运动员进行赛前辅助调理,结果显示,血睾酮(BT)质量浓度与血睾酮/皮质醇[ρ(T)/ρ(C)]值明显升高(P<0.01,P<0.05)。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对应最大心率(HIRmax)时的疲劳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16.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走比赛第4名王浩、刘虹为例,通过对教练员访谈、相关文献分析、训练计划及训练笔记整理,得出我国优秀男、女竞走运动员大赛备战年度训练安排特征。研究发现:年度不同数量的训练阶段按其内容属性仍遵循一般准备阶段、专门准备阶段、赛前阶段及比赛阶段规律。训练内容、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规划与不同训练阶段性质、阶段任务、运动员现实状态密切相关,呈现阶段性特点,强度变化主要通过训练环境来调整。在年度训练的不同阶段,训练方法、手段较为稳定,所不同的只是实施时的强度或难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数理统计法,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男子20km、女子20km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0 km竞走比赛的最后阶段,大多数男子选手的速度呈下降趋势,获得前3名的女子选手的速度也呈下降趋势。优秀男子20km选手的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12~14km段,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14~16km段;获得前3名的女子运动员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18~20km段,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8~10km段;男子各段速度起伏较大,女子各段平均速度起伏较小。  相似文献   

18.
对世界优秀女子赛跑运动员比赛中疲劳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参加过 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 10 0 m、2 0 0 m、40 0 m、80 0 m半决赛和决赛的前 8名共计45 8名优秀女运动员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 ,得出世界优秀女运动员 2 0 0 m、40 0 m、80 0 m赛跑中的疲劳系数 ,旨在为我国优秀女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及成绩目标的确定提供量化参照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年龄为依据,采用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法。界定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各训练阶段。并对各训练阶段下的运动等级组成与竞技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以验证训练阶段划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专项提高阶段为16-18岁,最佳竞技阶段为19-24岁。竞技保持阶段为25-29岁;女子各阶段的来临较男子早1.2年;另外,无论从运动等级在各训练阶段上的人数分布,还是各训练阶段下运动成绩的变化轨迹,均能证明对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训练阶段的划分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 social learning paradigm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izing agents o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of women into sport. A fixed-alternative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585 female participants in the Wisconsin Women's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 Conference. The first hypothesis, which predicted differential influence of socializing agents over the life cycle, was partially accepted. Peers were the major influence throughout each life-cycle stage; family served as a strong socializing agent during childhoo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during adolescence, and proved to be significantly less influential during adulthood. Teachers and coaches served as significant agents only during adolescence. The second hypothesis, which predicted males as predominant role models, was not rejected for childhood, but was rejected for adolescence and the adult stage when female role models became more significant. When role models were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hletes only, male athletes were significant at every stage, whereas female athletes were never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