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西族传统体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对纳西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纳西族传统体育活动是该民族在特定的区域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而积累起来的,它与纳西族的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实践和生存环境有关,与纳西族的宗教、民俗民风紧密结合,鲜明地显示了纳西族农耕民族文化中所保留的游牧、渔猎和采集经济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族传统体育.蒙古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彼此交流与适应的必然结果.它是蒙古族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化并相互结合的过程,也是蒙古族传统体育不断实现社会化、产业化、科学化、国际化的过程.本研究认为:蒙古族传统体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社会化是蒙古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础;科学化是发展蒙古族传统体育的根本措施;产业化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国际化是蒙古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对蒙古族传统体育的民间沿袭进行解读,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剖析其源起、发展、跃升及流失等社会学成因。从研究中发现,文化与环境的变迁使得原有的民间沿袭不再适应项目自身的发展,学校传承已成为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民族个性"的强化、"人性化"编撰教材、培养传统体育项目继承人等途径来完善自身文化体系,以利于在蒙古族区域内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从而较好的保护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文化基因认同;具备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其主体特征,文化基因的内核承担着教育教化功能,口传身授是主体社会化实现的手段。其文化表达则在于,拥有自然、祖先和图腾崇拜的文化隐喻,建立了与宗教信仰观念相互交融的文化符号表达体系;映射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认知和"差序格局"的社会伦理关系本位,用身体实践表达族群记忆;在"一体多元"的整体文化模式布局下,彰显了不同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传统与文化生态关系的复杂性。研究进一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焦虑体现在原生环境的变迁,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面临消失和变异的风险;仪式构成的文化特质符号减弱,导致仪式的整合功能下降,致使传统体育的教化、认同功用减弱并趋向边缘化;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理念相悖,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寻找间性弥合。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蒙古族群众的现实生活状态以及情感内涵,反映出鲜明民族特征,对其进行挖掘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蒙古族体育文化内涵,而且会对其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及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产生一定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剖析蒙古族传统体育现状的基础上,对蒙古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出四条对策:加强蒙古族传统体育教育;加强蒙古族传统体育科学理论研究;大力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大力宣传并全面推广和普及蒙古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内蒙古蒙古族传统体育反映出鲜明的蒙古族文化特征。文章运用项群分类理论,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田野实证法对蒙古族传统体育各个项目的教学与训练特点进行分析归类,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强化全社会对中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意识,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度。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结合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体系进行梳理。研究结果: 内蒙古地区以蒙古族传统体育为主;其蒙古族体育项目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那达慕大会'是其项目传承的重要纽带,而在其项目所包含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那达慕文化的产生、变迁、信仰机制与仪式特征进行研究。认为:那达慕文化起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存、战争需要以及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那达慕文化中的“男儿三艺”兼具生存、军事和娱神、娱己的多重需要;那达慕文化经历了起初的军事性质向现代娱乐竞技主题的变迁过程,其动因来源于社会环境的改变;萨满教的原始宗教认识催生了敖包祭祀活动的产生,进而形成了那达慕文化的信仰机制;那达慕的仪式性是对族群和草原文化记忆的高度展现,同时也是对族群意识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卢涛 《精武》2012,(6):85-86,88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成因进行研究。认为:人类早期的身体活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雏形;而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了各个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差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风俗习惯、原始信仰等文化观念与原始的身体活动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的形成;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哲学也引领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追求;尤其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是不断进行解构和建构的长期曲折的动态过程,具有受迫性和自觉性的双重特征;其现代化应以"综合创新"和"文化自觉"为指导思想,向着祛魅化和世俗化的目标转化。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是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语境中展开的,在带来民族世界化契机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传统现代化的困境。研究认为:应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置于更为广阔的视角中进行解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打造大众化和生活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坚持"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树立人人都是传承人的理念,坚持发展中保护、利用中传承;在区分古人主体视角与现代人主体视角,区分文化理性与文化情感,辨识文化质素正负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双维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过程中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以及发挥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优势与振兴民族经济等几方面的研究,认为对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振兴与开发应特别注意从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两方面去挖掘,既需要积极抢救即将消失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也需要努力创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从而实现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社会经济之间、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元、明以来,由于纳西族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社会经济文化类型由畜牧经济文化类型向农耕经济文化类型转变.汉纳文化的融合与变迁,促使纳西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随之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异,并产生了纳西族以麒麟蹉为代表的众多以农耕经济文化为主,兼有渔猎、畜牧经济文化等多元体育文化特征的纳西族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蒙古国当今的那达慕形态及其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蒙古族那达慕的传承发展有所启示。那达慕文化是以蒙古族为主的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搏克、射箭、赛马为核心内容的"男儿三艺"是蒙古族那达慕的象征性符号。它是游牧文化的精华,能够展现出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服饰特色和饮食文化等,为我们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以及弘扬那达慕文化提供依据,努力加快那达慕文化的发展对蒙古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蒙古国把那达慕当作国家节庆的主要仪式,学者研究和国家投入力度较大,重视其民族特色的传承,这些都值得我国学习借签。  相似文献   

15.
张磊 《体育世界》2014,(5):18-19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是草原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民族。而“那达慕”这项体育活动是最能反映蒙古族民族特点和审美情趣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那达慕”同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已经成为了蒙古族人民自觉遵循沿习传统,使得一些蒙古族民间体育活动长期开展下来。本文通过对“那达慕”这项体育文化在蒙古族各地开展和举办的情况研究,使其能够对一些地区的经济、文化等起到一定良好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学校尝试将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体育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接受蒙古族传统体育、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运用文献法,对班杜拉社会学理论中榜样教育的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制定各阶段的教学机制并运用到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学中。为推动蒙古族传统体育校园化,继承和发展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文化自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流域通古斯语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流域通古斯语族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资源,其民族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变迁与民族所处的特有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游猎文化特质、军事训练、萨满等原始宗教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民族传统的"人—动物—环境"游牧经济类型生活模式的改变,导致黑龙江流域通古斯语族文化转型,传统体育文化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型。对通古斯语族体育文化研究,有利于保护和扬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髓,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抢花炮在桂北侗乡的传承体现了当地民众的需要和民间精英的需要,同时又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联,在这种仪式性体育活动的传承过程中体现着民族的信仰文化,折射出当地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文化的变迁。通过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可以透视社会、文化及民族性格。仪式性体育活动是传承和再生产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就作为展示民族文化软实力、扩大国家影响力的蒙古族那达慕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对象、策略及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蒙古族那达慕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是给谁传播、怎么传播,海内外国际友人、留学生和在蒙人士是主要传播对象,要向其传播蒙古族那达慕技艺;借鉴西方体育传播经验,选择合理、有效的传播方式是其传播策略的关键;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国那达慕的际交流而走向世界;通过教育手段培养蒙古族那达慕的传播人才;通过"男儿三艺"构建其文化空间;运用创新的现代那达慕技艺进行那达慕的传承、发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科学》2019,(5):20-31
本文立足社会过程决定空间形式的方法论并借鉴其他相关理论,强调从仪式文化的再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对"最后的渔猎部落"进行深入考察,阐释了蒙古族原始渔猎祭祀仪式的变迁逻辑。研究认为:基于生存需要图腾与禁忌伴随着"乡土社会"的礼俗生活应运而生,使生产实践具有象征化指向,个体之间的互动成为具有神圣特质的交往图式;渔猎群体在敬畏生命,敬畏神灵原始认知理念下,禁忌的产生为族群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基于文化边界、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的共同体意识成为渔民的生产实践的核心;传统的仪式实践是族群信仰的外化,传统祭祀仪式的文化特质表达了人与自然对话的特殊语境叙事,阐释了蒙古族多元信仰的价值互构。社会变迁下"渔猎部落"面临着"过疏化"与"原子化"叠加的风险,重塑"乡土团结"将成为治理的关键。外力的嵌入促使查干淖尔渔猎文化在国家、地方政府、传承体以及当地民众的交织互动之下经历了文化再生产过程。仪式与生产实践的意义链接断裂,团结与失范的共时性张力增大,具体表现为渔猎祭祀仪式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发生断裂,祭祀仪式沦为纯粹的表演,冬捕祭祀仪式则演化成一种"阈限体验";渔猎祭祀仪式所依存的"族群"边际变得模糊,冬捕节庆民俗仪式表演的文化记忆功能使"渔猎部落"身份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