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体育差生”的概念我认为“体育差生”应分五类:(1)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差;(2)身体素质好,体质好,但接受能力差;(3)身体素质好,体质好,但课堂表现不积极;(4)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表现积极但心理素质差,测试分数低;(5)不喜欢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二、“体育差生”产生的原因1.先天性遗传。如身体过于矮小、肥胖等,产生自卑、自弃的想法。2.思想认识不够。认为自己本身素质差,再努力也比不上身体素  相似文献   

2.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锻炼,是由组织领导机制、法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监测评价主体体系、课外体育供给系统组成的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锻炼机制。本文对中北大学2007、2008级学生各6个班级的体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综合评价变化结果表明,在课外体育俱乐部锻炼实施以后,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并对当今大学生体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刘志敏 《体育学刊》2003,10(2):78-80
对我国普通高校“传统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连续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实施了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它必将成为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最具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易宝红 《中华武术》2001,(12):35-35
一、“差生”群体的心理特点 “差生”群体的同学往往体质弱、身体素质差、性格内向、缺乏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意志薄弱、控制能力差。他们缺乏自信,存在着“低人一等”的消极心理。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学习好,体育锻炼不重要。特别是现在有的家长只注重增加孩子的营养,不重视锻炼,使校园里出现了“胖墩形”和“豆芽形”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建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模式──体育俱乐部初探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高校的各种体育俱乐部正在蓬勃兴起,它为增强学生体质,陶冶情操,活跃课外文化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但往往难以持久和检查效果。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实验,探索了体育俱乐部新模式──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调查与比较法对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下俱乐部学生和非俱乐部学生体质变化的比较,进行数理统计,对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最后阶段,应注重学生自觉锻炼的培养,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呢,首先就应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本文通过“应试教育”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群体竞赛、场地器材等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谈高校体育改革。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磨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教学对快乐体育、体育兴趣、“三自主”选课指导思想的理解和实施过程的偏差,致使高校体育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质连续下滑的趋势。大学生体质下降与学生运动时间不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够以及在体育课堂中没能获得应有的体育知识、技能和艰苦锻炼的深层体验有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磨砺教育。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以中北大学为例,针对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建立科学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机制,以遏制学生体质下滑。结果"三自主、一干预"的"俱乐部"模式教学形式,"月月有大赛,周周有小赛,天天有安排"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干预模式,针对性强,激发了学生锻炼的兴趣和动机,保证其体质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以为高校体育改革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我国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1)高校组建俱乐部开展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产物体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体育教育结构,反映体育教育的“时代性”、“永恒性”、“多样性”的特征。高校体育俱乐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2)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奠定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必须将高校体育推向市场,通过俱乐部有偿服务,积累资金,改善体育设施、场馆条件和稳定教师队伍,为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提供了物质基础。俱乐部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跟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测量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大学商学院2004级362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进行了四年跟踪测试。结果发现:1)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四年中总体上表现为从“高起点”向“低收尾”发展的趋势;2)一、二年级“三自主选项课”的教学改革、将课外俱乐部活动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体育课程考核等措施,客观上满足了学生体育兴趣的需求,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到了三、四年级时,课程体育要求过低、学生锻炼时间减少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标准过低,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4)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不达标”的人群主要由营养不良与肥胖学生组成,所占比例达到75%,而在采用即将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过程中,不迭标人群进一步扩大,由于耐力素质“不达标”而导致体质健康“不达标”所占比例逐年增加,高达76.56%。  相似文献   

12.
全国部分高校针对学生中一些身体素质差,自觉锻炼意识又薄弱,从而造成体育课不及格的学生,采用了开设体育重修课这样的方式来组织体育差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重修锻炼。本文通过调查确认开设体育重修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效果,但同时又强调指出学校开设体育重修课更为重要的宗旨应是培养学生具有自觉、强烈的健身意识和习惯,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高校高年级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需求、课外体育活动状况进行调查,了解高年级学生停止体育课后的体育需求,并提出对高年级学生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思考。1.三、四年级开设选项制课内体育俱乐部(1)选项制课内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课时和活动安排仅考虑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放松了高年级学生的体育指导和要求。结果在他们还未具备终生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的情况下,就毕业步入了社会,出现了“低年级有体育、高年级减体育、毕业后停体育”的尴尬局面。学生的体质状况明显下滑。因此对…  相似文献   

14.
1、提高认识与培养兴趣相结合。差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往往比其它学生差,只强调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不足,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时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差生的心理特征,发挥其积极因素,把提高认识与培养兴趣结合起来,教育差生自觉锻炼。 2、一般训练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差生身体素质较差,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找出每个学生的弱点,进行重点突出的训练,且把这种训练贯穿到每次课外锻炼中去。但应做到分别对待,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课余体育组织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建忠  饶纪乐  庄弼 《体育学刊》2007,14(9):101-104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模式,广东省部分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探讨,并形成“课内外相结合体育俱乐部”、“网络体育俱乐部”、“校运动队训练和学生锻炼相结合体育俱乐部”等形式的高中体育俱乐部,有助于改善课程组织形式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衔接和落实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的要求,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深化高校体育俱部管理的新举措—锻炼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学军  刘望 《体育学刊》2000,(6):110-111
通过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试行“锻炼卡”制的操作办法,理论依据、实践效果的研究,探讨大力开发大学生外体育锻炼,深化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和管理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7.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体育兴趣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是对一定对象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体育兴趣理解为:学生从事体育(或体育中某一内容)学习与锻炼的心理倾向或选择。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很多人都爱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来说明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性。然而,在我国的五六十年代,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  相似文献   

18.
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体育成绩好和差的学生。体育成绩好的学生 ,体质好、技术好 ,能顺利完成各项技术考核任务。体育差的学生 ,体质弱、技术差 ,技术课考核常常不合格。体育教师为此伤透脑筋 ,笔者结合十多年的工作实践 ,对体育差生如何进行转化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体育俱乐部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该模式的特点,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逐步探索出一种符合高校实情的"四位一体"体育俱乐部模式。结果表明: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以来,教学成果显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升、校运动队连创佳绩。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高年级建立体育俱乐部的设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在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实施与管理办法,认为在高校高年级中体育具乐部是必要和可行的,俱乐部的建立可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行为,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树立现代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服务。建立高校高年级学生实行体育学分制,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开展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