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影像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对3名优秀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最后用力时躯干动作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掌握滑步推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过程中躯干转动的动作结构、速度变化等特征,对指导实际教学与训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表明,在最后用力过程中,3名运动员的躯干动作是在前振的同时进行有序转动的复合运动.优秀铅球运动员的躯干转动技术表明,最后用力阶段.髋轴先于肩轴达到峰值速度,达到峰值后依次快速下降.在铅球出手瞬间躯干接近垂直状态,有一定程度的"前倾"或"后仰".躯干在过渡阶段的适当前振有利于左腿的积极着地,有利于铅球速度和整个身体重心速度的增加,进而缩短过渡阶段进入最后用力阶段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一、要重视少儿最后用力过程中的用力顺序和节奏 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少儿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时往往容易出现臀部后坐、铅球过早离开颈部而产生抛、投铅球等错误动作的现象,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掌握推 铅球合理的最后用力顺序和节奏所造成的。他们在最后用力时,在下肢和髋部尚未充分蹬转的情况下,身体重心和上体就早已经过早地转向了投掷方向。因此,我们在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教学和训练中,一定要让少儿掌握合理的最后用力的顺序和节奏。合理的最后用力的顺序和节奏应该是:当进入最后用力阶段瞬间时,右腿开始蹬伸并首先发力。然后,随着左腿的支撑与制动,右髋以积极的前移推动上体向投掷方向抬起和转动,  相似文献   

3.
投掷     
G824.014.23 9802543投掷运动员的疲劳本质与恢复手段[刊,中,Ⅰ]/崔庆霞//青少年田径.-1998(4).-31-33(DW)投掷//运动员//疲劳//恢复//手段G824.114.6,G804.66 9802544掷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左腿工作的力学特征[刊,中,A]/陈有忠,谢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1).-85-86(MYL)铅球//投掷动作//冲刺//腿部动作//力学分析//速度  相似文献   

4.
投掷项目的素质训练中,力量素质的训练是一个不可缺少、非常重要的内容。 从投掷铅球的运动技术特征来看,一名成功的运动员在铅球出手前的最后用力过程中,尽可能地增加用力的工作距离,且在不缩短最后用力工作距离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加快动作速度。 铅球的重量是固定的,因而在进行力量素  相似文献   

5.
肖永 《中华武术》2014,(11):36-38
铅球运动可以说是对各个技术环节都非常严格要求的运动项目。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动作的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非投掷臂在铅球投掷中最后用力阶段的研究,并逐步地细致和深入的研究。根据在过去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经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条件的限制,一些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一般只是注重运动员身体超越器械的动作要领和投掷臂的完美姿势,从而忽视了非投掷臂在整个铅球运动中的作用和其对投掷成绩的影响。在投掷技术逐渐完善的今天,随着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介入和使用,投掷铅球运动对动作的协调运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实践证明,在铅球运动中的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摆动路线、特点、摆动时机等都会对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力量的集中造成影响,从而影响铅球的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6.
使用RSscan足底压力测量和分析软件对山东省田径队的6名优秀铅球运动进行了测量,主要从压力曲线、压力中心轨迹和脚底各区的压力时间积分几个方面描述优秀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时脚底压力分布特点.实验结果显示:1)右脚第一峰值(1.52倍体重)大于左脚第一峰值(1.26倍体重),右脚第二峰值(1.04倍体重)很不明显,提示右脚在着地时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动作的顺畅衔接中起着重要作用.2)最后用力阶段,身体旋转和蹬伸主要是以前脚掌为轴,前脚掌肌肉力量强弱,对运动员投掷铅球的技术动作连贯性、稳定性以及成绩有一定作用.建议在运动训练中,有目的地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加强足部小肌群和踝关节稳定性的练习.  相似文献   

7.
铅球、标枪、铁饼最后用力技术动作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球、标枪、铁饼都是以远度决定成绩的田赛项目,在整个投掷技术动作中,最后用力动作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尽管三个项目所投掷的器械不同,但就其最后用力动作而言,三者存在着许多异同。下面就三者最后用力动作进行具体分析。一、铅球的最后用力 铅球的最后用力动作因滑步的长短而大致分为两种技术动作。 (一)短长型(滑步距离较短而最后用力的一步距  相似文献   

8.
推铅球规则限定,运动员进入投掷圈后,必须以静止姿势开始进行投掷。然而,铅球被推出离手瞬间,其速度由零应增至14米/秒左右才能出现世界水平的好成绩。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优秀运动员在最后用力时,必须使器械获得一定的预先速度,这可使成绩提高1.5~3米。而起滑姿势,作为推铅球整体动作的起点,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对全部动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之,随着铅球运动的发展,目前世界上许多优秀选手不仅仅局限在持球高姿与低姿站位后进行起滑动作的两  相似文献   

9.
用影像分析等方法对2名男子铅球优秀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躯干转动的动作结构、速度变化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右髋合速度总体趋势上升,达到峰值速度后迅速下降,肩、髋轴的转动幅度在此阶段要远远大于过渡阶段,同时.肩、髋轴的转动速度都迅速增加,肩轴转动速度明显大于髋轴的转动速度,但髋轴先于肩轴达到峰值速度;躯干动作是一种在前振同时进行有序转动的复合运动,右肩的合速度在t1~t2阶段呈下降趋势;人体重心速度的变化在过渡阶段受OY方向的速度影响较大,而受OZ方向的速度影响不大;至最后用力阶段,OY方向身体重心速度迅速下降,OZ方向的身体重心速度急剧上升,而OX方向的人体重心速度对人体重心合速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0.
一、选题依据投掷铅球、铁饼、标枪的最后用力动作,是各项投掷运动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技术。这是所有投掷教练员、运动员把它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进行分析研究,并在训练中想方设法加以改进,使之更加完善的重要原因。那么各项投掷最后用力完成好坏的标志是什么呢?运动生物学告诉我们: (一)最后用力工作距离越大,投郑效果越好; (二)动员人体参加投掷的肌群越多越好; (三)参加投掷动作的肌群在快速收缩之前处于良好的功能性状态(使肌群有一个预应力); (四)爆发性收缩的时间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关系以及动生电动势产生机理进行了再探讨,认为安培力是载流导线中所有电荷所受的洛伦兹力的总和;从动生电动势的产生过程进一步讨论了洛伦兹力的做功问题,洛伦兹力所做的总功为零,但其分力可以做功。洛伦兹力的分力提供了产生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对举重项目爆发力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举重爆发力的力量很大,并且是越大越好,是不断变化提高的变量;而速度相对较小,且速度大小只要能保证完成试举动作的需要即可,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常量。建议运动员选材和训练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爆发力,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标枪“最后用力”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49-50,52
论述了掷标枪技术中“最后用力”的实质及身体各部位在最后用力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了“最后用力”与“原地投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提出了“提高力量利用率”的投掷观念.  相似文献   

14.
在研制了一种同步检测赛艇运动员手与脚运动生物力学信息的水上实船多源传感信息获取与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将该系统长期应用于国家队和部分省队。通过该系统采集国家队两名女子公开级运动员在桨频Sr=32下的实船训练数据,分别从动作结构、桨下支点、手脚配合、左右两边发力对称性等方面对两名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赛艇运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十余年来,我国足球运动员灵敏性方面与其他亚洲强队相比差距明显,如何提高灵敏性已经成为足球训练界关注的问题,提高足球运动员的敏捷性对提高足球整体竞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了文献检索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方法。指出足球运动员灵敏性结构模型在动作结构层面表现为“急停一变向一启动”,在力量结构层面表现为“制动力量一反应力量一启动力量”。通过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前后的对照,结果证明本研究所提出的足球运动员灵敏性结构模型是准确的,通过发展青少年运动员的制动力量、反应力量、启动力量能够很好的提高其灵敏性。  相似文献   

16.
The counter-movement jump is a consequence of maximal force, rate of force developed, and neuromuscular coordination. Thus, the counter-movement jump has been used to monitor various training adaptations. However, the smallest detectable difference of counter-movement jump metrics has yet to be established.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measure the reliability of counter-movement jump metrics, including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flight time, time to max force, and max force. Twenty-nine male participants (mean age 25 ± 3 year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Each participant performed five counter-movement jumps on a force plate, on three consecutive days. Flight time detected trivial changes, (effect size < .2) and typical error of measurement of .25%; max force detected small changes (effect size < .5) with a typical error of measurement of .3%;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detected small to medium change (effect size .5–.8) with a typical error of measurement of .3%.  相似文献   

17.
董广新 《体育学刊》2003,10(3):115-117
在查阅歇资料和调查访问的基础上,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后认为,人体水平加速的原动力是摇动腿的折叠前摆与支撑腿的快速伸髋在时空上的巧妙配合;支撑和摆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在短跑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提高摆动的速度和幅度是提高跑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撑杆跳高运动插斗处动态力的测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测力平台在测试中的受力状态,指出装置的设计中应重点考虑装置的实用性,分析其刚性、质量及阻尼的影响,在最大限度简化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其测试精度。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counter-movement jump performance and its reliabil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respect to age, sex and activity level. We tested 1835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between 4 and 17 years. All participants performed three counter-movement jumps on a force platform with arms akimbo.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six age groups and subdivided by sex within each group, to analyse age and sex effects. Subsequently, jumping performance of active and sedentary participants was compared. Jump height was calculated and the highest jump out of three was used for the calculations of peak force and peak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Variability of all parameters was quantified us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ver all jumps. Jump heigh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age while peak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decreased. Peak force was similar for all age groups. Jump heigh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e participants and peak force and peak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male participants. Variability of jump height and peak forc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age leading to reliable data above the age of 10 years. Peak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showed a high variability and, therefore, should be interpreted with caution. This could b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coaches as they need to know from which age onwards the counter-movement jump is applicable in performance diagnostics and which parameters are sensible for interpretation. Finally,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data to be used as normative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20.
肌肉力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及其在力量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肌肉力量中主动张力和被动张力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认为肌肉在不同收缩形式和收缩速度下,肌力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连续统一体。这为力量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