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南方丘陵岗地旱地资源丰富,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旱地大多耕作粗放,用养失调,产出效益低,有的处于半荒芜半闲置状态,甚至丧失资源更新能力。枝江县区划办对丘岗旱地农业开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提出、评价和实施的丘岗旱地农业系列开发模式,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旱地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2.
降水资源有效化与旱地农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针对旱地水资源生产潜力可控性分析,探讨了旱地农业高产的可能性,根据研制出的水雨有效化渗水地膜,提出了降水资源有效化是旱地农业突破口的观点,并建立起渗水地膜保小雨、微地形打孔集大雨和孔洞灌溉节约用水的新技术体系。经过大面积试验取得了极其显著的增产效果,从而证实了这套新技术体系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利用这套技术体系实施全省旱地降水资源有效化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厚培 《资源科学》1985,7(4):16-21
旱地在我国南方山区占据相当大的面积,约占其耕地总面积的40%左右。主要分布于川、滇、黔、鄂、湘、赣、浙、闽等省及桂北、粤北、皖中南等亚热带丘陵山区,约占南方旱地总面积的90%。其中川、滇、黔、鄂四省旱地面积最大,约占耕地面积的50—65%,有些山区县和区乡的旱地面积占其耕地面积的75—95%。但目前旱地农业不大引人重视,生产水平很低,低产旱地约占3/4以上,旱粮产量仅占粮食产量的10—25%,特别是旱地作物单产水平远低于水田,旱粮平均亩产只有200—300斤,其中小麦、大豆单产更低,不到100斤;旱地油料作物平均亩产只有30—50斤,麻类作物100—200斤,烤烟200斤,棉花只20—30斤,甘蔗2000—3000斤,一般要比水田作物产量低1—3倍。研究南方山区旱地农业特点、充分合理利用旱地资源、挖掘旱地农业的生产潜力,对我国南方山区农业的发展,搞活山区农村经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当阳市玉阳办事处低丘岗地改造项目为例,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选择8项土地适宜性因素因子,构建土地评价体系,对项目区内的低效林地、荒草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从项目区内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因地制宜地进行低丘岗地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项目区内低效林地和荒草地均适合进行旱地和园地开发。  相似文献   

5.
我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丘岗地资源十分丰富,总面积达853万亩,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适宜柑橘、茶叶、油茶、蚕桑、中药材、部分落叶水果等作物生长发育。近年来,我市的丘岗地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开发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发丘岗产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丘陵旱地,是全省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生态平衡而开展的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是关系到旱地农业高产稳产的问题。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天府之国”丘陵旱地的生产潜力。 一、川中丘陵旱地的优势和弱点 四川的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盆地的中部,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间,相对高差20—200米,是全省粮食,经济作物的主产区。丘陵区的旱地,具有面积大、复种指数高、产量高而较稳、生  相似文献   

7.
旱地玉米稳产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玉米生产的限制因子是水,而水的来源主要靠天然降水,因此,旱地农业应引起足够重视。旱地玉米增产的中心环节是纳雨蓄墒,减少蒸发,提高水分利用就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首先必须了解水分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8.
山仑,1933年1月出生于山东龙口。1954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62年获前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学副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等6所高等院校兼职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最早倡导我国旱地农业科技的专家之一,他长期致力于黄土高原旱地农业与水土保持工作,开辟了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新领域,提出应同时把水的充分保持和高效利用作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基础的论点。在提高半干旱区农田降水…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物多样性测度指标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丹  成升魁  何露  闵庆文  焦文珺 《资源科学》2010,32(6):1042-1049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资源开发、战略性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生物安全等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高产品种的推广,化肥、农药的过度施用以及政策变革和经济建设等原因,农业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或丧失,对其保护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农业研究中的焦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是有效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其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级多样性测度为基础,对农业等级多样性测度指标进行了研究;引入信息增益的概念,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信息增益的测度指标进行了研究,并用农业等级多样性、信息增益及其他多样性指标分析评价了贵州省从江县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从江县旱地植物共有36科86种及变种。按用途分,主要有食用植物29种,占总物种数的33.7%;药用植物20种,占23.3%;饲料植物5种,占5.8%;其它5种,占5.8%。多样性指数分析的结果为:旱地物种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20,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4.35、Shannon-Wiener指数为2.2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1。农业多样性分析结果为:旱地农业物种丰富度为0.13;农业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3.225和1.708。农业等级多样性指数与利用物种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与农业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但与信息增益的测度指标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解决我国西北水资源匮缺发展旱地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耕地多,人口少,发 展旱地农业有较大潜力。但降水少而变率大,水资源缺乏,因此农业生产有较大的风险性 和不 稳定性。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是发展西北旱地农业的出路所在,采取收集降水,增强土壤水库 蓄水,防止水分无效蒸发,提高蓄水效率,提高降水和灌水利用效率是西北旱地农业持续发 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汉台区1978年至2006年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汉台区是陕西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示范区,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占用耕地,汉台区耕地数量大量减少,耕地供需矛盾突出。本文利用1978年以来汉台区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9年的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研究汉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变化、分析汉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及空间差异、探讨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①1978年~2006年全区耕地共减少5600hm2,平均每年减少200hm2,人均耕地减少0.027hm2,耕地递减率曲线与人均耕地递减率曲线走势基本一致;②建设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等直接影响因子在4种类型区影响耕地变化差异明显;总体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全区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建设占用耕地较多;③耕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约低于累计耕地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全区耕地减少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于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相似文献   

12.
李星光  刘军弟  霍学喜 《资源科学》2019,41(10):1923-1934
土地是专业化农户最重要的生计资本,而地权不稳定抑制农地租赁市场培育,不利于刺激生产性投资,从而影响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因此,本文利用陕西和山东等2省6县762户专业化苹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新一轮农地确权改革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提高农业经营收入,降低非农工资性收入,促使农户生计策略倾向于农业型。与未确权户相比,确权户选择农业型生计策略的概率显著提高55.58%。在影响机制上,一方面,农地确权颁证通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型生计策略选择的提升;另一方面,农地确权颁证通过显著改善农地可交易性和地权稳定性预期,激励生产性投资,从而引导农户选择农业型生计策略。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得如下研究结论:改善农业经营者生计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改善农户土地要素可得性,鼓励农业长期投资,提高农业经营收入,而这依赖于以农地确权颁证为主要措施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耕地集约利用转型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集约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面对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如何通过破解土地、劳动力、资金与技术难题来探究耕地集约利用转型是土地资源科学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这对于促进耕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转型发展和质量兴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回顾和综合归纳法,基于耕地利用系统理论,从要素替代视角分析耕地集约利用转型内涵,进而剖析耕地集约利用转型的动力机制、演化阶段与特征,并提出转型优化调控途径。结果发现:①耕地利用系统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参与者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上通过投入适量的劳动生产要素而获得农产品及社会经济效益的自然-人工复合系统。由耕地利用系统要素和结构优化调整转变而引发的耕地利用系统演化对研究耕地集约利用转型的本质具有借鉴意义。②耕地集约利用转型是指耕地利用系统的要素和结构随着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后呈现出的趋势性转折。耕地集约利用转型的演化过程是:劳动集约型阶段—资金集约型阶段—技术集约型阶段,具有一定持续性和阶段性特征。③耕地集约利用转型动力机制包括:耕地、劳动力、农业物资、技术等耕地利用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价值和价格非同步演变机制与各要素相互替代和重组机制,以及产权赋能与合理收益分配制度的联合反馈机制。因此,本文认为,助推耕地集约利用转型可以通过促进耕地增值、调整耕地利用主体、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等途径进行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14.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流转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导致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差异化的重要因素,而农地作为农民的最后一道社会保障,其社会保障功能能否得到有效替代是农地流转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京冀平原区中自然条件相似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北京市海淀区、大兴区和河北省曲周县作为研究区域,从农地生产功能、价值功能和劳动力承载功能3个方面测算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采取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正向分析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并反向分析实际流转行为对于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是否有反馈作用,量化二者的关系,以期为农地流转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农地的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越高,农户越愿意将土地转出,而不愿意转入土地;反之农户实际的转出土地行为促进农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的提高,转入土地的行为促进替代程度的降低。研究结论:农地的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与农地流转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处于长江下游平原水网地区。并有丘陵、低山分布,属暖温带和北、中亚热带气候区,濒临黄海、东海,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农产品。要利用上海浦东开发、沿海、沿江城市开放的有利条件,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利用零星荒地,开发滩涂、水面,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加速发展优质稻、小麦、蚕丝、棉花、瘦肉型猪、水禽、海水鱼、对虾、茶叶、特种水果等农产品,满足国内人民需要,并增加外汇收入。  相似文献   

16.
耕地资源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最基础的物质条件,而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农业劳动力析出和气候灾害等因素显著影响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耕地流转进程和农户生计。为了研究退耕还林政策、种粮补贴政策、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与耕地流转之间相关关系,本文选择内蒙古太仆寺旗千斤沟镇和幸福乡两差别显著的乡镇作为研究区域,采用访谈式调研获得农户家庭基本情况、适应能力和区域自然灾害影响情况等第一手数据,选取农户成员特征、家庭资源配置和经济特征方面共计15个变量,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耕地流出模型。幸福乡由于土地质量较差,农户对耕地较强依赖性,以及缺少企业蔬菜种植基地园区,耕地流转进程受阻。千斤沟镇耕地流出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务农人员平均文化程度、打工人数、家庭拥有耕地面积、租地收入、农业收入比重和家庭收入水平能够促进农户流出耕地,而农业收入比重则抑制了农户流出耕地的行为。论文构建的耕地流转模型揭示了影响农户耕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有利于深入探索促进耕地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同时也能够为国家更好地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北京耕地流失的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强  蔡运龙  王乐 《资源科学》2007,29(4):158-163
利用1996年和2004年北京市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各类用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96年~2004年间北京耕地流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96年~2004年北京土地利用变化中,大多数地类转换都与耕地直接有关,耕地流失是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问题;城镇扩展主要占用耕地,且耕地生产力高的平原地区因建设占用而流失的耕地量大;远郊山区耕地被建设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小,但被生态用地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大;1996年~2004年间,尽管耕地面积减少,但耕地破碎化程度却在加重;地形和交通状况对耕地的空间变化过程影响显著。本文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促使北京地区耕地流失的最主要的动力, 由此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北京耕地变化的解释力最强,恰好与前人相关研究结论相互印证;人口快速增长、区域土地市场过度竞争、农业结构调整及退耕还林政策也是北京耕地流失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农用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基于灰色关联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珊  张安录  张叶生 《资源科学》2013,35(4):749-757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假想的综合效益最优的湖北省农用地整理情形,计算各地级市的实际整理情况与最优情况的关联度,评价湖北省农用地整理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的农用地整理综合效益显著,但各地级市农用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地域特征并不明显.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实现对不同项目甚至不同地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的大小排序,从而对土地整治规划确定整治目标和整治顺序提供依据.在本轮规划的编制中,应首先重点考虑排序靠前的地市的农用地整理,保证其资金供给.  相似文献   

19.
李虹韦  钟涨宝 《资源科学》2020,42(9):1657-1667
农地确权是农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制度基础,而确权制度的可信度则决定了它能否有效发挥效果。本文构建了“农地确权—确权制度可信度—农地转出意愿”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影响以及确权制度可信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农地确权有利于明晰和稳定农地产权,对农户的土地转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确权效果的显现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确权时间越长,农户转出土地的意愿越强烈;②确权制度可信度在农地确权时长对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确权制度可信度越高的地区,农地确权时长对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有效影响越强,反之则越弱。因此,通过农地确权促进土地流转,必须充分考虑地方农户对确权制度可信度的集体认知。在确权制度可信度较高的地区,进一步加强确权制度与相关配套政策的有效衔接,加快培育和规范农地流转市场,巩固和强化农地确权效果;在确权制度可信度较低的地区,则要继续稳定农地承包关系,提高确权制度可信度,为确权制度发挥效果留有一定的缓冲空间。  相似文献   

20.
刘黎明 《资源科学》1993,15(3):11-17
水土流失是冀西北黄土丘陵土地退化和农业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等因素又使该区土壤侵蚀日益严重。本文应用遥感方法通过对典型市区涿鹿县石瓮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定量分析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整及其主要问题的剖析,将水土保持规划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充分体现了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原则和土地资源合理原则,以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科学统一的原则。初步提出了一套河滩水浇地基本农田带——梁峁缓坡地集约经营梯田果林带——梁峁陡坡地旱作果粮间作带——梁峁顶部缓坡地旱粮作物——土—石过渡区、石质山灌木林和用材林带的以农果为主、多种经营立体布局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土地利用模式,在冀西北黄土丘陵区县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