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05年7月24日-30日,第22 届国际科学史大会(ICHS)即将在北京召开。ICHS是国际科学史界的盛会,其中,国外注册代表已有上千人。本次大会是ICHS首次在中国召开,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史领域的研究在国际科学史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关于全球化的讨论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本文从西方科学史出发,分析了以西方近代科学为某种普适性科学的科学史研究范式及其与全球化之间的某种关联,以及这种研究范式新近被解构的发展趋势,认为作为人文学者,我们应该对科学文化的全球化热潮保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正>访问整理者按:泰勒(Kenneth Taylor)教授曾任俄克拉荷马大学科学史系主任,观任国际地质学史学会的会长,多年从事法国地质学史研究和科学通史教学。在我作为访问学者期间,欣然接受了此次访谈。访谈中涉及的问题有20世纪50、60年代哈佛科学史专业的创立、美国科学史的大学建制、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科学史特藏及资助项目,以及国际地质学史学会的情况。杨海涛译。杨海燕(以下简称杨):您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了文科学士、文科硕士以及哲学博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史学科发展迅速,学术地理版图变化剧烈。很多高校建设科学史系,是为建制化的科学史。建制化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事科学史研究,主要一支是原自然辩证法建制的队伍,后来分化为科技哲学和STS等。由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中国的科技哲学(加STS)是一个大学科,人数众多。而科学史则是一个小学科。但是在美国,科技哲学是一个小学科,科学史则是一个大学科。美国高校建制化的科学史系也不多,相当一部分科学史学者身在历史系。而国内历史系则少有学者从事科学史。并且,国内科学史界与历史学界交流不多。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内科学史界呈现多样化趋势。科学史需要走出去,关心历史学,尤其是关心全球史和环境史。科学史与环境史的结合,有望开出一种新的科学史或文明史。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科学史与科学文化各自的学术内涵、社会功能、文化旨趣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指出科学史研究对于建设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趋势协调、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国情一致的当代新文化的意义。作者认为,弘扬科学理性的首要目标应该是针对反智文化的祛魅,科学史的启蒙功能应该引起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秦敏 《大众科技》2011,(4):185-186
文章认为,科学史的首要任务是整理完善一部特殊类型的人类文明史,是以科学和技术为主要元素的来解释历史,科学史研究的意义在于教化作用和有助于科学的发展,科学史作为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而存在,沟通着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化学教育家、科学史家张资珙的中国科学史研究基础和相关工作后,分析他从科学思想史进路和实证主义编史学进路于中国科学史研究领域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从而说明西方科学史研究理论亦能成功应用于中国科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第1部分以生物学和数学为例,说明在思想方法上科学史和现代科学的交融关系。第2部分以天文学、地学和工程技术为例,说明历史资料对现代科学的宝贵价值。第3部分说明科学的外史研究(即科学社会史)对培养人才和制定政策的重要性。第4部分说明在世界范围内科学史是20世纪刚形成的一门现代科学,在我国起步更晚,很不成熟,亟待发展。  相似文献   

9.
受社会建构主义研究纲领的影响,科学史研究呈现出一种新的范式,即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史研究。其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学争论、科学家身份的形成、科学知识的生产场所、科学话语、仪器设备等许多方面。这种新的科学史研究既向传统的科学史提出了挑战,又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史研究的语境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标志着科学史研究的成熟。本文认为科学史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内史方法和过渡时期期的外史方法后,20世纪80年代后走向具有综合化和整合化的语境分析方法。语境分析方法的形成,标志着科学史的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语境分析方法主要有内外史统一方法、“辉格”与“反辉格”统一方法、历时共时方法、科学思想史与科学社会史统一方法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统一方法。  相似文献   

11.
席泽忠 《学会》2002,(3):18-21
一、思想方法:科学史与现代科学的交接点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现代?这个界限很难划分.有人认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的事情绝大部分都是历史,因为它发生在昨天或昨天以前,都是过去时态.按照这个说法,除了今天正在研究或正在计划中的科学工作以外,所有科学都属于历史范畴.这种说法当然很难得到多数人的同意,而且也不现实.  相似文献   

12.
13.
14.
These essays collectively present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history of modem science in China since 1900. Fa-ti Fan describes how science und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1911 exhibited a complex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haracter that straddled both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ism. Danian Hu focuses on the fate of relativity in the physics community in China after 1917. Zuoyue Wang hopes that a less nationalist political atmosphere in China will stimulate more transnational studies of modern science, which will in turn reveal the underlying commonalities in different national contexts. Sigrid Schmalzer compares the socialist and the capitalist contexts for science in China and reopens the sensitive question of the "mass lin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Grace Shen describes the tensions early Chinese scientists felt when choosing between foreign models for modem geology and their own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in China. Taken together, these accounts present us with a comparativ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that is both globally and locally informed.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essay argues that the diversity of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communi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ha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and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behind the different concerns often evident in work o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wh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historians of science. The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the community, which includes many who are not specialist historians, and the limited opportunities for academic careers open to practitioners have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discipline, leading to a focus on elite mathematics and great mathematicians. More recently, reflecting earlier development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 increased interest in the context and culture of the practice of mathematics has become evident.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