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和创新产出4个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进一步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这4个维度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是影响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加大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投入力度是提升区域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006-2016年省级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整体发展效率较低,已有生产要素投入潜力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科技服务业TFP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其中主要源动力来自技术进步变化,而技术效率变化对TFP增长的贡献较弱;生产率指数区域发展不均衡,高水平与较高水平区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地区间技术效率变化差异显著。要促使科技服务业效率提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自主创新,完善制度环境加强管理创新,因地制宜缩小区域差异等。  相似文献   

3.
郭韧 《科技管理研究》2013,(15):52-54,63
信息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服务业的服务能力是其他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对信息服务业服务能力的界定,分析影响信息服务业的服务能力的诸多因素;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分析在不同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下各影响因素对信息服务业的服务能力的影响程度,提出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下提高信息服务业的服务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区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动力,是显示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通过建立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客观描述了不同地区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得出了中国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公共因子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以及三大地区内部的省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当前长三角地区亟须通过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来调整产业布局,但目前关于两业融合的测算方法较为单一,也缺乏对区域两业融合时空演变的考察和空间异质性分析。为此,以2012—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法测度其两业融合水平,并将经济环境、政府支持、市场开放、外商投资、区域创新及信息技术等确定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核密度估计、自然断点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有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两业融合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并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有差异,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对本市产业融合的驱动作用明显,信息技术应用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市产业融合发展;对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而言,政府支持是直接驱动因素,经济环境和区域创新发挥空间外溢效应;对现代服务业制造化而言,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是直接驱动因素,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溢出效应驱动邻市现代服务业制造化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的两业融合发展提出提升融合...  相似文献   

6.
在对现代服务业集聚测度指标适用性讨论并改进的基础上,着重对珠三角区域及城市之间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专业化水平和行业集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从引导现代服务业差异化集聚发展、构建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和优化现代服务业区域共生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现代服务业就业优势效应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现代服务业就业优势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其中东部沿海地区优势效应最强,中部地区优势效应最弱。另外,不同现代服务行业的就业优势区域差异性状况各异:一是与全行业的平均就业水平相比,各行业的就业优势状况不同;二是各行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就业外部效应;三是各行业的就业空间竞争优势区域不同,且按竞争优势来源可将现代服务行业分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与经济结合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服务业担负着改造和优化生产力的重任。针对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面临的问题,必须提升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互动发展水平,加快科技服务业从价值传递向价值创造转变,在增强科技服务业高端发展能力的同时,积极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努力提升科技服务价值链的增值效应,更好地发挥科技服务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投入,其快速发展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运用1996-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引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存量、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效率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未直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水平,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其中,当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高时,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效率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有关键的支撑推动作用,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面对未来创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科技服务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性。在分析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1995—2012 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科技服务业有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等,解析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态势,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考察了我国科技服务业存在的区域非均衡性,阐述了中国科技服务业非均衡发展的深层原因,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认为对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的科技服务业,分别从横向支撑体系、纵向支撑体系、结构支撑体系以及不同区域发展路径提出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环境很不平衡。本文运用全国各个地区的数据,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tive-binomial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积极进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发挥各地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依据我国5大类矿种10个矿产资源型产业1996—2013年各项指标面板数据,在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Tobit回归分析模型对我国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发展演变态势进行动态分析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不同产业之间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后续产业对原材料品质和技术含量要求不断提高,对上游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2)随着产业转型速度的加快,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水平、生产能力集中度和政府创新资金投入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而技术引进经费投入和当前产业盈利水平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明显的负向影响和粘滞效应。(3)促进资源型产业集群,培育区域集群创新网络,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优化配置效应及宏观调控和导向功能,是实现转型期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下北京现代制造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采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北京现代制造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现代制造业近年来稳定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研经费和科技人才投入是北京现代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能源投入和二氧化氮排放量对于北京现代制造业创新能力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为此,提高北京现代制造业创新能力需要加大科研经费和科技人才投入;注重低碳发展,大力发展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优化北京现代制造业产业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现代制造业。  相似文献   

14.
如何培育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是未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着眼点。在吸收现有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海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为例,对海南省高技术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竞争优势培育视角提出了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形成降低经营成本、突出重点发展产业、构筑区域品牌优势、建设创新平台、服务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多种发展策略,以期为海南省及我国其它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建准  姜波 《现代情报》2016,36(12):19-23
本文通过对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剖析其中的差异,归纳总结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相关问题,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出发,提出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集成一体化模式的设计原则并构建框架模型,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融合模式,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和地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良性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区域经济日益直接参与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成为了地区经济发展和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搜集中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用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内生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量化角度,惯性对创新活动确有巨大影响,这说明创新活动与地区的文化积累有很大关系,为打造创新文化以增强创新能力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我国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数是区域创新活动的一个显著因素,应扩大高技术产业人员的就业规模;专利的弹性系数比高技术就业人员数的弹性系数高,说明专利存量是我国取得新专利的重要来源,应强化企业的自主研发和专利保护,以形成知识积淀和专有技术。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障碍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条件。"两化融合"的重点在于制造业,同时也要加强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技术、环境、体制和政策等诸多障碍阻止和减缓了"两化融合"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从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信息化人才、建设中介服务机制等方面选择"两化融合"最直接和最快捷的路径,以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选取我国27个城区,结合城区的独特性,设计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出提升我国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吴应良  王小利  陈德美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6):124-129,141
新的发展环境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科技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建立先进、有效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和发展模式,是公共管理和服务研究与实践领域中的典型问题。通过对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分析,深入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需求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分析了现代科技服务体系的需求特征,提出了基于价值网的区域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模型,给出了面向服务的协同发展新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江  黄学 《科研管理》2015,36(12):9-18
塑造自身创新能力是处于服务经济时代的服务企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企业的核心要务。在全球化情境之下,基于传统的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范式构建的静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无法满足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管理实践。综合运用探索性案例分析、层次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审议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体现了高技术服务企业创新形态的多样性、开发与传递的不可分离性、开发组织的多样性、商业模式的重要性等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省高技术服务企业为样本,对指标体系作了分行业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