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金德 《科技管理研究》2001,183(3):19-22,68
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均证明,企业群体或企业单体技术创新的成败、绩效如何,首先取决于对技术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而企业在不同创新模式的选择又是受具体企业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制约。本文在学习借鉴已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就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类别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现阶段适宜的创新模式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建新  王毅 《科研管理》2013,34(8):68-74
本文采用"建立理论的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文档资料、直接观察等方式收集案例资料,并进行三角验证。我国电视机产业所有企业都选择了同样的技术追赶路径,即从引进国外成熟期产品制造技术起步追赶,属于典型的单路径模式。我国通信设备产业技术追赶的初始期,在引进国外设备、引进生产线的同时,国内企业、研究院所(后转制为企业)较早进行自主产品开发(模仿创新);形成了从自主开发高端产品切入追赶、从自主开发低端产品起步追赶、从引进高端产品生产线起步追赶等多种追赶路径同时并存的产业技术追赶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多路径"模式。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两个典型产业的技术追赶绩效进行衡量:1)产业内主要企业的专利数量;2)业内专家、研究学者的主观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认为:通信设备产业的技术追赶绩效明显高于电视机产业。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的主要发现是:在产业技术变革快、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基础差的情景下,相对于"单路径"的产业技术追赶模式,"多路径"模式能带来更高的产业技术追赶绩效。这一理论命题弥补了"特定顺序"和"技术跳跃"两种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于技术能力,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最佳的创新效益,按照技术创新的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简单仿制、模仿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三种层次.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质上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最后研究了广州某公司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4.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核心技术能力生命周期模型,概括总结其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各阶段特征.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分析,确定产业创新链关键、核心技术,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技术识别和评估.从技术类型和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异质性两个维度,建立创新模式选择空间模型,分析各模式特点,以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物理技术与自然技术共同演化的结果,其间自然技术创新和社会技术创新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动态变革方式、互动创新形式有所不同。一方面,自然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根本动力,它通常先于社会技术变迁,这意味着在大力支持自然技术创新项目的同时要注重政策平台、制度等社会技术建设;另一方面,在推进自然技术创新期间,社会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可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全方位支撑和强有力保障,这意味着要重视配套制度、政策、机制、标准等社会技术的跟进与调整,推动自然技术创新成果的高质量完成及其产业化。基于技术共演化视角,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蜕变期4个主要发展阶段,相应需提供完善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以及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共演化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是农业科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不同创新模式下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有助于提高创新绩效。探究农业科技企业背景下技术创新模式对资源整合和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利用314家农业科技企业的一手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内部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但是不同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有所差异。与合作创新模式相比,自主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下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对指导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洪进  洪嵩  赵定涛 《科学学研究》2015,(2):195-204,241
国家技术政策和企业技术战略以及二者之间的协作情况影响着航空航天产业创新绩效的实现。本文构筑了技术政策与技术战略的矩阵分析模型,提出了航空航天产业技术创新的四种主要类型,归纳了航空和航天产业各自的发展历程;并基于1995-2010年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科技活动数据,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对技术政策、技术战略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受到国家技术政策与企业技术战略的双重影响;且创新绩效的实现更多依赖于国内技术的提升;国家技术政策与致力于自主创新的技术领先战略关联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8.
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纽带。笔者以8家合作社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三重底线"理论,具体分析技术来源、社会嵌入与农业技术推广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合作社的技术来源不同,合作社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不同,合作社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研究在丰富和发展社会嵌入理论和农业技术推广理论的同时,对合作社如何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彩电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中国彩电产业技术学习过程的案例研究,提出了技术学习过程的新模式"技术引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彩电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分四个阶段,综述了彩电产业的阶段性技术学习特点;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启示,给出了一个新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过程模式.通过彩电产业技术学习过程的研究,我们所能够得到的启示是1.了解产业技术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及其特点,是政府干预产业技术发展和制订激励产业创新政策的先决条件;2.政府干预和激励引进型产业的技术发展,其理论根据应是"技术引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模式,而不是"引进、消化和创新"模式;3.系统性是创新的本质;4.创新是竞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企业面临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性活动.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正在向开放式创新模式转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角度入手,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和开放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脉络,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开放度数据和技术创新绩效数据,研究发现,开放的广度和开放的深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战略开放度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后建  扈益  张玲玲 《科研管理》2022,43(8):157-164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农民合作社创新,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利用四川省种植业农民合作社的调查数据,检验了理事长内部社会关系网络与农民合作社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理事长内部社会关系网络质量和异质性对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应用互联网的农民合作社而言,理事长内部社会关系网络质量对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的影响更加强烈。以上研究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厘清了理事长内部社会关系网络与农民合作社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刻理解社会关系网络在新型经营主体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户,基于整合型科技接受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其采纳农业新技术的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等均会影响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采纳意愿,且通过采纳意愿中介效应影响农户的采纳行为,而良好的便利条件、强烈的采纳意愿会促进农户的采纳行为.最后,从农户个人、乡镇村等各级组织、合作社以及政府等方面提出促进社会影响的正向作用、注重经济收益兼顾环境效益、增强农业新技术的易用性、优化获取农业新技术的便利条件等对策建议,以有效提升农户采纳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农户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3.
王剑文  范莉莉  刘璐 《科研管理》2021,42(10):85-96
根据熊彼特关于"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整合’"这一经典定义,构建了创新绩效函数W_i=F_i(X_1,X_2,……X_n),其中(X_1,X_2,……X_n)为企业拥有的n个创新要素,W_i为创新绩效。本文研究(1)发现在创新绩效函数中,F_i为(X_1,X_2,……X_n)的整合方式,表示在企业各种创新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只对这些要素进行不同整合就会为企业带来不同创新绩效,而技术创新模式正是对创新要素进行整合的方式,因此F_i即是技术创新模式。(2)提出如何选择企业最优技术创新模式的原理,即在企业(X_1,X_2,……X_n)不变条件下,能为企业带来最大创新绩效W~*的技术创新模式,就是该企业最优技术创新模式F~*_i。由于F~*_i具体关系式不易清晰界定,故本文将F~*_i的求解过程视为一个黑箱,对其进行了整体拟合。(3)根据最优创新模式选择原理,在建立并评价X、Y、Z、W、F_i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最优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4)收集川酒企业样本数据,实证分析川酒企业最优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14.
基于Coe-Helpman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模型,将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FDI、OFDI和进口贸易等5条渠道的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均纳入该模型,用动态GMM检验各渠道技术溢出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性来看,滞后一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当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技术的循环累积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比国内研发资本更好地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除了O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没有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他渠道均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中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最为显著。最后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合作社+小农户”、“公司+小农户”等工商带动型的脱贫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的“科研人员+合作社+小农户”等路径显现了科技和产业带动的双重效应。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科技兴农”显示了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和素质提升的“研究—扩散—衔接”逻辑框架,联结科技与市场协同创新对小农户的带动具有明显的效应。从农业推广绩效和影响角度来说,运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蕴含的经济性内涵脱贫模式与路径,对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以及对小农户衔接农业现代化有直接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汪晓梦 《科研管理》2014,35(5):38-43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技术创新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构建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合肥市作为分析案例,根据统计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合肥市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进行评价。同时将分析结果与有关城市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合肥市技术创新政策绩效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分析方法和结论对区域性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长琪  周璇 《科研管理》2016,37(9):28-38
环境管制、技术溢出是影响省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本文构建系统动力学概念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与技术溢出的耦联效应和反馈机理,比较环境、技术和耦联下的省域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性,并有效区分了"环境"、"技术"或"双向"偏好型省市,验证了本文新提出的省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WT法)的有效性以及技术环境耦联效应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加强省域环境规制力度、优化省域技术溢出路径是促进环境技术高效耦联、缓解资源短缺、要素错配现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修正资源错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协同集聚是改善资源错配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从外部性视角构建了中心-外围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3—2020年中国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PSM-DID模型,理论与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资源错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借助数字技术功能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产生倒“U”型“本地-邻地”空间作用。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数字技术外部性对资源错配的修正作用越来越强。本文还发现:区域一体化战略通过提高区域间数字技术扩散强度会进一步提升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本文基于产业协同集聚在数字技术的调节作用以及在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下能够修正资源错配这一重要结论,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平 《科学学研究》2005,23(3):414-418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存在外部经济性问题,这说明把企业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唯一主体有其局限性。从技术社会形成论(SST)视角看,绿色技术创新是一个相关社会群体共同参与的社会过程。由此提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将政府、科研院所、公众等相关社会群体纳入创新主体系统,强调它们与企业的共同作用,以解决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李丹  杨建君 《科研管理》2018,39(6):103-111
本研究基于双边层次,构建企业间关系状态,企业间信任,技术创新模式以及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327份来自国内制造及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问卷,采用多元回归的检验方法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关系公平性、持久性带来更多的经济型信任,并通过其正向影响合作创新绩效;而关系强揭示了双边关系质量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匹配关系,为多维度带来更多的情感型信任,且通过它正向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经济型信任与突破式创新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而情感型信任与渐进式创新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本研究明确了双边关系质量的状态维度和内容维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合作关系特征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延展性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