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的政府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淳 《科学学研究》1997,15(1):89-99
本文着重考察了冷战结束后,主要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的政府行为,从科技领导体制的改革与重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国家关键技术的选择、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及高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国际合作和人才诸方面,分析了政府干预高技术竞争的方式,总结了其成功的经验。在分析我国科技实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府行为模式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政府行为的作用和近年来国外政府行为的变化,评价与分析了三种政府行为模式的特点,研究了政府行为模式选择的基础与原则。  相似文献   

3.
第五届全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研讨会于10月11~13日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召开。这是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发起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管理人员聚集在一起,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展开讨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就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金来源和投资取向,人才分流,“复关”后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政府补贴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政府补贴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促进还是挤出,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持续适应性创新是企业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下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政府补贴对企业持续适应性创新行为的影响,对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考察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行为,运用高斯分布拟合各参数,构建政府补贴政策下企业持续适应性创新支付矩阵。然后根据演化博弈思想,对各参数赋值仿真,分析不同市场环境、不同补贴政策对系统演化路径和方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内部企业的初始技术创新条件,直接影响其整体持续适应性创新行为。在政府补贴政策作用下,具有较大市场容量或较低边际成本的高技术产业,更倾向于选择突破式技术创新。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应综合考虑产品的需求弹性、补贴率等因素,以优化产业系统整体持续适应性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入探析政府财政支持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影响机制。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9-2020年的相关面板数据,构建以企业技术获取能力为中介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对财政支持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财政支持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仅在东部地区由于区位优势而存在较高促进效应,而企业技术获取能力在财政支持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由此提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统筹区域高技术产业协调发展和重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等对策建议,为支持与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6.
高技术投资基金具有不同于风险投资和政府投资的特性,可以帮助高技术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加工制造,市场开拓,海外经营等,完善科技兴贸战略与计划,从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是技术创新和运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本文重点从地域空间角度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总结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经验,提出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和政府政策行为选择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今,国外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的新趋势主要包括:注重制定高技术产业规划、建立多元的科技投入机制、注意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培养高技术人才和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国外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包括:注重高技术产业规划的战略性与具体性相结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高技术产业投入体系;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养开发高技术研发人才及管理人才;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技术产品标准化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文在指出当今世界技术标准化的特征之后,阐述了世界高技术产品标准出竞争过程,从标准化的主体上,论述了我国高技术企业,高技术产业协会,政府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的高技术产品标准化战略。  相似文献   

10.
治理模式转型是高技术产业突破技术锁定的关键。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计算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以衡量高技术产业技术升级量的变化;基于技术交易市场顺差或者逆差,衡量高技术产业技术升级质的变化,由此可将高技术产业技术演进划分为技术追赶、技术升级、技术引领和技术退出4个阶段,并在多元治理视角下研究政府和企业角色互动的协同治理模式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化明显,整体研发效率偏低;(2)在高技术产业从技术追赶向技术升级演进过程中,企业应用和实验研究投入激励不足是技术锁定的主要原因;在高技术产业从技术升级向技术引领演进过程中,政府基础研究投入职能发挥不足是技术锁定的主要原因;(3)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上处于技术升级向技术引领过渡的阶段,应着重发挥政府创新治理职能,加强政府基础研究投入,突破技术锁定并推动高技术企业技术升级。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hina's economy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knowledge econom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economy, and points out the way to develop knowledge economy in the face of its challenge.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都被认为是有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但它们并不相互等同。通过深入研究它们各自的来由和内涵揭示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信息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有人称为"信息经济"、"高技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或"网络化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信息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为先导,以全球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载体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当今正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的新兴经济结构正在形成和发展,这就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4.
目前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两种重要形态,为了深入地从理论上把握好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指导经济发展实践,有必要全面准确认识和把握它们的本质差异.其本质差异主要表现在两者的含义、理念、特征和所属的分类标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网络经济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网络经济的产生及主要特点1.1 网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网络经济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人类生产和消费发展的高级阶段.一般认为,网络经济产生、发展于美国,并形成了波及全球的迅猛发展浪潮,其重要标志是1993年以来因特网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美国几乎占有全球一半以上的上网人口和3/4的电子商务份额.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知识经济产生的背景、内涵、特点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全面比较从而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弄同。  相似文献   

17.
论循环经济   总被引:74,自引:1,他引:74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面对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短缺等问题的严重困扰,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正 《情报杂志》1999,18(5):3-5
对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和理论发展作了阐述,并就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内涵特征进行辨析,揭示其联系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关系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引言 "信息经济学"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经济学新学科,是研究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管理的."知识经济学"作为一门尚未形成独立体系、更年轻的社会科学或经济科学,正在酝酿和探讨之中.本文将从信息与知识的基本关系出发,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以及信息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的关系作一粗浅的探讨.同时主张对"知识经济"应持有一种冷静、现实和扎实的态度,提出了研究知识经济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IT革命推动了9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以“新经济”为特征的稳健增长,本文剖析了IT革命对美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潜在影响,研究表明IT革命正在改变着美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并且提升了美国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前景作了简要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