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生态技术创新研究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荣诚 《中国软科学》2004,(5):159-160
一、生态技术创新的背景 生态技术创新思想萌芽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或者更早些时候,1963年美国卡逊所著的《寂静的春天》和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W.福雷斯特(J.W.Forrester)和D.L.麦多斯(D.L.Meadows)出版的《世界动力学》和《增长的极限》等著作的发表,引起世界对当代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密切关注和激烈讨论,特别是以下三种现象更使生态技术及其创新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女权运动和生态环境运动结合的产物。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者奥波尼(F. d'Eaudbonne)首先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她想使人们注意妇女在生态革命中的潜力。此后,许多关心环境问题的女性主义者、关心妇女问题的环境主义者以及关心环境问题和妇女解放的科学史学家、哲学家等在不同意义上使  相似文献   

3.
法理与伦理的冲突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法律关系的理论障碍;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使得确立人与自然之间法律关系面临着选择困难;权利同源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法律系关系的价值基础;系统论语境为伦理学指导生态补偿立法提供了新思路,从理论上解决了生态补偿立法的调整对象、调整任务和调整原则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耿聃聃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I0014-I0014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中国正昂首阔步地走在建设美丽小康社会的大路上。笔者在开展2019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LG201933)和2020年沈阳理工大学“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究和全新的思考,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一书是刘经纬教授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系统剖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对推进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剖析了巴里·康芒纳的生态技术思想,阐释了其技术观的本质是技术过程的建构论及后现代的生态技术观,从现代伦理学视角提出了巴里·康芒纳生态技术观的伦理意蕴是后人道主义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西方生态思想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国生态思想传统的独特价值和不足之处。作者认为,中国生态思想传统要在现代条件下促进人与自然关系重归和睦,就必须吸收和消化现代西方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系统科学、自组织学说等理论和方法,根据人类生态实践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生态伦理传统进行理性的批判重建。  相似文献   

7.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所著《寂静的春天》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影响的环境科学著作,开创了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以生动流利的语言,深刻地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经营者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杀虫剂,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事实,致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寂静了。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伦理呼之欲出。就生态伦理的概念、本质、及构建生态伦理的原则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郝利军 《科教文汇》2010,(35):59-60
生态批评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潮流。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去分析肯.凯西的《飞越杜鹃巢》,可以揭示出作家对于逃离现代文明,回归自然和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9月底,青海首部针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地方政府法规《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已完成起草工作,该办法将有望今年年底正式颁布。专家称立法保护三江源将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有效改进目前我国环境治理模式以政府直控型为主,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渠道等弊端。  相似文献   

10.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其丰富的内容主张下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理论。任何思潮都有其优缺点,生态社会主义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所著《寂静的春天》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影响的环境科学著作,开创了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以生动流利的语言,深刻地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经营者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杀虫剂,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事实,致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寂静了。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伦理呼之欲出。就生态伦理的概念、本质、及构建生态伦理的原则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休谟,十八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论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称他是哲学家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在三十岁以前,休谟已经写成、出版了三卷本哲学名著《人性论》,奠定了自己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其能否从"是"推导出"应该"就是所谓的"休谟难题"如何让能推导出此问题就成了元伦理学最根本及核心的价值问题。本文从元伦理学的视域下就笔者简单的理解阐述一下事实与价值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中国生态供需平衡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供需平衡是生态文明研究的一个科学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足迹因其所具有的社会-生态属性和宏观可度量性,成为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平衡关系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本文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足迹账户,优化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评价了1995—2015年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研究发现:①中国生态足迹2000年以后增长快速,最终形成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化”的空间格局;生态承载力呈“局部调整,总体稳定”动态特征;②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于2005年前后发生质的变化,即由生态盈余转入“生态超载”状态。2015年,中国对自然环境的“占用”需要1.39个中国才能满足现有的生态需求;③东部地区生态超载状况远大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基础较差,生态足迹的增长引起了西部地区生态超载加速。其中,宁夏、新疆生态超载严重,且生态足迹呈中高速增长,应引起重视;④能源足迹与污染足迹的控制是改善地区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的关键内容。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体系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Living Planet Report 2006》中最新的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2004年的生态足迹、各地区地均生态承载力及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引入了"地均生态承载力"概念,讨论了不同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各地区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将计算结果与1999年,2002年,2003年,2005年中国生态足迹进行了比较,就其异同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人均生态赤字为1.35hm2,省际人均生态足迹差异较大,地区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调整特征参量后,生态足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现状。最后,结合各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许月卿 《资源科学》2007,29(5):37-42
北京市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北京市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以期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0年~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大,1995年以后呈逐渐减小趋势;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呈持续减小趋势。1996年~2003年,北京市总的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大大超过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可见,北京市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远超过北京市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北京市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对周围和其它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必须建立起资源高效型、消费生态型、观念环保型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系统分析了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本文讨论了报告内容的3个要点:(1)生态现代化的历史启示,(2)生态现代化的基本原理,(3)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图。  相似文献   

17.
纵观西方管理观的变迁,管理思想呈现出一种新思维,它是目前和未来管理实践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生态管理观。生态管理观形成的现实基础是凸现的生态矛盾,理论基础来自于管理观的分化、对立、博弈和发展。在科学管理时代生态管理观作为科学管理观的对立面而诞生,在社会人时代又作为效率管理观的否定因素而发展,在管理丛林化时代向生态组织观聚焦。  相似文献   

18.
贲克平 《学会》2003,(12):40-40
20 0 2年 10月 16日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举办专题座谈会 ,就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的新著《生态经济 :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进行研讨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科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 4 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此书发表感想和意见。一、布朗新著的基本论点布朗先生以关注世界前途为已任 ,以广阔的视野观察和研究全球问题 ,形成了独到的观点和结论 :第一 ,对现行发展模式提出质疑 ,并指出 ,一种经济只有尊重生态学诸原理才会是可持续…  相似文献   

19.
李庆亮  李凯 《百科知识》2023,(30):12-13
<正>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本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资源浪费、气候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强调要构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马克思的《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本家过度追求剩余价值和对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和破坏,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生态文化是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精神成果,是指一种文化观念,是人们对于自然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各种思想观念。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生态价值观等观念和思想。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关于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还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事物的认识;(2)关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的性质的认识,出现了自然支配人类的思想和人类支配自然的思想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平衡共进的思想;(3)关于人类要生存而如何利用自然的认识;(4)关于在自然面前人类如何处理那边相互关系的认识。这些思想以不同的性质和形式,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