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基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困境及消解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实现技术、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再创新.国家对于技术引进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必须形成一套机制,有效地对国内企业实现激励、导向和制约的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引进后能够消化吸收进行自主创新.必须坚持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必须注重技术引进的先进性及本土化,技术引进后必须加大研发投入量并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  相似文献   

2.
李彬  王文  耿庆章  邓建新 《中国科技信息》2007,(22):333-334,336
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再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重要手段,然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型出发,分析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并结合模型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瓮福磷化工产业集团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全球价值链和技术链下,我国资源型企业在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建立起产业链的基础上,通过在产业活动过程中使用、学习和消化引进技术,形成产业的技术链.随着产业发展对技术的进一步需求,企业掌握和模仿引进技术,创新出本土化的技术,推动产业链不断升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我国资源型产业链升级必须以产业技术链的升级和延伸为支撑,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中顺着价值阶梯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陈业宏  肖蓓 《科学学研究》2009,27(3):381-387
 外商通过控股控制企业技术研发、限制核心技术溢出,中方技术的法律保护也受到制约,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产生负面影响。必须修改现行立法,在规制外资控股的前提下提高技术出资比例,鼓励外商以技术出资;对技术出资中的评估标准、作价、出资的方式、控制权、后续改进技术成果的归属和使用等问题作明确法律规定,防止控股外商滥权侵害中方权利;完善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俞立平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46-1654
本文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下降的原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位数回归、状态空间方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并没有走上对引进技术依赖过重的道路,引进技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引进技术对创新成果贡献的弹性系数随着时间的推延和创新成果规模的增加在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仍处于对引进技术的适应期,引进技术的总体绩效仍然不高,引进技术与创新成果无关;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投入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消化吸收水平不高。引进技术下降的原因包括: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适度控制技术引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发展是有利的;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对引进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辉 《中国科技信息》2009,(13):278-279
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源于国内技术突破,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采,自主创新不是鼓励从头做起,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也是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发展民生科技,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造纸工业的现代化离不开造纸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当今造纸设备正向着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今后应该有计划、有组织的引进技术及设备,通过消化吸收,专利转让,创新改造,提高国产造纸机械的自主设计及开发能力,促进实现国产化,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摘要:二次创新是实现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环节。为深入分析引进技术二次创新决定因素,文章基于垂直创新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引进技术二次创新内生系统。研究得出:引进技术先进程度对二次创新影响方向不确定;研发竞争对二次创新影响方向不确定;企业研发效率对二次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外溢效应对二次创新产生负向作用。为加快我国引进技术二次创新,应进一步优化技术引进发展战略、提高引进技术适用性,加强对技术引进管理、避免恶性竞争,加快企业研发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研发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护二次创新成功者利益。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与缩小技术差距的一个简单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了一个简单的动力学模型,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技术创新的作用进行了动态分析,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强调了创新在实现技术赶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科院参加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实践体会出发,提出中科院在进军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时,应不失时机地参加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要充分发挥中科院优势,和产业部门紧密合作,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推向高层次,从而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同时就我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实现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先进技术是实现现代化必不可缺少的投入品,它的来源不外乎技术引进,或者技术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应通过科学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对消化、吸收后的技术进行创新,最终实现从引进技术为主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在技术引进的诸环节中,创新是实现技术引进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对发达国家技术赶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对外技术依存度与自主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是科技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胡锦涛同志2005年4月来山东视察工作结束时指出: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促进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指出了化解这一问题的应有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和跟踪模仿,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某些领域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缺少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仅没有通过追赶战术形成技术优势,反而逐渐陷入依赖国外技术的被动局面,丧失了自己原有的技术积累,背离了技术引进的初衷。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定义和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分析了创新能力对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提出了营造创新氛围、增加政府投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积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改革激励机制等几项提高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措施和方法,为提高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近年来已取得较大成绩,但消化、吸收、国产化还跟不上,许多高校、科研所感到有劲使不上。因此,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更好地动员组织国内科技力量,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密切结合,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国产化,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基于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产出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和非期望产出效率模型测度了自主研发与协同创新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对科技产出的贡献显著,资源利用率最高。协同创新对科技产出的弹性系数为负,资源利用率最低。地区间科技绩效并不均衡,东部地区科技绩效总体较高。在我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引进技术和购买国内技术是一种非期望产出。必须处理好自主研发、协同创新与购买技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中心环节。这表明今后五年我国将以国家意志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找准位置,努力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口及收创新服务,再创引智工作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云南省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云南省加强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实例和数据说明我国在“六五”期间引进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偏差和失误。援引日本战后走过的引进—吸收—创新—出口的道路,结合我们近几年的实践,阐述了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章介绍了辽宁省机械研究院大力开展科研、企业、引进单位和用户四方面的横向联合,来加速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开发国产化设备的情况。证明这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强大生命力。最后为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更加健康发展,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灭火救援装备统型工作是为破解灭火救援装备型号规格繁杂、影响作战效能发挥、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瓶颈"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主要结合笔者所在单位装备建设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消防装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加强落实完善灭火救援装备统型工作的一些想法,从而提高装备统型效能,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20.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省要实现“科技强省”目标,走创新型省份之路,就必须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主要依据2007年我省工业企业创新调查资料,对我省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中看出我省装备制造业虽有一定优势,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国一些省份相比仍有差距,制约我省装备制遣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对此,提出了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