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首先阐明了学术信息交流的相关概念,论述了传统学术信息交流模式和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的优势和缺陷。以图书馆学为例,列举了目前五种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
谈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扁平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青端 《现代情报》2005,25(4):74-75,14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数量成几何增长。网络信息交流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和传统的信息交流相比,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本文初步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扁平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新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岳泉 《情报科学》2000,18(4):307-309,321
本文对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所呈现的一些新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新媒介和信息交流的不均衡现象指出了互联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以及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负面影响和面临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4.
浅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妮 《现代情报》2004,24(1):94-9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出现了一种以网络为环境而进行的新型信息交流模式。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式与传统信息交流模式的比较研究,认为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将传统的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融合起来,具有“突破时空限制、时间间隔短、高度选择性和针对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本低”等优势.并指出现阶段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存在的主要障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消除障碍的对策和方法.并且分析这种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所带来的影响,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在网络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由此而来的TDF(越培信息流)动摇了整个人类社会的传统的生存模式。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有效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素红 《现代情报》2003,23(10):56-57,60
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给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领域带来了深剡的影响与冲击。文章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不平衡性,对网络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加强中文界面网络信息输出,积极进行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探讨网络环境下由信息交流主体、内容、渠道等的产生变化出发,分析了信息交流多元化特征;对图书馆作为中介角色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传统和数字的融合的转变进行了探寻,提出了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构建多元化的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范畴和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盛功平  黄洪超 《现代情报》2002,22(6):134-135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范畴包括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化的传统信息服务和新型的网络信息服务。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面向用户的现代化、整体化的信息服务模式已成为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规范。  相似文献   

9.
科学交流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国红 《情报科学》2002,20(12):1322-1325
本文在简要阐明科学交流含义的基础上,讨论了传统交流模式对我国情报界的影响,分析了传统科学交流模式的理论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考验和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交流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加强对网络环境下科学交流模式与规律的研究势在必行。之后,介绍了两种基于论文的科学交流模式并进行了简要比较,指出两种模式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优势互补,共同融合在现代科学交流模式中,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公共域模式将因其符合社会的潮流而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10.
信息社会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成江  吴正荆  黄微 《情报科学》2003,21(7):691-694
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它拥有多种创新:教育体制创新、交流模式创新和理论模式刨新.终身教育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和终身学习成为应对社会变化的法宝.网络信息交流是信息社会的标志和特色,包括广泛的人际交流、网络交叉的组织交流和注重文化特色的社会交流.信息社会的思维模式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向系统思维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1.
孙彦波  陈达 《现代情报》2018,38(5):87-93
本文在界定自媒体背景下网络政务信息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自媒体背景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特点,运用DEMATEL方法研究了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识别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特征和传播主体数量的中心度最大,是影响自媒体时代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最关键因素,转发行为、政府投入、外界干扰、内容质量和评论行为都是影响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温娜  郝永生 《科教文汇》2012,(30):189-190,20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同样改变了教学管理方式。本文介绍总结了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教学管理具有的新特点.总结了网络交流模式的教学管理过程.分析其优缺点.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网络信息安全受到国家以及企业的高度重视。然而在这一背景下,企业传统的反竞争情报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学者对于反竞争情报研究相对有限,未能为企业在网络信息安全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反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因此,本文基于企业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特性与工作流程,通过分析无线通信网络安全问题和威胁企业情报的攻击源,提出了在网络安全背景下保护企业竞争情报的措施建议。结合企业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反竞争情报工作,构建出企业反竞争情报工作模型以期为企业实际运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面向大数据研究多个网络传播平台之间网络舆情信息交互模型,能够准确把握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演化趋势以及网络信息在多个平台之间的传播规律,为政府治理网络舆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定性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交互机理,通过定义交互系数,基于微分方程理论构建网络舆情信息交互模型,并应用差分回归法对各个媒体平台的网络舆情信息交互趋势开展预测。[结论/结果]经过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得出本文构建的信息交互模型及趋势预测方法是可行的,以上理论研究可为政府准确把握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制定网络舆情治理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基于多通道虚拟现实环境的网络通讯模块实现方法,以及复制式网络模型下的应用开发方法,并给出了三维城市地质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实例。网络通讯模块采用面向对象(OO)技术对TCP、UDP协议进行封装,以消息形式通过网络传输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交互信息。应用程序框架采用虚拟现实插件技术实现功能的即插即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本文尝试建构一种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语言信息生态系统传播机制,对快速解决信息污 染、信息过载、传播障碍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方法/过程】结合信息生态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 分析了网络语言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及要素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传播机制的具体内容。【结果/结论】结合网络语言 信息传播机制,给出政府、高校、网民、传播环境等不同角度的对策及建议,以期推动网络语言信息的规范化进程。 【创新/局限】运用信息科学的生态理论方法,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网络语言信息研究,建立了一个有助于规范网 络语言信息、推动语言信息生态和谐发展的传播机制,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然而,后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网 络语言信息整治进程对传播机制与对策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具体的网络语言信息传播需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的含义与范畴进行了分析,并在对技术控制的分类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线,集相关信息技术于一体,把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结合控制理论,构建出多种同构模式,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归纳总结各种控制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发展趋势。旨在对网络信息及网络传播控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理论体系的建设和网络信息有效控制与利用,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对师生员工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移动通讯高度发达的当代,高校师生几乎人手1部手机,网络舆情对其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对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相关主体进行分析,建立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演化的动力学模型,采用Vensim PLE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最终表明提高高校信息公开程度,降低网民的舆情关注度和媒体作用力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在移动环境下应对网络舆情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网络用语是互联网上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一种语言.本文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用语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一些新特点,介绍了网络用语在信息交流中的主要作用,提出了提高信息传播交流效果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s undergoing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confluence of many force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rends in transforming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t examines how collaboration and volume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were changed over the past century. It also explores how older documents are used under today’s network environment where new information is easily accessible. Understanding these trends would help us design more effective electronic scholarly publishing systems and digital libraries, and serve the needs of scholars more respons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