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慧强  高苹  赵德宇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8,40(9):1890-1900
网络化是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化的基本规律。本文以野三坡旅游地为案例,基于ArcGIS与UCINET软件平台,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从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以及网络结构演化三方面入手,揭示了1986—2015年野三坡旅游目的地网络的空间演变过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发现:①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日趋形成,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联系逐渐增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以百里峡景区(核心景区)为核心,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②整个网络的中心性呈现下降趋势,网络结构趋于均衡,网络节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核心景区与中心城镇相较于周边的乡村社区与特色园区来说中心性指数更高,占据核心地位。③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演化经历了单核集聚-双核共生-多核等级化-链式全域化四个空间过程,交通网络及可达性、旅游消费者、社区参与与旅游企业、政府政策与规划是影响旅游地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四个重要因素。景区、城区、社区以及园区一体化发展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作为旅游地网络研究的最小单元,为旅游地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2.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旅游资源形态与特征是流域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流域角度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能够更系统地解析旅游资源的自然特征和变化规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流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水平地带性方面,随着纬度变化,各类旅游资源主要类型均表现出纬度地带性空间分异;②随着海拔的变化,局部资源单体景观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③旅游资源沿澜沧江干流和支流水系呈带状空间分异;④主体旅游资源主要沿交通干线G214分布;⑤建筑与设施类资源单体围绕城镇集聚分布。基于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从空间发展、产品开发和区域联动的角度提出了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及其它流域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宇  陈波 《大众科技》2023,(1):196-198+14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提供现代人生产与生活需要的主要环境,景观空间的更新与规划设计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已经成为妥善解决当下环境问题的方式并逐渐深入人心,该理念在景观空间中的表现在于对景观空间中的物质与文化空间的更新与延续。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景观空间中的表现为切入点,围绕营造景观空间中物质与文化空间两个关键点,从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两个层面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景观空间中的价值体现,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中景观物质与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与地域性设计策略并结合文中设计进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为城市旅游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百度地图热力图数据,以武汉为案例地,选取旅游淡季向旅游旺季转变过程中的5个时间节点,使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计算空间热力值,以此识别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并探索城市旅游空间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百度地图热力图在城市空间结构特征识别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较为直观且明确的识别中心城区边界、判别区分城市各地区的发展阶段,掌握其发展方向;(2)旅游者在城市内部中的分布既具有广泛性和随机性,又呈显著的地域集中性,旅游者对传统旅游空间仍然保持高度热情;(3)百度地图热力图在量化评估旅游旺季带来的城市空间压力方面具有应用潜力,案例中,城市空间高热力值区域的面积在旅游旺季相较旅游淡季增长了66%,并且空间分布高度集中;(4)在旅游旺季时,当地居民有意或无意地把本地城市空间区腾挪给了游客,即城市空间使用者在应对旅游淡旺季时具有一定的自组织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个体感知的视角开发了中国情境下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量表,并通过实证检验具有较高的测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证实了西方的社区旅游增权四维架构具有跨研究情景、跨旅游目的地类型的适用性,不仅在理论上克服了以往关于社区旅游增权状况定量测度的不足,使得对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的有效评价、历时追踪和共时比较研究成为了可能,而且通过实际测试表明,本研究开发的测量工具对评估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状况具有实际应用效力。  相似文献   

6.
旅游已经成为古村、古镇和历史街区等遗产社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商业化往往是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矛盾所在。遗产社区转型初期发展旅游商业是对方向和路径的探索,对遗产后续保护利用的意义重大,但目前关注度不够。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以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矿工村为案例,对遗产社区转型初期的旅游商业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显示,案例社区的旅游商业已经进入初级商品化阶段,商业业态单薄,低端化和同质化现象明显,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利用已经导致了后生产遗产景观的出现。有别于以往案例中资本和政府主导的模式,案例社区中的旅游商业发展是社区精英、地方政府和本地居民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本地NGO申遗促进会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化是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化的基本规律。本文以野三坡旅游地为案例,基于Arc GIS与UCINET软件平台,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从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以及网络结构演化三方面入手,揭示了1986—2015年野三坡旅游目的地网络的空间演变过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发现:①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日趋形成,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联系逐渐增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以百里峡景区(核心景区)为核心,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②整个网络的中心性呈现下降趋势,网络结构趋于均衡,网络节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核心景区与中心城镇相较于周边的乡村社区与特色园区来说中心性指数更高,占据核心地位。③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演化经历了单核集聚-双核共生-多核等级化-链式全域化四个空间过程,交通网络及可达性、旅游消费者、社区参与与旅游企业、政府政策与规划是影响旅游地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四个重要因素。景区、城区、社区以及园区一体化发展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作为旅游地网络研究的最小单元,为旅游地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8.
黄泰  席建超  葛全胜 《资源科学》2016,38(11):2168-2180
旅游机会公平是新近国际旅游学术本位反思及社会伦理责任担当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旅游供需系统视角,利用GIS和改进的人口加权距离模型研究了中国长江三角洲居民乡村旅游的空间差异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 长江三角洲居民乡村旅游的空间机会格局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似半圆环形等级圈,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衰减变化特征;② 城镇与农村人口之间乡村旅游空间机会差异格局具有整体离散、外围显著的特征,差异程度比率范围大约在0.563 55~1.169 28之间,出现了城镇人口出游机会优于农村人口的资源配置“城乡错位”现象,说明乡村旅游点开发向城市集聚的市场导向特征明显;③ 居民乡村旅游的总体机会与城镇化水平呈线性正相关,而城镇与农村居民的空间机会差异程度与城镇化水平呈正态分布相关,即城镇化水平很低和很高城市的城乡差异小,而城镇化水平中等城市的城乡差异大;④ 乡村旅游空间机会的等级差异分布普遍符合幂次法则,这种相对成熟的等级发育意味着旅游机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矛盾长存,发挥制度优势、建立行政干预长效机制是推进旅游空间机会公平的必要手段;⑤ 乡村旅游空间机会与居民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中高程度的显著相关性,既说明了本文模型实证结论的合理性,也证实二者存在本质差异,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更深入具体地揭示旅游机会差异的问题本质及解决路径;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政府权力与企业资本结成相对稳定的利益增长联盟,以及社会福利领域政府干预调控的相对不足,是形成长江三角洲居民乡村旅游空间机会差异格局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彭无情  周普元 《科教文汇》2008,(7):142-142,145
民族演变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民族演变主要是指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民族演变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与功能。本文从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和共同民族文化、共同心理素质这些视角来分析和探讨民族演变的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产业集聚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以及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视角,研究了苟各庄村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聚落旅游产业集聚本质上是各种旅游业态类型不断丰富和集聚的过程,以住宿接待为主的核心业态的规模扩展和档次提升为主导,伴随着与之相配套的延伸业态和外围业态等相关旅游产业链条的不断植入和集聚;(2)各类旅游业态集中分布在靠近景区与村庄入口的前半部分,并对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其中核心业态和延伸业态主要偏向于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选择,外围业态则重点对于交通区位选择比较敏感;(3)旅游产业集聚是自然地理条件、利益相关者、规模经济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旅游消费是一种空间消费,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业态集聚演化为旅游乡村聚落产业集聚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地理学视角。  相似文献   

11.
郑嬗婷  陆林  陈浩 《资源科学》2015,37(12):2371-2380
研究区域旅游流整体空间网络结构特性及区域内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地位,可为区域旅游的空间布局与优化提供支撑。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30城市重点旅行社推荐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及三日以上)旅游线路共4 500条,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从单个城市旅游节点、节点城市间连线、整体空间网络三个方面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特征。结果显示:①长三角区内节点城市在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中地位差异较大,核心城市的核心地位较为突出,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存在明显的等级性,随着出游时间的增加,等级性更为明显,如杭州和苏州既是区域内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也是重要的旅游中转地,在旅游线路组织方面占有重要地位;②局部旅游流活跃程度较高,如镇江-扬州、舟山-绍兴;③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会由于旅游交通条件、大型旅游项目等各种要素的变化而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吴杨  倪欣欣  马仁锋  张文忠 《资源科学》2015,37(12):2362-2370
以城市工业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方法和GIS的最邻近点指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和通达性指数测度上海市64家有代表性的工业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类型与联动特征。这将为城市工业旅游景点开发模式选择和旅游线路设计提供空间决策依据,同时又有助于完善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工业旅游景区与毗邻地区的综合规划策略。研究发现:①上海市工业旅游资源总体呈弱集聚分布,旅游网络趋于环网型;②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景区空间集聚程度与连接程度不同,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度与连接度比工业企业景点、工业博物馆高,说明创意产业集聚区工业旅游发展成熟度要高于工业企业景点与工业博物馆,而后两者相较之下存在较高开发潜力;③上海市核心区工业旅游景区通达度较好,具有良好的联动条件与联动潜力。  相似文献   

13.
王新歌  虞虎  陈田 《资源科学》2019,41(12):2237-2247
地方“失忆、错忆、残忆、断忆”危机背景下,探究“留得住乡愁”的发展模式、传承和保护城乡记忆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旅游发展被认为是“留住乡愁”的一种有效途径,凝结着本地居民集体记忆的地域乡愁文化元素有较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然而,目前鲜有学者对地域乡愁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此,本文以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为案例,结合蚂蜂窝、携程网平台发布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相关游记文本,采用ROST CM6软件的词频分析、情感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等分析方法,对旅游视角下的地域乡愁文化元素进行了识别,并构建其维度。研究发现:地域乡愁文化元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游客视角下乡愁文化元素可归结为自然景观映像、建筑风貌格局、社区生活氛围、劳作场景遗存、乡土故事人物、传承技艺表达、地方节庆展演7个维度,不同维度相应地包含了多个范畴;游客对乡愁文化元素持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自然景观、劳作场景、传承技艺类元素表现出普遍的欣赏和赞叹,而对于建筑风貌、社区生活、乡土故事、地方节庆,则存在不少争议。本文丰富了旅游地理学领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有利于推动旅游地“留住乡愁”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及生态廊道建设使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出现剧烈变化,研究旅游景区的空间变化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制定长江黄金旅游带规划以及实现旅游经济腾飞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2年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旅游景区空间点位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分析以及核密度等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总体分布格局基本沿长江水系发生聚集,聚集程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相关政策促进、旅游业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交通可达性优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区域景区聚集加速;城市休闲型景区以及主题公园兴建为城市景区聚集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5.
王琦  王辉  虞虎 《资源科学》2022,44(10):2125-2136
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的冲突与协调已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制度空间的视角构建了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冲突分析框架,并以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了制度空间下冲突演变过程、类型及表征,进而提出优化调控路径。研究发现:①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保护地制度空间,当原保护地制度空间无法满足新阶段保护地与人类活动的动态发展关系时,即会引发空间冲突;②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冲突遵循从隐形冲突向显性冲突的发展过程,并表现出不同的冲突类型;③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与人类活动关系整体处于隐性冲突阶段,表现在城镇化建设冲突、产业限制冲突和边防管控冲突3个方面。通过新的保护地分类制度建设、外部边界调整和内部功能分区来优化空间配置,并进行合理的制度调控,有利于推动此类问题的解决并促进保护地制度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16.
李耀锋 《未来与发展》2013,(10):109-113
旅游地开发对当地居民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本文以海南和江西两个旅游村落为例。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旅游地开发后当地居民在心理、社会关系和权力三个层面的变化特点及内在规律,重点关注于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构建民生改善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模式为-l=lj~.点探讨了对江西旅游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创新共同体是加强城市群空间尺度上协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创新共同体跨区域协同和溢出效应等特征,引入了空间因素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构建了协同视阈下长三角创新共同体演化博弈模型,以案例仿真刻画动态演化过程和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政府介入对创新共同体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支持等因素对系统趋于协同创新方向演化具有正向作用,力度越大,系统收敛速度越快;地方保护主义和空间距离对系统向协同创新演化有负向作用,超过一定阈值后,难以结成创新共同体;学研方的学术质量对系统趋于协同创新方向演进具有正向作用,学术质量越高,系统收敛速度越快;企业和学研方的努力程度存在一定最优区间,区间内可促使博弈方向协同创新演进。本研究结论对全面认识创新共同体建设与演化,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麻学锋  胡双林 《资源科学》2022,44(11):2373-2385
旅游城市韧性与居民幸福水平的适配,极大地影响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幸福水平提升。构建旅游城市韧性与居民幸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为例,运用熵权TOPSIS法、适配性量化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2002—2020年适配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内外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旅游城市韧性与居民幸福水平的适配逐渐向高级别演化,经历了“不适配—较适配—相对适配—高度适配”的转变,时序演化态势总体向好,但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出不稳定性和波动性特征。②内部要素驱动方面,旅游城市韧性系统中经济韧性和生态韧性,居民幸福水平系统中家庭环境和共建共享是影响适配的主要障碍因素。③外部环境驱动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公路通车里程、城市人口密度、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比重4项要素与适配度的关联较强,对适配的贡献较大。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旅游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居民幸福水平提升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