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在科技期刊国际化大环境下借鉴国际优秀期刊办刊经验,促进我国核科学技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方法】 使用2014《期刊引证报告》(JCR)和Web of Science,研究33种SCI核科学技术期刊的出版平台、出版周期和出版语言。分析了期刊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自引率和统计年自引率、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力等指标。【结果】核科学技术期刊IF值、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力低。出版平台、出版文种、出版周期等期刊国际化显示度影响核科学技术期刊IF值,期刊定位、文献类型、稿源质量和自引率等也影响IF值。多文种期刊混刊论文有助提高其国际化显示度。【结论】中国核科学技术期刊需要融入世界知名出版平台,组约国际化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出版国际化专刊,落实国际化办刊措施,杜绝人为操控影响因子等。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在科技期刊国际化大环境下借鉴国际优秀期刊办刊经验,促进我国核科学技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方法】 使用2014《期刊引证报告》(JCR)和Web of Science,研究33种SCI核科学技术期刊的出版平台、出版周期和出版语言。分析了期刊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自引率和统计年自引率、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力等指标。【结果】核科学技术期刊IF值、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力低。出版平台、出版文种、出版周期等期刊国际化显示度影响核科学技术期刊IF值,期刊定位、文献类型、稿源质量和自引率等也影响IF值。多文种期刊混刊论文有助提高其国际化显示度。【结论】中国核科学技术期刊需要融入世界知名出版平台,组约国际化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出版国际化专刊,落实国际化办刊措施,杜绝人为操控影响因子等。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来我国期刊出版单位、论文作者以及数据库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增多的现象,指出处理汇编作品的著作权问题的重要性,分析美国2001年审结的自由作家诉纽约时报等出版机构案,提出期刊论文数据库建设应注意的著作权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论文视角对我国期刊出版研究基金项目的成效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网络分析等方法,以2012—2021年期刊编辑人员发表在11种出版类核心期刊中的论文及其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评价各类期刊出版研究国家级项目及我国各行政区地区项目的成效,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推动我国期刊出版研究的“核心基金项目”,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基金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显著高于非基金论文;从论文数量看,江苏省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项目的论文产出量较多;从篇均被引频次看,河南省项目、辽宁省项目等地区项目支持的论文被引频次较高;国家级项目的中介中心度显著高于地方项目。【结论】基金项目在促进我国期刊出版高质量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项目在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方面差异很大,国家级项目对地区项目的带动作用较强,而地区项目容易产出高被引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5.
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实地考察与研究,总结美国光学会期刊出版的最新发展思路和举措。在出版模式方面采取复合的开放获取策略,实现期刊盈利多元化;在出版内容方面借助数字出版,丰富和拓展期刊的内容资源,推出光学影像图库和附加资料等;在出版平台方面打造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平台,推出论文原稿提前发布、互动出版论文和语义增强等诸多措施。希望能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科技期刊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改革来解放出版生产力。在阅读、研究近五年发表的关于期刊体制改革相关论文、法规、文件的基础上,梳理了科技期刊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原则及成效,总结了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管理体制改革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思想认知、期刊定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健全法律法规、理顺各方关系、跟进配套措施、进行资源整合的深化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文学术论文出版后英文再出版的相关问题,为作者、中文期刊、英文期刊处理英文再出版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析论文再次出版的含义和条件,强调首发期刊版权授权是再出版的关键问题,根据再出版主导者划分英文再出版的类型并分析它们的诉求。【结果】 针对再出版过程中遇到的版权处置、学术不端、经济利益、学术评价、稿源外流等问题,结合各自诉求分析英文再出版对作者、英文出版机构、中文出版机构等相关各方的影响。【结论】 作者应重视再出版的版权授权问题并对再出版英文期刊予以甄别,再出版英文期刊约稿邀请应如实详细说明期刊自身情况,以免带来版权纠纷等不必要的麻烦。  相似文献   

8.
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期刊出版模式——优先数字出版。它是指论文先于学术期刊印刷版在网络上出版,最主要的特点是出版速度快。这种出版模式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种出版趋势,并影响国内。它缩短了期刊周期,加快学术成果面世和被认可,满足人们对内容时效性的更高要求;有利于发挥网络与纸质两种媒体的互补优势;有利于促进期刊数字出版转型;有利于增强出版能力,促进提高期刊质量,提高我国科技软实力。最后指出,优先数字出版既要有好的论文,又要有专业化的网络出版平台,专业的分工,方可有效实现数字出版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期刊编辑部与数据中心联合出版数据论文的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数据论文出版提供参考。【方法】 借鉴国际数据期刊论文出版模式,建立了期刊编辑部与数据中心联合出版数据论文的模式和流程,并分析了数据论文出版实践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发展方向。【结果】 以期刊编辑部为主体,通过与数据中心联合,探索数据论文出版的流程,实现了数据论文的出版。【结论】 数据论文出版是一种新型论文形式,是对科学数据的肯定,能有效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对1998-2010年国内外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研究论文进行分析,综述该领域实践和理论研究热点,主要讨论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现状、使用效果、发展路径、著作权保护及网络学术期刊评价等问题,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基础研究薄弱、经验研究与路径研究脱节、中西比较欠深入、国际化发展方向不明确等不足,指出国际化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制约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政策导向,期刊与论文的科学评价,期刊显示度、出版定位,期刊出版载体多样化等方面对影响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的提高是促进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的首要因素,期刊刊载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期刊质量的关键因素。科技期刊的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的质量,质量是期刊发展的动力。期刊的发展与其出版定位及对期刊与论文的科学评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下载PubMed数据库2008-2012年间的所有文献,抽取优先数字出版文献,从优先数字出版论文数量、期刊、国家、时滞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与国内优先数字出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近5年优先数字出版论文数量和期刊数量都呈现快速增长;西方传统出版期刊大国对优先数字出版非常重视,占据了主要地位;优先数字出版可以大大减少文献的时滞;国内优先数字出版发展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下载PubMed数据库2008-2012年间的所有文献,抽取优先数字出版文献,从优先数字出版论文数量、期刊、国家、时滞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与国内优先数字出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近5年优先数字出版论文数量和期刊数量都呈现快速增长;西方传统出版期刊大国对优先数字出版非常重视,占据了主要地位;优先数字出版可以大大减少文献的时滞;国内优先数字出版发展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晰目前我国优先数字出版的发展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方法】 对我国优先数字出版的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并通过知网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国优先数字出版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期刊行业对优先数字出版认识非常模糊,且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如其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期刊固定页码制度限制等。【结论】 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的优先数字出版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优先数字出版,与传统的“三审三校”制度如何很好的融合以缩短出版时滞将成为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我国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发展还受到行业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跟进限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学术论文网络首发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解决路径,为期刊编辑部提供参考。【方法】在与传统出版流程对比的基础上,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首发出版发布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期刊编辑部、作者、网络出版商和期刊管理部门的角度,分析学术论文网络首发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寻找解决困境的方法。【结果】学术论文网络首发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网络出版商、期刊编辑部和作者三者之间的利益之争,网络出版权及其利益的高度垄断制约着期刊的发展;期刊管理政策与网络首发的内在要求之间的不匹配;现代期刊编辑角色转型带来的编辑角色失调;首发论文的校对标准之争;网络首发论文的认证、引用、评价和撤稿问题;网络首发可能导致论文多个版本共存,容易引起阅读障碍;纸刊存在价值的争议。【结论】要破解网络首发(网络出版)的困境,最终需要平衡网络出版商、编辑部和作者之间的利益;期刊编辑需要转变为全能编辑;建立基于单篇论文网络首发的期刊出版新模式;实行以网络首发或纸刊出版为最终出版模式的单轨制出版;国家改革网络首发模式下的期刊管理办法,重点监管网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学术论文网络首发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解决路径,为期刊编辑部提供参考。【方法】 在与传统出版流程对比的基础上,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首发出版发布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期刊编辑部、作者、网络出版商和期刊管理部门的角度,分析学术论文网络首发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寻找解决困境的方法。【结果】 学术论文网络首发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网络出版商、期刊编辑部和作者三者之间的利益之争,网络出版权及其利益的高度垄断制约着期刊的发展;期刊管理政策与网络首发的内在要求之间的不匹配;现代期刊编辑角色转型带来的编辑角色失调;首发论文的校对标准之争;网络首发论文的认证、引用、评价和撤稿问题;网络首发可能导致论文多个版本共存,容易引起阅读障碍;纸刊存在价值的争议。【结论】 要破解网络首发(网络出版)的困境,最终需要平衡网络出版商、编辑部和作者之间的利益;期刊编辑需要转变为全能编辑;建立基于单篇论文网络首发的期刊出版新模式;实行以网络首发或纸刊出版为最终出版模式的单轨制出版;国家改革网络首发模式下的期刊管理办法,重点监管网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学科和不同出版机构在开放获取(OA)方面的表现,提出加快我国科技期刊OA出版的举措。【方法】基于2021年度JCR,系统采集不同学科和不同出版机构的OA期刊和论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代表性巨型OA期刊作为案例,探讨OA期刊和论文的发展演变。【结果】JCR收录期刊的OA出版模式快速发展,2021年SCIE收录的OA期刊占比为19.2%,OA论文占比为29.8%;不同学科的OA期刊出版规模有显著差异,多学科科学期刊OA论文占比最高,达到83.5%;20个主要学科的OA期刊影响因子中位数高于非OA期刊;35种巨型OA期刊(2021年单刊发文量超过3000篇)的发文量占全部1852种OA期刊总发文量的37.1%,表现出较强的商业运营能力;国际传统商业出版机构和OA出版机构的OA期刊和论文数量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自然出版集团已基本实现由订阅出版向OA出版转型。【结论】在开放科学环境下,我国科技期刊应在OA出版的政策与机制支撑、OA出版与传播平台建设、规模化OA出版与运营、论文处理费用定价与支付机制、中文期刊OA出版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全面调研国内外优秀科技期刊的XML/HTML出版现状和功能建设,为我国中文期刊应用XML/HTML出版提供参考。【方法】 以第三届百强中文科技期刊为样本(有效样本数为70种),采用网络调研法分析我国优秀中文期刊的XML/HTML出版现状和功能建设情况,并与国际优秀期刊网络平台的XML/HTML出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只有17种百强中文期刊网站推出了HTML全文阅读,仅占总样本数的24%,反映出我国中文期刊对XML/HTML出版不够重视。我国中文期刊XML/HTML出版的内容结构化程度低、知识关联方式单一、多维论文评价数据和补充材料欠缺,与国际优秀出版机构存在较大差距。【结论】 XML/HTML出版是科技期刊实现内容延伸、知识关联和知识重组的必要途径,能够满足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有助于显著提高文章的显示度和传播力,应受到国内期刊出版界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及科技出版对其保护的影响。对于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著作权一般只是其中较为次要的部分,而更重要的是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人员不应只注重著作权的获得和保护,而忽视研究成果的价值;研究成果最通常和合适的保护途径是专利保护,与此相适应,科技出版应把握好出版的时间和内容,以利于科研成果申请专利;科技出版与技术保密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凡是有必要作为技术保密的资料,就不应写成论文发表。科学研究离不开国际学术交流,学术论文投向国外期刊固然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但更重要的是办好国内学术期刊,使之国际化,并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促进科技期刊通过优先数字出版来缩短论文发表时滞,调查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利用中国知网和万方网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现状、未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1月21日,虽然与中国知网签订了优先出版协议的农业科技期刊已有96家(占中国知网收录农业科技期刊总数的15.8%),但较好地利用其平台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只有11家,占签约期刊的11.5%;利用万方网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只有5家,仅占万方网收录农业科技期刊总数的0.9%。中国知网和万方网的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均存在优先版本与正式版本文献冲突等问题;农业科技期刊编辑部存在对优先数字出版的优势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优先数字出版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给优先数字出版服务商和有关期刊编辑部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