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殷茗  赵嵩正 《科研管理》2009,30(1):65-70
摘要:以信任动态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供应链协作关系层面出发,研究提出了描述动态供应链协作信任的阶段理论模型,研究了不同阶段专用资产投资与供应链协作信任、合作意图之间动态差异性的作用关系。通过43个不同行业与规模的供应链企业的问卷调查,收集了318份有效样本数据,使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阶段专用资产投资对供应链协作信任、合作意图的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制度的供应链协作信任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殷茗  赵嵩正 《科研管理》2006,27(4):98-103,137
研究提出了一个描述基于制度的信任与供应链协作信任之间关系的综合理论模型.选择不同行业与规模的56个企业,收集了327个样本数据;以AMOS4.0和SPSS11.0软件包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模型拟合优度评估以及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基于制度信任的五个因素对供应链协作信任有正向的差异性影响。这五个因素包括监控的有效性认知、反馈的有效性认知、认证的有效性认知、法律契约的有效性认知及合作规范的有效性认知。  相似文献   

3.
基于制度信任内涵及契合理论,考虑我国经济转型期制度不完善情境下企业制度有效性现实感知与主观期望偏离事实,提出制度信任偏离度概念;通过274家企业调查,探讨制度信任偏离度对再次合作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度信任偏离度对再次合作意愿既有直接显著负效应,也有经供应链协作信任中介的间接显著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中的信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共享是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和竞争优势的途径之一。信任作为企业间合作的基础,是供应链的关键组织原则之一,对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介绍了信任及信任发展理论,分析了在信任发展的不同阶段基于不同基础的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维持知识共享中信任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和IT技术的发展,团队协作越来越趋于信息化。基于新兴IT技术平台的协作方式使得团队中的个人信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此研究采用情境实验法的研究方法,对基于国际管理学界最新的信息化建导技术进行的创新型协作的团队样本分三个阶段进行了跟踪式调查,并采用信任平衡趋势图和蜘蛛图模型,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信任因素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的四对平衡相互关系,以及个人信任在协作过程中的整体发展趋势。研究还得出了个人信任在协作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稳定性,非理想值性,以及易扰性的特征。实验末期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验证了前两个模型的结果并深入分析了影响个人信任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一些临时性的、不确定因素会影响个人信任。此外,此研究还深入讨论了导致信任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创业网络中成员的信任是整个网络运转的基础,成员间的信任降低了网络合作成本,提高了网络交易效率,在创业网络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网络中的信任是一个综合创业者个人信任和创业企业组织信任的动态演化过程.结合网络关系理论与不同层面信任特点,分析了创业网络的信任演化,同时为管理创业网络中的信任演化提出了建议,本文的研究为创业网络中的信任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文章立足于电子商务这一前提.将每一笔电子商务交易看作一个供应链的动态运作,分析了在不同模式下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这些供应链成员间建立一个有效的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8.
旅游服务供应链信任均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业务关系是基于彼此间的信任而形成的,建立良好的信任氛围对于提升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绩效具有重要作用。在总结分析供应链信任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传统信任度的取值进行拓展,研究了不同信任氛围下信任的传递机制及均衡。得出结论认为:供应链信任均衡不仅受信任氛围的影响,还与初始的信任状态密切相关;信任氛围对供应链信任起着保健因素的作用;供应链信任均衡的稳定性主要受关键关系的影响。并据此从信任氛围的角度给出了我国发展旅游供应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供应链企业间基于信任的知识获取和合作绩效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166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调查数据,通过引入知识获取这一中介变量对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合作绩效分为主观合作绩效与客观合作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信任与知识获取、主观合作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知识获取与客观合作绩效、主观合作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任与客观合作绩效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4,(7):110-113
考虑具有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的供应链系统,研究供应链中的预测信息共享问题。通过对现实中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表现出的合作与理论上的博弈模型结果的不同解释,提出了信任是影响供应链成员合作行为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从信任的角度,考察了供应链中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预测信息共享的博弈模型,将"信任因子"纳入到博弈模型之中,新的博弈模型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较好。除此之外,具体考察了供应链长期关系对信任的影响,以及供应链成员企业对长短期关系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13.
程博  熊婷  潘飞 《科研管理》2006,41(2):239-247
本文以2007-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信任文化对公司创新的影响以及信任文化与薪酬差距对公司创新的交互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信任文化对公司创新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与不存在信任导向企业文化的公司相比,存在信任导向企业文化的公司创新会有8.56%的提高;扩大高管团队/员工内部薪酬差距对公司创新水平有正向激励作用,且增强了信任文化与公司创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本文不仅考察了文化力量如何影响公司创新行为,丰富和拓展了相关研究文献,而且对公司创新战略实施,乃至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Trust issues     
Gerken  Mikkel 《Metascience》2021,30(3):391-393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高层管理团队信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信任发展过程入手加强高层管理团队的信任管理.分析了高层管理团队信任发展中的谋算型信任、知识型信任和认同型信任的三阶段特点,讨论了三个阶段中团队成员的心理互动过程,最后总结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改善高层管理团队信任管理的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涌涛  王前  邹媛春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717-1721
分析团队内竞争和信任对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并建立模型。研究发现,团队内部信任可促使程序性知识的共享意愿,但超出信任关系的知识共享则会产生团队消极怠工现象;同时,内部竞争对于员工知识共享有促进作用,过分强调竞争会阻碍团队程序性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17.
《软科学》2015,(9):127-130
通过实证研究考量项目组织间信任对风险分担的作用机理,同时探讨彼此信任感知差异对项目组织间信任趋同与风险分担合理配置之间潜在的调节效应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信任趋同对于风险分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信任感知差异对风险分担效率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双方的高度信任促进风险分担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关系矛盾日益激化是我国当今家族企业劳动关系发展的现状,信任危机是制约家族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因素.指出了家族企业信任危机的根源,包括委托代理风险、特殊信任缺陷、家族文化制约、制度建设缺位、管理机制落后;分析了信任危机对家族企业劳动关系互利性、规范性、公平性、自主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相互信任行为的五个要素作为调整手段的家族企业劳动关系信任调整模式:关系投资和信息沟通要素对劳动关系的调整起协调作用,影响接受和控制减少要素对劳动关系的调整起适应作用,限制机会主义则对劳动关系的调整起维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飞  郭亚力 《金秋科苑》2010,(1):175-176
自2003年初,房地产信托走进地产商的视线。其融资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迅速成为开发商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是在2003年6月央行“121号文件”之后,房地产信托融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05年第三季度末,房地产信托融资总额达到了353.76亿元。详见图表:  相似文献   

20.
Trusting Virtual Trus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an trust evolve on the Internet between virtual strangers? Recently, Pettit answered this question in the negative. Focusing on trust in the sense of ‘dynamic, interactive, and trusting’ reliance on other people, he distinguishes between two forms of trust: primary trust rests on the belief that the other is trustworthy, while the more subtle secondary kind of trust is premised on the belief that the other cherishes one’s esteem, and will, therefore, reply to an act of trust in kind (‘trust-responsiveness’). Based on this theory Pettit argues that trust between virtual strangers is impossible: they lack all evidence about one another, which prevents the imputation of trustworthiness and renders the reliance on trust-responsiveness ridiculous. I argue that this argument is flawed, both empir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In several virtual communities amazing acts of trust between pure virtuals have been observed. I propose that these can be explained as follows. On the one hand, social cues, reputation, reliance on third parties, and participation in (quasi-) institutions allow imputing trustworthiness to varying degrees. On the other, precisely trust-responsiveness is also relied upon, as a necessary supplement to primary trust. In virtual markets, esteem as a fair trader is coveted while it contributes to building up one’s reputation. In task groups, a hyperactive style of action may be adopted which amounts to assuming (not: inferring) trust. Trustors expect that their virtual co-workers will reply in kind while such an approach is to be considered the most appropriate in cyberspace. In non-task groups, finally, members often display intimacies while they are confident someone else ‘out there’ will return them. This is facilitated by the one-to-many, asynchronous mode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mailing l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