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运用西方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要素进行分析;然后以“新古典模型”为基础,探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并结合欠发达区域实际,对沿海发达省份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选择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各要素选择的合理性;最后,探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研究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地区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静 《科教文汇》2014,(32):163-164
本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介绍,归纳了“翻转课堂”的开展要素,对欠发达地区开展“翻转课堂”的困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欠发达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探索“翻转课堂”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对欠发达地区初中英语课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标志着各种资源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的配置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形成更强的区域创新能力。本文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统计数据,考察了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驱动作用,并对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异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区域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机制分析发现,一体化伴随的产业集聚并未形成创新能力提升机制,但一体化推动的区域内部产业转移机制有效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3)异质性分析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非核心城市、欠发达城市、低财政分权城市具有更为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志军 《内江科技》2011,32(10):154-154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欠发达地区城市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强烈,研究制订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给广大欠发达地区城市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中国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方面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推动其构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以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对象,对该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小见大”,探讨中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界定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为欠发达地区,基于对泛珠江三角洲各省份有关科技创新指标的调研与统计,并结合对国内外欠发达地区相关经验的总结分析,研究提出中国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泛珠江三角洲欠发达地区面临要素投入规模无法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不均衡、科技创新积极性不够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欠佳等四大困境;借鉴国内如宁夏的区域协同创新、云南玉溪的政府服务型科技创新,以及国外如马来西亚的包容型科技创新、智利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南非的集权化科技创新等创新范式,针对中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出聚焦离岸创新、深度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强化创新主体梯队建设等综合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历史文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认为历史文化是贯穿城市发展的灵魂和主线。先以荆州古城为例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认为欠发达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将自身“历史文化”视为城市的一种宝贵资源和发展的根基,绝不可将这种难得的资源当成城市前进发展的包袱。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区域差异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了我国各省1990-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对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两类地区技术进步政策选择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不管是对就业总量还是就业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技术进步对欠发达地区就业增长的总体影响表现为负效应,但教育导向型和科学导向型政策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就业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欠发达地区通过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最终能够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谷健  潘殿芝  梁劲峰  浦琳 《现代情报》2006,26(1):180-181,184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欠发达地区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本质是以知识转移为核心,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户的优势资源,以人为载体实现知识创新、扩散、融合与增值。欠发达地区协同创新主体间信息传导机制缺失,创新要素在创新网络内循环流动受阻,各网络结点成为信息孤岛,不能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存在局限性,不适应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需求,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在欠发达地区系统性构建以新型服务平台为桥梁的协同创新模型,实现柔性引才,创新要素能够以高层次人才为载体在创新网络内实现循环流动,产生非线性叠加效用,提升创新绩效。最后总结了与模型较为相符的院士工作站和人才驱动中心的实践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8,(1):109-113
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8个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13个城市为样本,对其在三个五年规划期内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结构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末期小幅反弹;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由正到负,再由负变正的V型变化,这是城市化初期的典型特征。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两次明显位移,充分体现了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外贸程度对成渝及珠三角等南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外贸程度越高,对碳排放的影响越大。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经济发达的城市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带动经济欠发达城市协同发展;城市群内合理配置要素,实现低碳化流动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兴国"无不揭示了人才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人才是制约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而作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企业,也必须把人力资源看做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而对于欠发达地区企业来说,缺少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人才问题成为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的瓶颈.人才的缺乏,人力资源的短缺无疑是欠发达地区企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因此,对欠发达地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整个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笔者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2.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主要通过生产技术效率提升和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技术效率提升和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中性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受到技术效率、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主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思考,以河南省为例指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城镇规划水平不高、土地使用粗放、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脱节、城市中出现"新二元结构"、"城市病"困扰、城镇化削弱农业基础地位等几个方面,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袁徽文  李言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152-161
选取2011-2016年283个城市的数据,深入分析数字金融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所包含的3个维度均能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金融能够在西部地区和低收入地区更好的发挥其优势作用,带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对东部、中部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综合经济增长和旅游传统认知,从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基础、城市经济、旅游交通、旅游创新5个方面选取变量,构建了城市旅游增长面板回归模型。基于2005~2016年山东省城市旅游增长面板数据,分别运行OLS、个体固定效应、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得到随机效应模型为最优分析模型。基于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山东省城市旅游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省域层面,城市旅游要素生产率随机效应,传统旅游支柱产业对城市旅游增长存在显著影响,城市旅游要素生产率由高到低排序为:旅游产业要素、城市经济要素、旅游资源要素、旅游交通要素,旅游技术进步(创新)要素未产生显著影响;划分为6个区域后,城市旅游要素生产率仍以旅游产业要素为最高,其它要素则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最后,为山东省城市旅游生产率提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献分析对城市影响力的构成要素展开了研究,进一步通过对受众的调研获取了城市影响力构成要素,从而形成了城市影响力指标体系,最后结合榆林市城市影响力现状提出了相应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城市土地储备融资方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土地储备是经营城市与城市土地的核心环节,城市土地储备所需的巨额资金决定了土地储备融资在城市土地储备制度顺利实施中的举足轻重地位。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薄弱、政府财政创收能力低、外资利用率低的状况又使得其融资能力极低。对此,笔者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探讨了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制度创新,以及构建包括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土地开发信托、土地权益置换、建立城市土地银行等多元化的土地储备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其溢出效应在0~950千米范围内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过程,波峰出现在500千米左右;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负影响主要是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所主导。  相似文献   

19.
成都城市可持续发展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星  李霞  王吉泉 《软科学》2005,19(1):75-77
根据成都城市可持续发展经历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经营城市、城乡统筹发展三个阶段,总结了成都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动力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以期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评估试点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及不同试点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将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双试点城市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较于非双试点城市,双试点政策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且,相较于单试点政策,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双试点城市建设对地区经济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双试点城市可以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与优化产业结构两条途径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双试点城市建设对东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