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拉萨市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拉巴次仁  卓嘎  罗布  普布次仁 《资源科学》2012,34(12):2364-2373
采用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拉萨市13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气温观测资料以及同期MODIS地表温度数据,讨论了拉萨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在人口相对比较密集、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的城关区、堆龙德庆、达孜、曲水等地,其热岛效应显著,以城关区(拉萨老城区中心)最为突出。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的热岛效应最强,其次是春季和秋季,最弱的是夏季;热岛强度在3月初(开始减弱)以及9月中旬(开始增强)存在着显著突变,这一特征对应了春、夏季热岛较弱,秋、冬季热岛效应较强的分布规律。此外,热岛强度和海拔高度之间呈现很好的反相关;②拉萨市一年中城市热岛出现概率高达99.45%,其中,绝大多数热岛强度介于1~2℃;逐月热岛效应差别较大,10月最大,热岛值可以达到2.11℃,9月次之,7月热岛强度最弱,热岛值仅为1.21℃;日变化特征为白天热岛强度呈现V字波动变化,晚上保持较高的热岛强度水平;白天的热岛效应在冬季最强,秋季夜间的热岛效应基本强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2.
对朝阳市1965年~2020年热岛效应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朝阳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始于1990年,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热岛强度呈激增趋势,近10年热岛强度增幅放缓,平均为0.81℃/年;热岛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热岛强度最强,春季最弱;热岛强度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日间弱、夜间强,日间甚至出现"冷岛"的现象,且日变化随季节和年份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特点,冬季热岛强度日变化最为显著,有明显的正值中心和负值中心,近5年日间热岛强度负值时段有一定缩短。  相似文献   

3.
应用城市气候流动观测、定点观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模拟分析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的冬季热场、湿度场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通过波文比系统观测实验,分析地—气能量交换过程和能量平衡特征,从根源上解释城市热场演变和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能量驱动机制.利用观测数据,结合兰州城区和郊区气象台站1958-2004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冬季热岛强度的日、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兰州市冬季热岛强度夜间强,白昼弱,一日中热岛强度最高的时段主要集中在子夜前后;个别时段的正午前后会出现短暂的城市“冷岛”现象;冬季热岛强度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兰州市近50年热岛强度逐渐增强,线性趋势达到0.46℃/10a.定量分析城市化指数与热岛强度变化的关系,发现兰州市总人口、建筑面积与城市热岛强度都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河谷型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正栋  蒙金华 《资源科学》2013,35(6):1261-1267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形成的特殊城市气候特征之一,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布局、经济发展及人群健康等许多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应用Landsat-5 TM图像的TM6波段(空间分辨率为120m),利用单窗算法反演了行星亮度温度,结合GIS和CAD技术分析了广州市的“热岛效应”空间格局和特征,规划了城市降温通道.得出以下结论:①广州市城市热岛特征显著、空间分异明显.在中心城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岛,中心片区城中村热岛效应强烈,城市绿地和水面“冷源”效应明显;②规划了广州市市区范围内的降温通道,形成了以珠江沿线为主轴、点线面相结合的网格状降温通道格局;③充分利用丰富的绿地、水域以及降温通道的作用降低热岛强度.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其近地层气象场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1998-2003年7、8月份的北京市10个气象台站和一个自动台站观测资料以及大气所325米气象塔的观测资料,对北京市的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其气象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夏季城市热岛现象明显,1998-2003年期间平均热岛强度达到1.64℃;强热岛主要发生在夜间,02时的平均热岛强度为2.62℃。而白天城市热岛减弱较快,14时的平均强度为0.6℃,有时甚至会出现冷岛现象;随着北京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其城市热岛强度>2℃的天数也在逐年增加,最强时可达9℃;当热岛强度很强时,北京市近地层的风场会出现较明显的热岛环流(辐合),且风速较小(<2m/s)。结合大气所325米气象塔的观测资料可以发现:城市强热岛出现时,北京市的大气边界层逆温不仅强,而且逆温层顶较高。  相似文献   

6.
典型重工业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以唐山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选取唐山这座典型重工业城市,以地震后的气象资料(1977年-2006年)和2006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对比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热岛效应特征进行研究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1977年-2006年间热岛强度平均为0.51℃,最近10年热岛强度平均为0.82℃;②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明显,"夜热岛"强于"日热岛",变化幅度为-0.1~1.5℃。一年中夏秋季节热岛强度比冬春季节热岛强度明显,其中夏季最为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0.16~1.16℃、0.12~2.44℃、-0.09~1.49℃、-0.27~0.95℃;③唐山市上半年(1月-6月)的热岛强度高于下半年(6月-12月),气温跃变后唐山站与周围各站之间的热岛强度均大于全系列热岛强度;④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是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重工业比例)也可能是影响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典型重工业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宇  余淼  王璞  武瑞焕 《资源科学》2010,32(6):1120-1126
本文选取唐山这座典型重工业城市,以地震后的气象资料(1977年-2006年)和2006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对比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热岛效应特征进行研究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1977年-2006年间热岛强度平均为0.51℃,最近10年热岛强度平均为0.82℃;②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明显,“夜热岛”强于“日热岛”,变化幅度为-0.1~1.5℃。一年中夏秋季节热岛强度比冬春季节热岛强度明显,其中夏季最为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0.16~1.16℃、0.12~2.44℃、-0.09~1.49℃、-0.27~0.95℃;③唐山市上半年(1月-6月)的热岛强度高于下半年(6月-12月),气温跃变后唐山站与周围各站之间的热岛强度均大于全系列热岛强度;④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是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重工业比例)也可能是影响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地表温度反演及城市热岛强度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柏延  任志远  李瑞宗  王昀琛 《资源科学》2014,36(12):2631-2636
本文基于单窗算法,选取1992年、2000年、2006年、2013年四期LandsatTM/ETM影像及西安市、西安市周边各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作为研究数据,对西安市地表温度反演及城市热岛强度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市二环与三环之间区域的地表温度升高较快,城市中心地表温度的变化程度低于二环与三环之间的区域,这与西安市城市规划布局和实际情况相一致,热岛区的面积年平均增加速率为0.83%;21992-2013年西安城区气温平均升高约1.3℃左右,西安郊区气温平均升高约0.1℃左右,说明热岛效应对西安市的整体气温的升高贡献率比较大。就热岛强度总体而言,西安市热岛强度仍呈现上升趋势,期间1996-2001年西安市城市热岛强度呈下降趋势,2008-2011年西安市城市热岛强度呈持续上升趋势,2002-2007年西安市城市热岛强度有增有减,变化规律不明显;3城市热岛比较高的区域逐渐向周围城市扩展,城市中心温度的变化速率比周围略低;4中温、高温、次高温的热岛面积百分比是先增大后减少,次低温及低温的热岛面积百分比是先减少后增大。  相似文献   

9.
杭州湾城市群热岛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周锁铨  向亮  荆大为  顾婷婷  石建红 《科技通报》2009,25(4):395-401,418
利用1970-2006年的常规气象站温度观测数据和Landsat-5 TM影像,选取杭州湾三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站和乡村站,根据亮度温度计算模型反演三个研究区域的亮度温度,研究杭州湾地区城市热岛效应37年来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杭州湾地区城市热岛效应37年来显著增强.热岛强度以0.13℃/10年的速率加剧.热岛强度在2001年最强.分析三个地区1970-2006年的热岛强度时间演变,杭州地区最强、绍兴地区次之、宁波地区最弱;(2)杭州地区、绍兴地区、宁波地区热岛强度与人口的关系模型,显示相关系数分别为0.8695、0.8366、0.9287,表明城市热岛强度变化与城市人口变化呈线性正相关关系;(3)三个地区城市热岛强度的空间特征表明,绍兴地区的热岛强度明显强于其他两个地区,杭州地区次之,宁波地区最弱.  相似文献   

10.
针对WRF模式自带土地利用数据更新不及时及精度不高的现象,本文将国内外主要土地利用数据(MODIS2012、GLC2009、GLC2000)与WRF模式耦合进行土地利用数据的优选,并将优选数据初步应用于枣庄城市热岛模拟中.结果表明:①MODIS2012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有较好的模拟结果;②研究区10月份热岛强度最大为0.671℃,其次是1月份和7月份分别为0.570℃和0.550%,而4月份热岛强度较小为0.467℃;城市热岛强度日最大值出现在22~23点,最小值出现在13~14点;③由于盛行风向的影响,滕州市与枣庄市中区城市热岛中心均存在春夏季北进、秋冬季南移的现象;④枣庄地区城市热岛主要受枣庄市中区的影响,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岛的贡献率大小排序为:城镇建设用地>农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水体.  相似文献   

11.
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传耿 《中国软科学》2004,(3):111-116,129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不仅成为中国城市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且也是中国经济巨大发展在城市领域的显著表现。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进行研究发现:(1)FDI小规模进入一般不会改变城市性质,但可以提升、增加或改变城市的一般职能;随着FDI进入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性质就会发生变化;(2)城市经济实力要素对FDI具有很强的吸引力,FDI的直接作用结果又提高了城市经济实力和规模;(3)FDI通过经济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很大影响。(4)城市体系是FDI的空间载体,FDI是城市体系演化的重要动力。城市政府要通过“引导、规范、治理、服务、经营”等调控手段,大力加强城市软环境的建设,高度重视城市产业集群的形成,适时促进城市职能与性质的转换,着力统筹城市空间组织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旅游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这是因为旅游业综合性的特点,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质。都市旅游是旅游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指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的活动。都市旅游源于城市,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都市旅游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明确都市旅游的开发与城市实行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经营是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二者既有互动,又有矛盾与冲突。要实现两者的协调互动,应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发展和完善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经营。  相似文献   

14.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经营的的协调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经营是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二者既有互动,又有矛盾与冲突.要实现两者的协调互动,应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发展和完善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经营.  相似文献   

15.
《未来与发展》2014,(8):41-45
城市空间扩张表现为“跨越式”的新区开发和“挖填改造式”的旧城改造两种基本方式,而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间的资源恶性竞争是制约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建立城市资源竞争模型,引入竞争力指数建立了城市空间扩张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能够系统地动态地描述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和要求,探寻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促进城市资源合理配置,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特别是梳理新区开发与旧城改建的关系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孙振领  李作化 《现代情报》2007,27(2):7-8,10
本文通过对竞争情报体系的分析,探讨了中小城市发展的竞争环境。作者将竞争情报理论纳入到城市发展的体系,并阐述竞争情报在中小城市发展定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生态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城市的系统框架,包括复杂程度由高到低的3类系统和5个子系统,即属于人工抽象系统的战略系统、属于人类活动系统的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物理系统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设施系统;对5个子系统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并以广州市为例对广州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进行分析,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中表现出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践行科学发展观,引导、推动我国进入信息社会成为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着重探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发展态势及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全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张景奇  娄成武 《资源科学》2014,36(10):2131-2139
城市蔓延是全球性难题,它在多个方面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阻碍。尽管城市蔓延具备一些共同特质,但中美城市由于在土地制度、政府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城市蔓延特征也有所不同,表现在城市蔓延的产生原因、影响范围和蔓延发展过程等几个不同方面。通过中美城市蔓延特征差异对比发现,中国的城市蔓延是夹杂在正常城市发展之中的非理性蔓延,与空间形态的无序外扩相比,它倾向于破坏城市成长时的社会生活品质。对比两者特征差异,对进一步研究中国城市蔓延内涵和成因,选择性吸纳国外蔓延治理经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十二五”的中期,我国的城镇化将出现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半数以上的人口将居住在城镇地区。文章从我国城市与城镇化进程出发,回顾城乡建设的改革轨迹,探讨城市发展的方针与道路,分析与广大人民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城市问题.展望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战略。将宜居城市与美好人居环境的创造,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