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PM3量化参数对脂肪醇的-lgSw、lgKow的QSPR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C-O键上碳原子电荷QC和分子所含碳原子个数N作为醇分子结构描述符,对其溶解度及辛醇/水分配系数(Kow)进行了QSPR研究.QC的计算采用G98W程序包中的PM3方法,容易获取,它表征了醇分子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结构差异.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醇分子的-lgSw、lgKow都随分子所含碳原子数N的增加而增加,随着C-O键上碳原子电荷Qc的增大而减小,复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PM3方法计算的量化参数Qc用于与脂肪醇的水溶解性关联优于分子连接性指数。  相似文献   

2.
王红 《青海科技》2006,13(4):40-42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DFT)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46种二苯并呋喃及其衍生物(PCDFs)分子进行几何构型全优化,优化后所得分子的最高占据轨道能量、二苯并呋喃环上QC1,QC2,QC3,QC7四个原子静电荷密度作为PCDFs分子结构描述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构建PCDFs的logKow与分子结构描述符的定量构效(QSAR)关系模型,所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得较好,经检验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健性,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汉江上游流域蒸散量计算方法的比较及改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东  张万昌  徐全芝 《资源科学》2005,27(1):97-103
利用汉江上游流域13个气象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对SWAT2000模型内嵌的3种潜在蒸散量计算方法:①Penman-Monteith(PM)法、②Pristley-Tayler(PT)法和③Hargreaves法以及FAO Penman-Monteith(FAO PM)法、DeBruin法进行了蒸散量(ET0)计算方法的分析和评价.以气象站实测小型蒸发数据经过折算得到的陆面潜在蒸散量为标准,对模拟蒸散量结果进行检验,根据相关系数、解释方差、确定性系数以及相关曲线斜率等4个指标的比较,详细讨论了各方法的适用性及模拟精度,认为5种方法中PM法和FAO PM法模拟精度最高.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FAO PM法存在部分中间气象参量计算错误以及存在与实测数据偏差较大的情况,会影响到水文过程中其它子过程的模拟.因此选择PM法作为汉江上游流域蒸散量计算的首选方法,并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利用高程对模拟结果进行修正,提高了蒸散量模拟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估细颗粒物(PM2.5)监测对农村空气质量等级的影响,2014年在3个村庄监测了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吸入性颗粒(PM10)和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指标,使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等级在细颗粒物(PM2.5)纳入评估后有所降低,等级为优的比例从29.7%下降到1.7%,等级为良的比例从70.3%提高到95.0%,同时轻微污染的比例从0提高到3.3%。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法对空气污染物有了更准确的评价,能评估未超标情况下空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贡献程度。PM2.5与PM10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积建 《科技通报》2021,37(10):31-37
为了对自建点所监测的空气质量实时有误数据(包括PM2.5、PM10、CO、NO2、SO2、O3)进行校准,以国控点准确数据为标准算出差异值,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从11个影响差异值大小的因素中遴选出显著因素,再以这些显著因素为自变量,以国控点准确数据为因变量,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实现了对自建点实时有误数据的校准.  相似文献   

6.
王积建 《科技通报》2021,37(10):31-37
为了对自建点所监测的空气质量实时有误数据(包括PM2.5、PM10、CO、NO2、SO2、O3)进行校准,以国控点准确数据为标准算出差异值,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从11个影响差异值大小的因素中遴选出显著因素,再以这些显著因素为自变量,以国控点准确数据为因变量,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实现了对自建点实时有误数据的校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MNDO和FHMO(Fenskc-Hall MO)研究了2,3-缩水-4,6-双-氧(对-X苄基)-2-D异头吡喃葡糖甲苷(MX_2A,X=H,F,Cl,Br,I)的结构。用MNDO优化出的MH_2A的键长,键角和二面角和MBr_2A的晶体数据极为接近。计算出了三个取代基的分子内旋转势垒,都有二个极大值。高度约10~350(Kcal/mol)。HOMO是MO69,但和MO66,67,68极为接近,相差只有10(Kcal/mol),而且都是由二个苯环的Pz AO组成。糖苷基上的2-3桥氧原子由于张力,净电荷只有-0.24(电子),而其余三个氧原子都有-0.34~-0.40(电子)电荷。  相似文献   

8.
气温数据栅格化的方法及其比较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用直接内插法、气温垂直递减法和多元回归方法分别对中国1961年592个气象站的气温数据进行栅格化,并用另外58个气象站相应的气温指标进行验证发现,直接内插法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气温值在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3个指标上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78、和0.87,标准误差分别为3.4℃、3.6℃和3.3℃;气温垂直递减法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气温值在3个指标上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7、和0.98,标准误差分别为2.4℃、1.1℃和1.3℃;多元回归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气温值在3个指标上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7、和0.98,标准误差分别为2.3℃、1.1℃和1.4℃。因此,直接内插法的精度最低,不能用于大范围内的气温数据栅格化。气温垂直递减法和多元回归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精度,尽管它们各有特点,但都可用于气温数据的栅格化。  相似文献   

9.
太原地区冬春季PM2.5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美国R&;P公司生产的TEOM系列1400A大气粒子(PM2.5)监测仪于2005年12月17日至2006年3月28日对太原地区PM2.5质量浓度进行在线观测。对观测期间2417个PM2.5小时平均浓度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小时平均浓度的平均值是247.6µg/m3(193.7 µg/m3)。在50-100µg/m3之间的PM2.5浓度出现的频率最高,PM2.5小时平均浓度小于400 µg/m3的频率为84.1%。PM2.5浓度日变化为双峰双谷型。太原市区PM2.5浓度与风速、能见度和气压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通过3d 后向轨迹分析了影响太原地区气团的主要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00 m高度上空的后向轨迹可划分为7种基本类型,其中第3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值为342.6 µg/m3,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这类轨迹主要是来自太原的西南方向;而来自东边方向的第1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为261.1 µg/m3,也比来自西北方向的2、4类轨迹PM2.5浓度高。观测结果表明在沙尘暴影响严重的日期,太原地区PM2.5浓度会极大地增加,从而对大气环境形成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秦正龙 《科技通报》2003,19(5):421-423
在分子拓扑理论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连接性指数nK:nK=∑(ti·tj·tk…)0.5,其中0K=∑(ti)0.5,1K=∑(ti·tj)0.5. 0K、1K与醇的-lgSw、lgKow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5、0.9963,均明显优于文献方法,并且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简单,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1.
以Dragon软件计算的Burden特征值作为变量,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18个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建立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模型,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50,用该模型对黄酮的抗氧化物活性进行预测,估算值和文献值接近。通过Jackknife法和交互检验证明该模型具有总体稳健性和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24种取代芳烃化合物进行DFT-B3LYP/6-311G**水平全优化计算,据所得量子化学参数建立取代芳烃对蝌蚪12h暴露急性半致死毒性(lg1/LC50,mol·L-1)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对训练集样本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后,所建QSAR模型的相关系数R及去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2cv分别为0.950和0.875,用预测集样本进行了外部预测,所得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2ext和外部预测集交互检验Q2ext分别为0.880和0.856,表明所建立的QSAR方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模型结果表明:分子的体积愈大,化合物毒性愈强;最负的原子净电荷愈负,毒性愈弱.对模型应用域(AD)进行了表征,所建模型可以应用于应用域内化合物的毒性预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21种酚类化合物进行DFT-B3LYP/6-311G**水平全优化计算,据所得量子化学参数建立酚类化合物对日本长腿蛙蝌蚪24h急性毒性(24h-LC50)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对训练集样本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SMR)后,所建QSAR模型的相关系数R及去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2cv分别为0.967和0.882,用预测集样本进行了外部预测,所得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2ext和外部预测集交互检验Qe2xt分别为0.988和0.960,表明所建立的QSAR方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和预测能力。模型结果表明:ELUMO愈负,化合物毒性愈强;分子疏水性参数logP较大时具有较大的脂溶性,化合物的毒性较大;极性愈大,毒性愈小。应用域(AD)表征表明建立的模型可以应用于应用域内化合物的毒性预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杭州市PM10中有机碳和元素碳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2月至2002年4月在杭州5个空气质量国控点采集176组PM10样品,分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并采用TEOM法同步监测PM10质量浓度,其中在卧龙桥国控点同时测PM2.5质量浓度。全市PM10年日均浓度为119.2mg•m-3。PM2.5年日均浓度为68mg•m-3。PM2.5与PM10质量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M2.5/ PM10日浓度比值范围在0.31-0.95间变化,平均比值为0.62。OC和EC浓度分别为20.4 mg•m-3和4.0 mg•m-3,其相关性不好表明碳的来源复杂。二次有机碳(SOC)分别占各季OC的 37.1%,45.8%,58.0%,44.7%,表明杭州空气中存在一定的二次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5.
研究整合企业网络视角和商业模式创新视角,探讨了网络嵌入性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考察了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并基于全国334家企业的样本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关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关系;(2)在关系嵌入和商业模式创新关系中,环境动态性在信任、信息共享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中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对共同解决问题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著;(3)在结构嵌入性和商业模式创新关系中,环境动态性对网络中心性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中有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对网络密度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增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与知识已成为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探索不同属性网络与知识促进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是否存在差异?通过系统文献梳理,构建了协同创新网络、知识整合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198家浙江科技型小微企业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结构方程、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异质性网络与同质化网络均能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但前者的作用明显大于后者;(2)异质性知识整合在异质性网络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完全中介的作用,而同质化知识整合在同质化网络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郑毅  徐芳  牛华勇 《科研管理》2020,41(10):238-247
由于研发人员工作内容的复杂和产出的不确定,如何对其绩效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和管理一直以来困扰着研发管理者。较之于社会标签、工作结果等表层绩效信息,对研发人员日常工作行为的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其深层次绩效特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绩效管理。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证据推理的研发人员绩效测量方法。这一方法首先确定与研发人员绩效相关的行为证据,进而采集行为数据并利用证据推理规则构建起研发人员“行为-绩效”间的推理关系,进而根据推理结果对研发人员绩效表现进行预测和管理。通过实证研究,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判断个体研发人员的绩效水平,并帮助研发管理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绩效反馈、提升。  相似文献   

18.
19.
Fuzzy Sliding Mode Control (FSMC) algorithm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implemented to combine the robustness of the classical sliding mode control with lower chattering levels, but industrial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a robustness measurement such as the stability margins. Due to the significance of stability margins in control systems, the computation of the phase Margin (PM) and gain margin (GM) in FSMC has already been proposed with the self-sustained oscillations considered as an unstable behavior. However, a procedure to obtain the desired PM and GM from the FSMC design itself has not been developed yet. Hence, in this study, a method to design FSMC algorithms with desired PM and GM is presented. The describing function (DF) and harmonic balance (HB)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limit cycles; then, a step-by-step process to tune the FSMC parameters was provided. Examples and simulations are presented to validate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