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课程的组织实施是最复杂的一步,就汽车实训课程"APIDEI"教学实施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实训教学中让每个学生扮演未来岗位工作人员完成一个综合的、完整的项目训练,实现以专业核心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整合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而高职学生就业岗位更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本文试从我国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网络课程设置的现状着手,提出项目式教学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的提高进行分析,阐述了课程必须以关注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依据,提出了如何运用项目式教学的几点恩考。  相似文献   

3.
《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作为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在培养学生摄、录、编综合技术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课程实训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以校园电视台和合作企业的音视频制作项目为基础,将生产项目转换为教学项目,并在实训过程中贯穿“四个融入”理念,即实际生产项目融入实训教学内容、典型工作过程融入技能阶段训练、质量管理思想融入实训管理指导、分阶段多元化评价方法融入实训评价过程。从实训教学的内容选择、开展形式、管理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4.
莫振栋  曾丽芬 《大众科技》2010,(6):208-208,197
为适应学生进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需求,设计并构建了一套计算机综合应用实践教学系统,可适合弱电类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能让学生自主完成各种计算机综合应用类实训及实习,有利于发展学生实践时的独创性、自主性和个性化,可培养学生具备很强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0,(11)
专业综合实训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充分融合专业知识到一个实际项目中,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专业竞争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借助于Solid Works设计技术和3D打印技术,通过完成减速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并快速成型,拓展并加深专业实训内容,创新实训过程。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专业课程,要改变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训练的现状,最好的改革办法是建造学生自带电脑机房。在自带电脑机房环境下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整合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仿真技术和虚拟机软件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效率。  相似文献   

7.
苗青 《科技风》2012,(6):234
如何在学制教育四年内完成技术工人十年的成长之路,我们经过多年实习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技术岗位是一个知识技能型的岗位,它不仅要求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向宽基础复合型、应用性的方向发展,而且要求劳动者为能跟上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快速变化,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专业知识,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我们通过生产实习教学满足岗位要求,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生产实习教学中一个专业要经过相近多工种实训,不同专业通过相应层次的实习训练,将工艺知识渗透其中,达到相应级别综合技能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6,(2)
我国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训课程教学已经成为专业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本文在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后,进一步分析引入微课的必要性,构建基于微课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有利于推进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李艳杰 《科技风》2014,(10):203-203
为了达到加强学生对专业技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并使书本知识与岗位实践紧密衔接,力求实训效果职业化,提高学生的就业机率。结合自己近9年从事教学的经验,以及自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基于目前的现状,关于如何改进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训,总结如下:1)构建软件专业实训教学框架体系和教学模式;2)开发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管理的应用系统,即开发出接近于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训教学平台;3)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0.
三年制高职数控机床操作与调试专业培养目标是为数控机床操作、调试与维护岗位培养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其中数控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培养的重点,我们坚持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中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专业训练不断线,理论教学与实训穿插进行,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实施不同的实践内容,实现了实习、实训、综合训练及考核等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小帆 《科教文汇》2011,(23):195-195,198
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规格,应按照"实际、实践、实用"的要求,以理论适度、知识够用、逻辑性强、有一定的操作能力为原则。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样也要突出技能和岗位结合的特点,使学员获得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因此,高职学校财经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考虑引入案例教学法,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出全面发展,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王立坤 《科教文汇》2013,(4):120-120,126
高职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男一类型的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科学研究为导向,以知识体系的构建为目标,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而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专业技能的形成为目标,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树立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观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观。本文是在第一线教学基础上,通过深入实践,探索出适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覃志奎  蓝雪芬 《大众科技》2012,(8):193-194,19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各类人才的必备技能,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经不再是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计算机应用专业要走出困境,必须改革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文章通过调研,深入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岗位能力,提出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改革思路,经过实践,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分析了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困境,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顶岗实习跟踪与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并逐渐渗透于各行各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生产岗位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基地,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国兴 《科教文汇》2014,(12):122-123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所致,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不达标,导致学生专业技能难以提升,就业难招生难已成为中职学校的发展瓶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何永权 《大众科技》2016,(5):129-131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区别于大学研究教育和普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高职教育定位于理论够用,技能实用的培养目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向。探索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模式,是适应社会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高职学生成长的需要。文章以高职教育中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对三种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及思考,分析其优缺点,探索总结出适合高职发展特色和能力要求的模式,目标是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意产业相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各企业的合作,完善学生的实训、实习工作,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小部分学生,利用学生间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并在“2+0.5”模式上增加短期的顶岗实习以解决学校、企业、学生在长时间实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梦莎 《科教文汇》2020,(5):105-106
在职业教育中,技能大赛是推动高职教育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在绝大部分职业学校中,学生虽然在技能知识方面十分过硬,但在参加技能大赛和专业实训课程时,却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无法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不利于技能大赛的开展。对此,学校和教师应充分重视,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促进技能大赛与专业实训课程之间的融合,让学生学以致用。本文针对技能大赛与专业实训课程融合的教学展开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海燕 《科教文汇》2013,(20):130-132
中职计算机教学不仅要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同时也要增强学习者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学者为了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让学习者在学习阶段和问题解决阶段更好地进行认知资源配置,本文分别从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资源配置、课后教学辅助三方面予以论述,旨在让学习者控制内在认知负荷、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提高相关认知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