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藏,倒伏是限制青稞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单产的主要因子,品质问题是推动青稞产业化加工增值的关键因素.文章针对自治区提出十二五末,实现粮食生产百万吨的目标,但面临青稞种植面积缩小、加工原料需求猛增、单产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分析青稞单产潜力、政策优势、加工产业发展前景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粮食主产县选用高产品种并切实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冬青稞高产品种、挖掘高寒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青稞单产潜力以及培养青稞种植能手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合阿里地区种植且比较效益突出的优良玉米品种,为高寒地区发展耐冷玉米产业示范做好品种储备和推广提供参考。通过引进10个高产耐冷玉米品种,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普兰、札达三县进行品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玉6号、辽原1号、北农208在阿里地区不同海拔区域均可种植;在噶尔、札达两县种植北农208产量最佳,在普兰种植金岭377产量最高、效益最佳;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玉6号可在札达县做粮饲兼用。参试各品种在各试点均可种植,且生育期将随种植海拔升高生育期延长,少数品种可作粮饲兼用,管理方面应很抓前期苗期管理,并在进入7月中旬后增加水肥。高海拔区域种植耐冷玉米品种单株生产潜力增大,杆、穗亩产均较低海拔区域春玉米要高,种植效益显著高于种植青稞等作物,可结合结构调整适当加大推广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3.
高山带随海拔增加环境变得更加严酷,可能会影响植物个体生物量在各器官的相对分配,以适应高山高寒和氮限制的环境。通过对西藏拉萨市达孜县高山草甸3900m、4110m和4390m三个海拔带12种植物个体生物量分配的测定,发现随海拔升高,植株个体生物量呈降低趋势,根冠比(R/S)和根质比(RMR)逐渐增加,生殖分配有降低趋势,但叶质比(LMR)相对稳定在21%左右。表明随海拔升高,高寒草甸植物有性繁殖的重要性降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部分,以利于植物在低温和氮限制的环境中增加养分吸收面积,同时通过稳定的光合器官的投入,维持高山植物的光合面积和碳供给。  相似文献   

4.
优质冬青稞新品种冬青17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研究所,通过优良品种间杂交选育,2010年4月通过审定,该品种属于高产、稳产偏早熟收获后可以复种和套种一季早熟作物,有着较高的推广前景。冬青17号品种原种繁育生产,两年面积达到7000亩,该项目起止年限为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第一年种植原种繁育田并复种、套种绿肥、园根等500亩,第二年继续推广原种繁育技术结合高产栽培及复种技术试验6500亩,主要在河谷农区藏东南湿润和半干旱农区繁殖推广,亩产保持在300~350公斤左右。比当地品种增产15%以上,培训县、乡(镇)村农民技术人员和科技明白人2000人(次)。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铜(0、20、40、60、80和100mg/L)胁迫条件下小叶黄杨的生长和生理特征。结果表明,随铜浓度的增加,小叶黄杨的生物量(鲜重)逐渐下降;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丙二醛的含量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秦岭地区植被NDVI海拔梯度差异及其气温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晓临  白红英  王涛 《资源科学》2013,35(3):618-626
秦岭山系是我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域,也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基于2000年-2009年时序重建MODIS NDVI及气温、DEM等数据,对气候变化下的秦岭地区NDVI变化趋势及区域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年-2009年,秦岭地区植被覆盖较好,且呈逐年增加态势;②秦岭10a平均NDVI值总体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在海拔1500~2000m范围内,最小值在海拔<500m范围内,反映了秦岭地区海拔<500m区域内人类活动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强烈影响;③秦岭地区植被覆盖除在海拔1500~2000m和>2700m范围内增加趋势不显著外,在其他海拔范围内均呈显著增加态势,且增加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④近30a来秦岭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高于我国近30a来的平均增温速率.秦岭地区高海拔区域(>2700m)NDVI与气温相关性最高(0.43),表明高海拔区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更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花椰菜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浓度梯度Cr~(6+),分析重金属铬胁迫对花椰菜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表现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浓度处理下光合色素和花青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当Cr~(6+)浓度超过0.40m M时,花椰菜的出苗率受极显著影响;低浓度Cr~(6+)引起花椰菜幼苗株高增加,但整体株高和根长随Cr~(6+)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达到极显著水平并随Cr~(6+)浓度升高而不断降低;花青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Cr~(6+)浓度升高而升高,但该趋势具有限度。  相似文献   

8.
浅析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雷  刘依兰  杜军 《西藏科技》2012,(10):67-69,79
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350m以下地区,红景天地上总生物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平均每升高100m,生物量减少0.66g/m2;海拔4350~4620m区域,红景天生物量与海拔高度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生物量在减少,当海拔在4500m左右,生物量降至最低,之后随海拔高度升高有所增加。海拔4350m以下地区的红景天生物量与气象要素关系不密切,而4350~4620m的生物量与生长季平均气温、20cm平均地温存在显著的2次曲线关系,与日照时数、降水量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从综合影响来看,海拔4350~4620m区域的长鞭红景天主轴和地上总生物量主要与生长季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关系最为密切,气温的贡献略大于日照时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采用不同造林措施种植的藏川杨为研究对象,利用LiCor-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相关光合特性。结果表明:藏川杨在不同造林措施下光能利用率覆膜对照;随着C02浓度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覆膜造林始终高于其它,依次为覆膜覆石块底部垫鸡蛋托盘对照;覆地膜和覆石块的净光合速率值高于底部垫鸡蛋托盘和对照。覆膜和覆沙石造林都是值得推广的造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海拔敏感性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探讨该区域气候变暖与海拔的关系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1971-2012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2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71-2012年研究区年、四季、最热月和最冷月均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增温幅度空间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中、东部和东北部高,东南部低的态势;②除春季外,研究区增温幅度总体呈现随海拔上升而增加的趋势,且该趋势在青藏高原主体范围内尤为明显,但在不同海拔梯度内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海拔2 000~3 000m内增温对海拔的敏感性最强,海拔3 000~4 000m次之,而在海拔4 000m以上区域,增温幅度随海拔增加呈现下降趋势;③年均温的突变年份与海拔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海拔每升高1 000m,突变年份推迟1.1~1.2年(p=0.001);④青藏高原年均温变化趋势及其海拔敏感性对研究时段起、止年份的选取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调查色季拉山西坡方枝柏疏林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研究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及重要值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调查的6个方枝柏疏林样地内,共有植物54种,分属于29科48属,其中乔木层2种分属2科2属,灌木层14种分属6科11属,草本层48种分属24科38属;(2)科数、属数、种数随海拔梯度变化均呈双峰曲线;(3)灌木层种数和海拔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草本层种数与总物种总数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乔木层种数、草本层种数、总物种总数与海拔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4)随海拔的升高,乔木层树种的组成趋向单一化;灌木层在不同海拔带的方枝柏疏林内分别有明显不同的优势种;草本层在不同海拔高度中莎草科植物重要值最高,菊科植物重要值次之,其重要值均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草本层湿生植物与中湿生植物占绝对优势,方枝柏疏林群落表现出沼泽进程化趋势,方枝柏种群呈衰退型。  相似文献   

12.
西藏油菜品种资源特征特性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西藏各地(市)搜集的526份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植株形态特征、植株高度,分枝习性,叶片形状,花瓣类型、种子颜色、大小,角果爆烈习性观察研究,可分为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野生型,其中,白菜类型占试验材料的658%,芥菜类型占21.9%,甘蓝类型占11.5%,野生类型占0.8%,按生育期,各类型分早、中、晚熟品种,种植的白菜型品种中熟种占83.5%,芥菜类型品种中熟种上47.6%,晚熟种占48.4%,甘蓝类型属晚熟品种,野生类型为极晚熟品种,西藏的油菜中熟性是典型的生态特点,是长期适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而形成的,同时,分析了一些有育种价值的珍遗特性,产量性状,品质,形态特征和生育特性都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发现中利用西藏油菜含油量高,角果长,籽粒多,籽粒颜色,对寒、旱、瘠的抗性高度适应等独特必状,对品种改良提供丰富的多样性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玉米种植由单一的产量型向营养与质量型转变,已成为未来玉米种植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开展高蛋白玉米品种的气候适宜性研究,通过试验和平行观测,综合多项指标筛选出适合本地气候条件下有发展前景的高蛋白玉米品种,同时进一步了解掌握这些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和所需的适宜气象指标,为科学种植高蛋白玉米品种提高气象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品种小麦在干旱、盐胁迫逆境环境下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研讨小麦抗旱抗盐能力的强弱,本实验选用11种优势小麦品种实验材料,分别使用200%PEG(6000)、5%NaCl与0.4M甘露醇溶液处理小麦幼苗,模拟干旱和盐胁迫环境。进而对正常条件下和胁迫处理条件下的小麦幼苗进行脯氨酸、过氧化氢、丙二醛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经干旱、盐胁迫处理后不同品种的脯氨酸、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值均不同程度升高,叶绿素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且幅度较大。经综合分析,小麦品种百农207、偃师4110抗旱、抗盐性能最佳。该研究从生理指标角度对小麦的耐旱耐盐性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盐渍逆境下的小麦育种与种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作为衡量植物适应策略的关键生理指标,能够揭示植物对海拔变化和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该研究以拉萨亏组山四种常见植物—钉柱委陵菜(Potentilla saundersiana)、弱小火绒草(Leontopodium pusillum)、圆穗蓼(Bistorta macrophylla)和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植物的比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旨在探究四种植物在不同海拔和围封生境下的生理生态适应策略。方法 在不同海拔梯度、草地类型(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和放牧模式(围封与自然放牧)下对四种植物比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围封样地中,钉柱委陵菜和圆穗蓼的比叶面积随海拔升高无显著变化;自由放牧样地中,钉柱委陵菜和弱小火绒草比叶面积与海拔呈相反趋势。围封样地中,弱小火绒草和圆穗蓼叶片含水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自由放牧样地中,钉柱委陵菜、弱小火绒草和圆穗蓼叶片含水率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缘毛紫菀叶片含水率在两种放牧样地中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不同海拔下,四种植物比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自由放牧和围封处理对两种性状有...  相似文献   

16.
探究水田七的耐阴特性,明确其最适合的遮阴强度,以期为林下提供适应的耐阴药材。在不同的遮阴处理下对水田七的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遮阴率为75.0%时,水田七的株高、叶柄长及总叶绿素含量最高;茎粗为最小。四种遮阴处理下水田七在遮阴率为75.0%的光合-光响应强度整体上高于遮阴率为50.0%和遮阴率为25.0%的处理,并显著高于遮阴率为0.0%处理,说明水田七具有一定的耐阴性,在高遮阴环境下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寒植物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而其叶片形态性状能反映其适应气候和环境的生存策略。为揭示高寒植物叶片形态性状对海拔变化的响应,对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南坡4400~5200 m之间7个不同海拔样地的钉柱委陵菜(Potentilla saundersiana)叶片进行采样,测量了叶片长度、宽度、周长、面积、长宽比、周长/面积比等,探讨其叶片形态性状随海拔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叶长、叶宽、叶周长和叶面积均呈降低趋势;(2)叶片周长/面积比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而叶片长/宽比无明显变化趋势;(3)叶面积和周长/面积比与生长季气温和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研究表明,钉柱委陵菜为适应高海拔的低温环境,主要采取减小叶片面积的对策,同时使叶片周长/面积比趋于增加,使植物趋于保温和保水的方向发展,这将有利于其将资源最大化地投入到自身生长发育中。  相似文献   

18.
水湿柳叶菜是重要的湿地药用植物,通过对其光合速率研究的结果表明:水湿柳叶菜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10时,最大值是44.21μmol(CO2)/(m2?s);出现"午休"现象是其自身生理特性而产生,影响光合速率最大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水湿柳叶菜光合作用的日总同化量为9.21×10-3μmol/s,是光合能力是比较强的一种沼泽植物。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垦稻21等二十一个品种(品系)在应用水稻"三化"栽培模式下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旨在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结果表明龙粳26、龙粳21和合选04-112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0.
西藏青稞种质资源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西藏青稞种质资源,以促进种质资源在高原青稞遗传育种与改良中的合理有效利用,实验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 -PAGE)技术,对347份供试材料进行了醇溶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实验产生169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带纹;材料间谱带数目变幅在2~17之间,平均可分离出7.59条谱带;89种变异类型归属于ω区,γ区、β区、和α区分别有12、72和27种变异类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ω、γ、β和α分别为0.68、0.18、0.72、0.60。进一步分析表明,西藏青稞地方品种醇溶谱带类型中最多、西藏近缘野生大麦醇溶谱带类型居中,藏区青稞育成品种醇溶谱带类型最少;实验材料醇溶蛋白各区谱带遗传多样性指数也呈相同的规律;在三种材料类型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中,藏区青稞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60),西藏青稞地方品种次之(0.54),西藏近缘野生大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0.50)。这些结果表明了藏区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度高,均匀度好,不同地区间的青稞育成品种遗传差异较大。347份材料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25水平上时全部聚为一类;若以所有材料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43(L )为阈值,可将347份材料划分为六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