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易》符号是《易》学的核心内容,《易》的符号系统包括“象”系统和文学系统。在解读《易》学符号系统时,不但要认识到《易》符号的文本内容,还要深察了解读者的心性内容。全面地阐述《易》符号系统,须从其符号学的方方面面入手,理解《易》符号学须从其符号史的缘起和其科学的建构开始。《易》学的前途和关键都在于对《易》符号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令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京为代表,形成新的《易》学体系。东汉《易》学的演化表现在令文《易》学与谶纬的合流,以及古文《易》学的由微而显。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易》学空前广泛的流传,而象数说的突出发展构成汉《易》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3.
孙奇逢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学《易》旨在用《易》以治身、治家与治国平天下。“天下之道莫善于相反而相交以为用”,是矛盾对立统一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是安危相随、泰否相因,始终都是“反交为用”的。所以,他提醒人们要泰不忘否。即便事已得凶,亦当仍使之趋吉,犹“逆挽而进之者,此《易》道之用与造化侔,而圣人作《易》之功亦与天地并也。”  相似文献   

4.
清代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一书,使用了大量《易》学材料来注解《诗经》,可以称为“以《易》解《诗》”。这一解经方法,是对东汉郑玄“以《易》笺《诗》”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陈奂的“以《易》解《诗》”,主要包括三种方法:一是用《周易》训诂《毛诗》字义,二是用《周易》解释诗旨,三是用《周易》补正《诗经》中的礼。陈奂对《周易》的一些申发与补正,能够推动《易》学的发展,拓宽《易》学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孙奇逢科学地将《易》区分为天地之《易》(“本来之《易》”,“《造化之《易》”),圣人之《易》(“圣心之《易》”,“《易》书之《易》”)和“在我”之《易》,主观模写客观。天地之《易》则化而为圣人之《易》。“我”学《易》求端天地,正为打开《易》书《易》的大门。从而,不仅是化《易》书之《易》而为“在我”之《易》,亦势必化天地之《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以之为指导,具体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探寻事物之纷繁,求索事物之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借为治身治家而治国平天下也!  相似文献   

6.
吴慎 《语文知识》2013,(1):141-142
北宋大儒程颐在吸取、借鉴前人《易》学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义理"解《易》,从而取得了重要《易》学成就,进而开创了"理学"思想体系。这部理学的经典著作对后世《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在宋代政治史、学史、思想史上皆有重要地位。范仲淹与儒学有密切关系,而其中与《易》学关系尤为密切。他与《易》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其有解释《易》的专门述——《易义》;二是在律赋以及其他字中表达的《易》学内容;三是立身处世中所显示的《易》学精神;四是其《易》学研究对宋学兴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汉时期《易》学传播非常兴盛,体现出以地城为中心的特点。以田何、杨何、梁丘贺、费直等为代表的齐地《易》学较为发达,丁宽、焦延寿、田王孙、京房等《易》学家为梁地《易》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施雠、高相则为楚地《易》学的优秀代表。此外,燕地、京师等地也有诸多优秀的《易》学家。  相似文献   

9.
在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龙场悟道”是一个重要的转机,而处于下锦衣狱、谪龙场驿的忧患中,王阳明曾精心研读《周易》,并有不少抒论之作。本文对此展开论析,以探明王阳明“龙场悟道”中的《易》学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余学《易》虽有年,然论收获则微之甚也.但也有些微感受:自治以乾,行以天健也已矣! 那么何以能做到更自觉地自治以乾而持之以恒地行以天健呢?对于这个问题,余有探究之意确有年矣.今时乘夕阳,不揣疏浅,而借《读易大旨》之论,以还此宿愿也! 生活于明、清之际则田园被清贵族圈占而无奈由河北容城徙居河南辉县的哲人孙奇逢(1585-1675),其晚年研《易》则结合明、清政权更迭所带给他的家国之痛,用时二十三、四年,孜孜以求,"偶据见之所及,撮其体要"(见《读易大旨》卷首《义例》),著成约九万言的《读易大旨》五卷.客观地讲,这部专著则有着不朽的价值,而给后世学《易》以正,研《易》以真者提供一个重要的范例,"学夫《易》以达天"(《读易大旨》卷5.以下凡引此书仅注卷次),则是其立论的最高旨趣或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本认为,就影响《心雕龙》的传统化诸观念来看,“圣”的观念是较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圣”的观念对《心雕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雕龙》建构起了“圣人-圣王-士”三位一体的学思想体系,这一学思想体系贯穿于《心雕龙》的学起源、学发展、学创作观念中,成为《心雕龙》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陈祖念于学术界虽然名声不高,然其《易》学造诣却是非常深的。他笔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是有血有肉而充满着辩证法。尤其是“逐爻寻理”,特重人事,则把学《易》而为用《易》的胸襟完全袒露于学人面前,可说他是《易》学领域直接把《易》和“用”于书名有机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于今而言,其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3.
揭示、评介陈东成教授的著作《大易翻译学》的"创新成务"之道,认为其道可为中国翻译研究者推陈出新、著书立说、弘扬中国译学提供宝贵借鉴。《周易》弥纶天地之道,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大易翻译学援易入译,以易治译,以易弘译,通过立足于哲学高度、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寻找理论源泉与支撑、演绎-归纳等创新性译学研究策略与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以致成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易翻译学》的创新成务之道彷佛一股清流为中国翻译研究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司马迁与《史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记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总的来看,汉魏六朝是“史记学”的萌芽时期,唐宋是“史记学”的形成时期,元明是“史记学”的发展期,清代是“史记学”的高潮期。历代《史记》研究的丰富成果为当代“史记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船山是著名的经学大师,他在解《易》过程中,注重阐发《易》中九卦之礼学精神,即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的礼学精神。因《易》以显礼,船山最关注的是《易》中履卦的礼学意蕴。《履》即礼也,是哲人早期对履卦礼学精神的原初阐释。船山对《履》之卦爻辞进行辩证分析,指出《履》之礼学精神乃“谨于衣裳袺襘,慎于男女饮食而定其志”,履卦的礼学价值在于“正名定分,别嫌明微”,从而实现了《履》卦礼学精神之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16.
扬雄准《易》而作《太玄》,在历史上引发《太玄》研究之学。汉末三国时期,《太玄》研究形成第一次高潮,推动和促进了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发展。晋范望《太玄解赞》成为象数学的代表之作。唐王涯注《太玄》,引入王弼解《易》方法,《太玄〉义理学张显。宋代的《太玄》研究极为兴盛,对宋学尤其是象数性命之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明清两代,《太玄》研究转入低谷,但仍有值得关注的著作传世。现代的《太玄》研究更有兴起发展之势。《太玄》研究与传统学术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大学之道与六经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十有五而志于学”,首先学的是《诗》.“三十而立”,是立于《礼》.“四十而不惑”,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书》.“五十而知天命”,是因为深刻领会了《易》.“六十而耳顺”,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得益于《春秋》的创作.孔子从一个苦难的少年成长为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圣人,他用一生的不懈追求实践了他自己所开辟的,以六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在养成个体和谐人格的大学之道.追随孔子的大学之道,我们的大学一定能培养出人格完美的人才来,和谐社会的理想亦庶几可望.  相似文献   

18.
顾炎武(1613—1682)一生"身涉万里,名满天下"。其学行可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来概括。顾氏倡导博学,反对空谈,强调务实经学以取代空谈心性的理学。所谓"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与施愚山书》秉持着经世致用理念,开风气之先,被梁启超誉为"清学开山之祖"。《清代经学之建设》虽顾氏重视实事求是之学,然在《易》学方面,却是承袭"程朱义理学",借《易》论事,或借事论《易》,惟不承继邵雍的图书象数之学。其治《易》亦反对空谈,力主实用,希能"体之于身,施之于政"。然问题是,顾氏反对宋明儒的空谈性理与天道,但宋明《易》学多论性理与天道内涵,因此,在顾氏承继"程朱《易》学"时,其如何将《易》理切于实用,抛却性理与天道之论?在此,顾炎武《易》学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又是如何?诸如此类问题,则是本论文所欲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之学"与"诗经学"、楚辞学"、唐诗学"、宋词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已成为一门与时俱进之显学,学界多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然而,就《文心雕龙》综合情况观之,当称"文心学"为妥.其理由有四:一是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很容易与中华图腾"龙"的专门之学"龙学"相混淆.二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二者的选文篇目大多相同,而且两人的文学观念与选文标准也颇为相似.因此",文心学"与"文选学"之对应自为契合,而"龙学"与"文选学"则不相对应.三是"龙学"之名未能彰显出《文心雕龙》书名之主要精神.四是刘勰自己早已认定《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简称.故命名"文心学",则理所当然而天经地义.吴中胜教授对拙文予以质疑,仅此一家之言,不能推翻拙文原来之观点,"《文心雕龙》之学"终究以称"文心学"为妥.  相似文献   

20.
孔颖达从内外两个维度,建构了自己的《诗经》汉学体系:从外部看,他从《易》学那里获得方法论,以《易》象释《诗》兴,从理论上贯通《诗》、《易》;又从礼学那里获得资料来源,在实践上提高了《诗》学的地位。与《易》、《礼》结缘,《诗》学终于突围自六朝以来逐渐被边缘化的命运。从内部看,《正义》精心构筑了几乎能够涵盖一切传统《诗》学的编排体例,从而为《诗》学的统一结构了一个集大成的框架。孔颖达充分发挥《诗》的美刺作用,使《诗》学的统一最终指向政治和伦理。值得注意的是,孔颖达的《诗》学体系与朱熹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旨在尊《序》,而后者务在倒《序》。这是因为,两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前者属于汉学,强调"诗教";后者属于宋学,强调"体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