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秦王朝,作为统治措施之一,就是收缴天下之兵,在民间禁武。这对民众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阻碍民间武术的发展,一方面又促进武术新的项目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武术教育思维变迁的角度入手,以古代、近代和现代武术教育思维为主线,对"'文武分途'与'文武兼备'"进行了论述.古代武术沿着"从'崇文尚武'到'重文抑武'、从'文武兼备'到'文武分途'的轨迹"发展;而近代武术沿着"从'文武分途'向'文武兼备'、从'重文抑武'向'崇文尚武'的轨迹"回归;现代武术则是沿着"近代武术之学校教育轨迹"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武”文化包含武术文化和武侠文化,是对二者的整合与超越。武当“武”文化是武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是推动武当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系统梳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武当“武”文化影视剧取得的成果,不但可以总结创新经验,更能在此基础上发现武当“武”文化影视在创新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4.
仗鼓舞是湘西白族人民的代表性舞蹈,流行于桑植县一带的白家山寨,它既具有喜庆节日时的自娱自乐性,又具有借以祭祀祖先使本民族团结延续的象征性。本文从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起源、仗鼓舞中武术元素"舞化"的表现及仗鼓舞"舞武合一"的价值等方面入手,进而分析从武术套路到仗鼓舞舞蹈动作的演变,挖掘武术在仗鼓舞中的运用,突出其舞武相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古冀州武文化门派众多,斑斓纷呈,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回溯、挖掘、抢救和整理古冀州武文化遗产,以传统武文化门派为基调,以目前尚在冀州传承的三黄炮锤、八卦掌、形意拳等武术为实例,着力从科学角度探讨武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弘扬博大精深的武文化瑰宝,推动全民健身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扬弃中夯实武文化基础,催生中华传统文化大放光芒。  相似文献   

6.
在包罗万象的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中华武术可谓独树一帜。吕墅小学在提出"武文化"课程构想后,整体构建"武文化"课程体系,以三大类课程统领,分年段设置内容。学校用心打造物型环境,铺设"五个一"平台,创生四种课型范式,优化多元评价方式,扎实推进"武文化"课程建设。从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层面的发展,全面彰显"武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学校武术教育不能只注重技术层面的教育,而是要从更宽广的层面上着手。文章立足教学实际,围绕打造知礼、育心、健体、启智的教学体系架构,对“以武育人”的教学实践进行了阐述,以期形成文武兼备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认为秦、汉、三国时期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秦朝下令收缴天下所藏兵器,对民间采用禁武之策,然而军队中的习武活动仍然开展活跃。汉、匈战争进一步使统治者和民间社会更加认识到习武活动的重要性。东汉末年群雄蜂起,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之势,在重视武备的历史背景下使武术得到了迅速较快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儒家身体观中“身心修炼”与“礼仪实践”的内在逻辑,分析当下武术思政教育的本质、效用发生机理与生成径路。研究认为,武术思政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德艺兼备”的品格和“德艺双行”的能力。武术思政教育的机理是武术教学中显现的身体与感性的觉醒、“体”与“知”的符号纠缠以及道德感动与传统武术伦理的情感效应。生成路径是切身入武,注重强调武术思政教育中身体的在场性;修武得体,加强武术教育中符号身体的规训与技艺身体的融合;以体入道,树立以身载德、德艺双行的目标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崇文抑武政策对北宋的外交产生了双重影响:对辽金夏三国,由于军队问题,战争多败,北宋通过赠送岁币、边境开放榷场的方式实行求和的外交政策;由于海外国家不对北宋直接产生威胁,尚文的北宋王朝从心理上更愿意以一种大国心态,通过民间贸易、朝贡贸易、文化传播的方式,对海外国家实行开放交流的政策。崇文抑武政策是北宋外交政策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普通高校发展传统武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等研究方法,并根据普通高校当前武术教学的现状及传统武术的体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阐述了在普通高校发展传统武术教学的可行性,认为在普通高校推广和普及传统武术教学,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角度看,武术既有形而下的存在,又有形而上的存在.形而上层面依附于形而下层面而存在.但武术存在的核心价值却是对武术形而上层面,即对道的领悟,技击是形而下层面中的关键性因素,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因此,有无技击属性才是判断是否为武术套路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是包含于中国主流文化发展的框架下的。它继承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但其发展又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新的内涵。作为一种类型文学,武侠小说极有利于借鉴欧洲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尤其是普洛普的叙事学去阐释其内在的基本叙事语法。同时,武侠小说历时发展中的不断推移、演进又导致了叙事策略与整体结构的相应变动。而它运转的驱动力则是时代因素的变化与侠文化本身的演变。所以,语法、形态、历史、文化的解读应成为武侠小说阐释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方能寻找到“武侠”作为一种叙事类型所具有的普遍而特殊的规律与内涵。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法、与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传统武术文化中有利于健全人格培养的相关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归纳、分析,认为传统武术在传授武术技术的过程中较为重视以伦理型文化为主的道德人格塑造,为促进武术文化全球化发展、帮助广大习武者更快地适应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必须充分挖掘武术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对习武者的健全人格塑造与培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武术异化的方向与动力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武术异化的现象,对武术异化现象进行辨证的分析。结论认为:武术发展过程中,政府导向要更多地以主动异化为武术发展的动力,社会导向要更多利用被动异化的动力促进武术发展,掌舵武术发展的方向与动力,进而促进武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我国古代民间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表现在农村武术的空前普及和城市市民武术的迅猛发展.在乡村,私人习武和教授武艺者渐成风俗.在城市,市民习武和娱乐表演相结合,对抗性的角抵、手搏、相扑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全民习武的基础上,武术体系基本形成.宋朝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以及骑兵的缺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阶层的形成是武术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武术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始终无法突破全面大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因为武术的运动周期太长,缺乏趣味性;武术技击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实用价值降低;武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传媒的误导使人们对真武术有些失望;武术科研的迷失使其很难为武术发展指明道路。武术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必须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武术健身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政府组织创编的第一套民族形式的健身操,武术健身操符合学生特点、它是阳光体育的新载体,广播操是其主要的推广形式,通过对武术健身操的运动特点、结构、风格、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体会到武术健身操带来的健康与乐趣,使学校的课内外体育活动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为武术健身操在全国的推广普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综合搏击文化传播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全球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有助于现代体育传播的发展壮大等。当前综合搏击文化在传播和认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正确引导,模式单一;遭遇本土传统文化壁垒;难以突破发展壮大的瓶颈等。因此有必要整合资源、正确引导综合搏击文化传播;构建多元体育文化认同体系;促进综合搏击文化创新,使综合搏击文化获得普及推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概述农村传统武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为传统武术在农村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了传统武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