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儿童问题行为因其严重的危害性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教育中,教育者往往从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的角度来判断儿童的行为,习惯于做儿童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的观察者和评判者,忽视了儿童问题行为背后的内在需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看,儿童问题行为是儿童解决自身问题的行为,是一种追求爱的方式、对谴责的焦虑和对陪伴的渴望.要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就要倾听儿童内心的声音,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2.
儿童问题行为因其严重的危害性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教育中,教育者往往从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的角度来判断儿童的行为,习惯于做儿童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的观察者和评判者,忽视了儿童问题行为背后的内在需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看,儿童问题行为是儿童解决自身问题的行为,是一种追求爱的方式、对谴责的焦虑和对陪伴的渴望.要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就要倾听儿童内心的声音,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3.
儿童学习障碍不仅仅是一种认知障碍,同时还有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包括:多动和注意缺陷、焦虑和抑郁、攻击和违纪,以及社会交往不良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学习障碍儿童自我概念较低、家庭不良环境影响等。教育者可以通过认知训练、合作学习以及塑造新行为等策略干预和矫正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承载着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却经常出现攻击行为等反常表现。以一个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好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现象学视角对其行为发生进行描述分析,导出攻击行为的动力刺激及行为过程的自我体验,揭示该现象背后是儿童的自我发展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和冲突、压抑的家庭环境和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促使儿童通过攻击行为,寻求缺失的本体安全感的回归,寻求他人评价和自我看法的平衡。“好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教育学审思,要求教育者要用心看到、用心倾听以及用心爱护儿童,帮助其建立自我认同感、提升自尊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重建社会联结。  相似文献   

5.
彭进  刘丽英 《教师》2012,(6):11-11
攻击行为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可分为主动性攻击和被动性攻击、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关系、挫折、消极意图理解。应当结合攻击行为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正确地控制与纠正。  相似文献   

6.
"完美"的不安李大同对儿童少年实施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及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均需要开展一些教育活动。活动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通过活动将此意图深入到儿童心中,以收到教育效果。为此,教育者要精心设计,调动一切教育手段,使活动富有童趣,为儿童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7.
游戏是儿童生命的表达,是儿童生存的方式。但在实用主义和教育功利性影响下,教育者之于儿童的生物性焦虑、成长性焦虑和社会性焦虑悄然滋生。让儿童"自主"游戏是儿童生命的回归。成人要给予儿童自主探究的机会、自由选择的权利以及自主建构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曾听教育专家慨叹:我们国家的教育实际上不是教育,是"叫育".教育者教育孩子时经常耳提面命:"一定要听话."意思是说,孩子必须按教育者的意图去学习、生活、工作.孩子犯了错误,教育者批评孩子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不听话?"教育者特别希望孩子有出息,那样教育者才有面子.教育者批评孩子,虽然是为了孩子,但也常常夹杂着担心孩子没有出息会让教育者没有面子的心理.当然,这样说显得以偏概全了,在众多的教育者中,仍然不乏机智的教育者.富有机智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一定是非常幸运的.  相似文献   

9.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33):45-4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它。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  相似文献   

10.
该不该叫不爱举手的孩子,从表面上看是教育者教育行为的问题,但在其行为背后反映的则是观念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以正确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将每个幼儿看作是一个与他人不同的独特个体,幼儿之间的差异包括许多方...  相似文献   

11.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学龄前儿童更是通过游戏进行大部分的学习活动.通过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可帮助儿童消除紧张心理和焦虑情绪,使其从游戏中获得欢喜、愉悦的情感体验.然而,好玩的天性也常常使得部分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出现诸如锤桌子、扔玩具、攻击同伴甚至大喊大叫的过激行为.此时,要不要对儿童适时进行管束、批评甚至惩戒,成为考验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2.
环境变化所引发的适应性问题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往往会危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教育者往往对其不够重视。本研究通过呈现二孩家庭中大孩的"窥视"行为之案例并对其进行现象学解读,认为"窥视"行为的背后正是儿童因生活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是存在性焦虑及其引发的自我认同危机。而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者有效解决类似适应性问题提供适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鞠艳 《中学教育》2008,(9):60-6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观察学习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榜样对儿童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当榜样的暴力行为受到奖励时,儿童会更多地模仿暴力行为;当榜样的暴力行为受到惩罚时,他们明显减少对攻击行为的模仿。因此,教育者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同时也要正视负面、消极的榜样,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但菲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实在,现已引起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解释也众说纷纭。人们从伤害意图、社会判断、工具性侵犯、敌意性侵犯等不同角度来研究儿童的侵犯性行...  相似文献   

15.
行为表现是教育实践中的常见用语。教育实践者通常是在规范和实证的立场来使用这一概念,由此使得概念的使用者往往将儿童与其行为、儿童与概念的使用者切割开来,造成教育者在实践中的目中无人。对表现概念的意涵重释,特别是不同学科关于表现概念的界定,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发现行为表现概念所内含的意义世界,从而启发一种关于行为表现的新的教育哲学,即儿童的行为即是儿童的表现,是儿童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借助行为的外显化。儿童借助行为而表现出来的意义,是在特定情境中与教育者共同建构的结果。意义世界中的儿童行为表现概念意味着,教育实践并非单纯实践性的,它同时也是理论性的。教育实践的理论性主要体现为教育者必须要对儿童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世界作出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崛起,人们开始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来理解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以往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的研究主要考察两两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用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来系统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存在年级差异;(2)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报告的攻击行为存在年级差异;(3)学习困难儿童同伴评定的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4)在敌意和非敌意归因情境下,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对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都有影响,从而为教育者通过干预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来改善他们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估,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计划.本文对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注意问题和对策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处理方式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性行为是以语言或行为对他人或物进行侵害 ,如踢、咬、揪、扯、骂、夺等。攻击性行为不仅包括可见的带攻击性的行为 ,而且包括隐形的攻击的意图。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彪勒、格林等的研究表明 ,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霍姆伯格发现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儿童之间的冲突行为呈下降趋势。一些研究人员以言语侵犯和身体侵犯为区分标准研究了儿童侵犯形式的发展变化 ,结果发现 ,儿童在 2 - 4岁间 ,侵犯形式发展的总的倾向是 :身体倾犯逐渐减少 ,言语倾犯相对增多 ,到…  相似文献   

19.
秘密是伴随着儿童成长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然而长期以来,心中有秘密却被视同为心中有"鬼",是需要加以揭露和进行教育的.在这种秘密观支配下的教育行为,往往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教育者要认识到秘密对儿童成长具有的积极意义,给秘密以空间,即给儿童成长以空间.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教育者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秘密,保护和尊重儿童的秘密世界.  相似文献   

20.
如何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现己引起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解释也众说纷坛。人们从伤害意图、社会判断、工具性侵犯、故意性侵犯等不同角度来研究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本人比较赞同把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