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国语课程是新文学课程的源头之一,它对新文学课程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遂先从现象层面梳理新文学课程的诞生经过,然后纵深分析新文学课程与国语课程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比较,及对教师身份"连贯性"的观察,证实国语课程孕育了新文学课程。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的发生,是和新的权力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文学的知识/权力共生体的形成,和西方文学、文化有密切关系.但是新文学知识和权力之间并非是完全同一的关系,它受到来自传统权力和新文学阵营本身分歧的制约与规训.除了权力之外,新文学知识的形态也受到生产者个性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的发生,是和新的权力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文学的知识/权力共生体的形成,和西方文学、文化有密切关系。但是新文学知识和权力之间并非是完全同一的关系,它受到来自传统权力和新文学阵营本身分歧的制约与规训。除了权力之外,新文学知识的形态也受到生产者个性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的灵魂。在主政燕京大学时期,他根据中国社会需要开设职业教育专业,增加职业教育课程,重视合作办学和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将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紧密结合起来,将燕京大学逐渐融入到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当中。不仅为当时中国社会培养了一批专门技术人才,满足了中国社会的需要,而且为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国年间,中国新闻学界开始大力兴办新闻教育,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堪称其中的佼佼者,但其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都具有明显的异国印记。本文以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为中心,揭示当时中国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特色。  相似文献   

6.
具有教会背景的燕京大学,是在中国较早系统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学校之一。首位中国籍系主任许仕廉接任之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加快推进学科中国化,一方面表现在承继了由步济时开创的注重社会调查的学科传统,同时也得益于许仕廉对社会学系应担负的社会使命和责任的判断。燕京大学清河试验区的筹备和办理过程正是社会学中国化努力的实际体现。  相似文献   

7.
季剑青 《教育学报》2006,2(5):84-89
1930年代前期,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以“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为宗旨,在历史考据占主流地位的学术氛围中,显得颇为引人注目。一方面,新文学是通过反抗古典文学传统来建立自身合法性的,而另一方面,当时的大学国文系普遍仍是以古典文学课程为主体,在此条件下,大学国文系如何展开对于新文学的想象?古典文学可以成为新文学的资源么?本土传统如何与现代诉求相调和?1930年代前期清华中国文学系对新文学的想象及其挫折,折射出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颜芳 《文教资料》2012,(13):142-144
燕京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在国学教育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其开展国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中国社会服务的人才或研究国学的人才;课程结构包括专修科、本科和研究院三个层次;课程实施过程具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师生关系亲密融洽等特点,对当代中国大学开展国学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美国传教士步济时在燕京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起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为燕京大学社会学奠定了以"实用"为学科发展定位的基础,制定了多维全面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开展多项社会调查研究传播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步济时创办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与基督教普遍主义以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对外文化交流传统密切相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办及其发展表明:实践性、全面性、学术性和国际性几大要素及其融合是创一流学科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虽然“学科”一词本身就具有“课程”的含义,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源头,本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立后和课程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却忽略了课程这一重要环节。现当代文学课程在目前又遭遇到边缘化、相对滞后于学术研究、人文性质不足等许多问题,因此亟待学界加以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的新文学源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之初,周作人在考察新文学是什么、将是什么时,对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在考察新文学的生成动因时,周作人更注重思考传统文学内部的变革动力对新文学的根本性催生作用,从而认定传统文学对新文学成长的塑造力也将是根本性的.周作人的新文学源流观是我们的新文学史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2.
<正>瞿菊农(1900~1976),原名世英,江苏武进(今属常州)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哲学学者。1914年随父迁居北京,就读于清华学堂中学部。1915年入汇文学校(后更名为燕京大学),192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192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科。在此期间,积极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宣传爱国、民主进步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被推选为燕京大学"爱国  相似文献   

13.
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在首任校长司徒雷登的主持下,短短数年,燕京大学就从初创时期的一所丙级教会大学崛起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私立大学,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在近30年的工作时间里,司徒雷登一直致力于将燕京大学办成一所"中国大学"。深入分析司徒雷登的办学思想,将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课程体系是一所大学培养学生的载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发展。课程体系的作用需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燕京大学的课程体系采用学分课程体系,其学分分配兼顾各学科领域,文理兼修。在课程的实施上,注重课程的科学管理,将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配置名师授课,并注重课程学习中师生的充分交流,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人才培养,为今天大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燕京大学积极开展乡村建设实验,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一支生力军。燕京大学重视为乡村服务,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教会大学世俗化和中国化的发展潮流以及校长司徒雷登的教育理念等因素密不可分。燕京大学的乡村建设实验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发展高潮和特殊发展四个阶段,具有整体性、国际性、宗教色彩等特点,对当代中国大学参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燕京大学积极开展乡村建设实验,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一支生力军。燕京大学重视为乡村服务,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教会大学世俗化和中国化的发展潮流以及校长司徒雷登的教育理念等因素密不可分。燕京大学的乡村建设实验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发展高潮和特殊发展四个阶段,具有整体性、国际性、宗教色彩等特点,对当代中国大学参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洪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他幼承庭训、酷嗜文史,国学功底扎实,对中国传统文化了如指掌;青年时期游学海外,潜心经世致用之学.他中西兼修的知识结构,使得他能以理性精神重审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以科学方法界定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他致力于教育的改革,脚踏实地践行本土与国际融合的教育思想.他在燕京大学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在教育史上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脚印,是燕京大学校史上不可或缺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干家.洪业的名字已和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燕京学报》、引得编纂处、燕京图书馆等联系在一起.文章从他在燕京大学期间的教育理念、管理实践以及人才培养理念三个方面加以观照,讨论洪业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燕京大学新闻系是我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新闻专业,也是当时新闻教学的最优秀者。燕京大学新闻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新闻道德培养、注重英语教育、充分利用多方资源等教育特点,为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上,阵容整齐的新文学"浙军"占据中国新文学的各路要津,或成为新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或成为一种文体、一个流派的开拓者或代表人物。如此盛况,其他地域无出其右。全文宏观而概括地阐述了"浙江潮"文学奇观之于中国新文学的意义以及应怎样科学而理性地研究"浙江潮"文学奇观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先后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