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控制管理体系是在区域考试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六段式"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管理模式基础上,构建的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控制管理体系。该体系通过大连教育学院学习质量监测中心几年来在初中学段模拟考试项目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提高了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一、提升认识,澄清初中"学区质量"建设新内涵区域初中质量建设的立足点是推进区域内每一所初中的全面均衡发展。从现实看,一些薄弱初中的学业整体水平呈现"两低一高一差"的特点。"两低"是指入学的英语、数学课程的均分低,及格率低,均分不足;"一高"是指低分率过高,一些薄弱初中有的班级低分率偏高;"一差"是指基本学习习惯较差,学生不会独立自主学习。从问题归因看,随  相似文献   

3.
区域初中薄弱学科低分率过高,及格率偏低的现状,制约着区域初中质量建设的高水平发展,而开展初中薄弱学科质量建设是加快区域初中质量提升的重要契机。本文从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提升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提升的行动策略和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基本方法,明确了学校和区级质量监控部门的主体责任,为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建设提供了问题解决的思路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初中学科质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区域初中学科质量建设是推进区域初中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但是,从区域初中质量建设的现状看,初中学科质量建设水平受制于初中学科质量的发展品质。目前,初中办学的校际质量分化明显,主要呈现是学科质量发展的不均衡,集中体现在英语、数学、物理学科的分数两极分化,具体表现在学科低分率过高,及格率偏低,导致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偏低,影响了区域初中质量的均衡发展。因此,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尝试以“控制和降低低分率,有效提升合格率”为工作重点,选择初中英语、数学、物理学科质量建设为突破口,开展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实践,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学习的基本质量,为推进区域初中学校均衡发展奠定发展基础。为此,我区开展了如下行动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小初衔接的关键阶段,影响学生发展和学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本研究基于N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项目,针对小初衔接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因素对学生学业质量的影响进行全面调研,着重分析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业质量的内在关联,通过数据分析获得初步结论并提出小学和初中在学段衔接阶段的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6.
根据联邦教育部和地方法规要求,美国伊利诺伊州从2002年开始建立学校报告卡制度,在学校报告卡网站向社会公开所有公立K-12年级学校和教育机构以及学区教育质量相关数 据。伊州学校报告卡以教育数据依法公开、第三方专业机构支撑、聚焦学生发展和教育公平、大数据支撑区域教育决策为行动策略,对我国优化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提供了借鉴。应制定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估监测的系列法规,加强教育公共平台建设,开展平台数据挖掘和分析利用,从而整体提升 教育监测水平和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新区教育局积极践行区域治理新模式.多维度、立体化的"大学区"体系构建,使每个学区成为一所学段贯通、横向互补的"大学校",学区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共享.  相似文献   

8.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重点。国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一般有组建独立的专职机构、项目委托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三种基本模式。我国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模式的构建应注意监测主体多元化、中介机构介入保障公平、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结合、兼顾教育问责与学校改进以及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师》2013,(5):12-12
<正>编者按:初中阶段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也是北京市近几年重点建设的学段。目前,初中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显著,特别是一部分初中学生的"不想学"和"学不会"问题增多,学习困难问题日益凸显,给学校教育和教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促进初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深化首都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全面落实《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相似文献   

10.
教育质量监测的核心内容是学业质撬监测,它对特定学生群体在一定时间阶段接受一定层次的教育后所达到的学习成就进行定量测评和反馈,包括对学生群体学习成就绝对水平、发展和增值情况的监测,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学习背景因素状况(包括如社会经济地位、学校环境、教师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的监测。开展区域学业质量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11.
区(县)教育质量监测对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都有非常重要实践价值,目的在于以监测提供反馈和指导,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以实现教育目标。我国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以基础性监测、过程性监测和结果性监测为监测内容对本区(县)基础教育的办学机构及参加人员运用多元方法、按学科、分阶段进行全面监测,基本程序包括建立标准、施测、反馈、问责、干预,监测机构的设置以教育行政部门下设专职机构为主要形式.并由专兼职人员实施具体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在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追求教育公平为保证,定期对区域内的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近年来,白下区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规范办学行为为重点,以提升初中教育质量为核心,以"质量提升年"为主题,以"托底推中"项目实施为重点,以常规管理为保证,以质量监控为手  相似文献   

13.
教学领导力是校长及学校其他领导通过对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的领导,实现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能力。它是学校领导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是学校领导区别于其他行业领导的根本,是学校领导专业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提高教学领导力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学校管理专业发展的根本需要。瑞安市教育局塘下教育学区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关注学校领导干部教学领导力建设问题,并着手开展研究和活动策划。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对塘下各初中学校干部教学领导力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学区于2010年12月份在初中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加强塘下学区初中学校干部教学领导力建设的意见,并组织学校领导学习《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提升》《校长如何更专业地听课》等四篇文章。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初中学校教学领导力的建设会影响和提高塘下初中教育的发展内涵和转型。由此,这项工作迅速在学区层面和学校层面启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状与发展趋势,选取2006年、2011年和2015年3个年段,分学段、分城乡、分区域等多维度地对大班额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比例基本呈下降的发展趋势,大班额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分学段看,我国初中大班额问题重于小学;分城乡看,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最严重,镇区初中大班额问题依旧突出;分区域看,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的严重程度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  相似文献   

15.
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始终是基础教育的热点和难点,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在区县层面、学校实践层面,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仍然是大家认为难以取得实质突破的问题。南京市玄武区依托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促进小学综合素质发展的质量测查与评估研究",以谨慎、科学的态度,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立足小学学段特点,通过区域学科线、学校校本线"双线交织"的推进机制,以区域性、校本性的质量评价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质量管理机制,改进区域教研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从而真正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2008,(12):12-15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点。伴随着对传统考试、分数排队做法的质疑,建设新型的、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业成就的质量评价手段成为公众诉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国政府都在关注教育系统的产出质量,但单纯关注教育产出的质量,存在着反馈滞后、分析粗糙等缺点,因此.各国纷纷将关注点转为教育质量的过程性监测与保障,开展诊断性的以学科为单元或以认知特性为单元的评价成为各国质量监测的趋势之一,其评价结果既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又可以为学区、学校和学生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7.
公立学校的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历届联邦、州政府以及基础教育界。作为对学校质量最具效率、最直接的学区来讲,如何领导区内学校走出困境、减少科层制的弊端、提高管理效率是摆在学区领导面前的一个难题。这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以及相应的国家级学校质量评价标准的驱动,当然,还需要学区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智慧与勇气。在日益强调学校管理权下移的今天,关注并做好学区层面学校管理的规划和实施将是一个研究亮点或是焦点。而美国得州BISD的成功实践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体系的逐步建立完善和监测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构建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监测指标框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比较分析发现,国际大型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中区域影响因素监测指标框架的研发和构建大都聚焦学生发展结果,具有理论基础坚实、政策取向明确、兼顾稳定性和科学发展性、体现简洁性和可比性等特点。充分考虑我国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基于CIPP评价模型,以学生发展结果为根本旨向,体现重要政策关切,坚持吸收借鉴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注重区域特性并兼顾简洁性、可比性等,尝试构建我国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监测指标框架,以期为今后研发设计和实施开展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监测模式是为了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使其达到一定水准或要求的规范、措施及步骤。上海市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监测模式由工作团队、工作方式和工作职责几个环节组成。该模式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专业人才队伍;创新有关工作机制,促进监测参与主体的协同;建设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库与信息化平台系统。  相似文献   

20.
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下简称为体系)建设,是确保区域落实国家重大职教决策、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突破点.为建设成“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分工合作、既相互印证又相互制约”的体系,满足现代职教体系开放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应以系统科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以下路径建设:外部以落实“管理、指导、监督服务”职责为根本,对体系的“保障主体、保障内容、保障方式与手段”等系统开展项层设计,以促进职业院校落实保障主体地位;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保障主体作用,健全质量保障组织机制、加强标准与制度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落实监控与诊断,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