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引进优秀人才,创建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是当前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典范,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保持其科研能力的世界顶级水平,在人才引进工作中更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如何通过人才引进程序设计体现人才引进的严谨性和灵活性,如何注重人才甄选过程的细节规定体现公正性与客观性,如何在人才服务环境构建中体现人文性与和谐性成为两所大学努力的方向.而人才招募程序的合理性、合法性和高效性,人才甄选中的机会平等,人才服务环境的可持续性成为研究型大学需要探索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2.
高校青年"海归"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提升国际办学水平,增强国际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力军.科学研究是归国教师凸显其自身学术价值的关键,然而在其科研工作中会遇到各类障碍.基于对18位青年"海归"文科教师的深度访谈,归纳并剖析了适应、组织和人际三类对研究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及其衍生模型,对研究发现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和剖析,指出"海归"教师进入高校就业可被视作两种生态系统如何顺利整合的问题,而非通常意义上的个人对于新工作环境的适应问题,并且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到宏系统的全面且复杂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特性及其优化的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型大学的师资队伍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品质特征,其内在特性表现为未知探索性、多元异质性和动态均衡性;其外部特性表现为学术引领性、平等竞争性、评价模糊性和高端人才的会聚效应。研究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应逐步建立起增量提高、存量优化和人才会聚的优化机制,构筑人才高地、释放人才效能、造就学术大师、促生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4.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永恒的命题.文章以培养我国地理学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和出发点,探究以"5G"为核心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了"3+4"多元研究型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基于"专题报告、现实问题、课题项目"的三种教学模式,采用"问题情境、专题报告、实验探究、案例分析"四种教学方法,并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形成了一个适合于地理学学科特点的多元研究型教学体系.该体系强调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以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核心的"教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从构建适应"教学研究型"教学的课程结构、实施"教学研究型"教学方式、推进以"SRP"计划为主要内容的课内外沟通融合的教育和培养方式等方面,介绍了近几年石河子大学教育改革中探索将学习与研究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学模式的初步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研究型大学艺术专业的"从游式"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专业如何在由科研、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构成的多层次教育与研究体系中切实保障和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学术濡染为解决对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探究和创新为基础、"中鱼"为中介的"从游式"教学,即让学生跟从学长、研究生和教师,在优良的学术环境中游学、逐步培育研究兴趣与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合理地利用研究型大学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师生在游学中传递和探究知识,以此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几年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尝试性的 "从游式"教学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体系不够完善、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未构建起来的问题,本文站在"三融合"(产教融合、校院融合、赛教融合)的角度,建立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系统.从教育政策、教育手段、教育载体三个角度构建基于"三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了"三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型,形成基于"三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8.
大学研究型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合理选择,高校各类课程已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研究型教学。本文概述了生物化学课程几种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案例,为教师研究型的"教"和学生研究型的"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于高校"两课"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使得当前高校"两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高校"两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两课"教育理念,改革高校"两课"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经济—环境—社会"耦合模型,并以合肥市为例分析得出结论:(1)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系统在多层次相互作用下的高度、复杂耦合力对生态城市建设产生综合作用;(2)"经济—环境—社会"耦合模型在发展轨迹呈现出低水平耦合型、拮抗型、磨合型、协调型四大模式和"协调—不协调—再协调"的状态过程,且四大模式会交替演变进行,总体趋向协调与合理化;(3)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经济—环境—社会"耦合模型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地方普通高校的教师职业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该文从高等教育大环境、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现代教育观的变化、地方高等院校评价评估、教育、教学对象特点及教师个体心理因素几方面探讨地方高等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开放大学作为我国的新型大学,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神圣历史使命.本文根据科研的特点,从科研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科学思维方法和治学态度的转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进行初步科研的能力以及教师的学术品位、良好形象和在学生中的良好声望等方面作用,探讨了开放大学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西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点,分析了人才强校战略与办学目标定位的关系,指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必须营造人才发展的环境,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使用,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14.
人才引进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调查问卷数据建立Logisitc回归模型,进行工作满意度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宽松、自由的单位工作氛围和科研教学的自由是影响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满意度的两个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思政,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培养模式。内部培养特色模式从外语类复合型人才i+1+课程思政培养模式、培养外语类双师型教师+思政、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来体现龙江四大精神作为理论教学培养,外部辅助培养特色模式从校企等地方机构合作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发展作为实践教学培养。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培养模式,为黑龙江自贸区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描述的是一个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基础结构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将为课题后边工作中进一步细化我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二级和三级指标提供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7.
突出特色教育、创建特色高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增强地方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创建特色高校应围绕特色教育的内在因素采取措施:以创造性校长的塑造为核心和主导;以特色教师的培养为关键和重点;以个性学生的培育为立足点和归宿;以服务地方经济、突显地区特色为依托;以特色校园文化的孕育为基础;以健全的制度为保证。突出特色教育,创办特色高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应采取科研先行、学习借鉴、选择突破、整合强化等有效措施,逐步推进特色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落地与发展,各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纷纷开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在日益完善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和企业岗位需求同时,也更加注重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验室建设。文章以作者单位大数据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个建设过程加以详细说明,并对今后该创新实验室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学生技能竞赛、企业岗位需求和教师科研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其专业培养大数据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对教师的科研活动一般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思想,产生重科研而轻教学的思想。科研活动的精神激励对高校教师具有职业激励意义,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专业研究兴趣,有利于促进教师晋升职称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师积累巨大的精神财富。坚持教师科研活动中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是人类需要层次论的体现,是实现多种激励作用效果的需要,是实现大学三大职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等问题,是每一所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战略问题。钦州学院在升本转型发展过程中,努力打造"海洋性"的办学特色。通过更新观念、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产教融合、建章立制等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涉海学科专业群建设理论,填补了广西海洋学科专业的历史空白,形成了涉海学科专业群构建的保障机制,提高了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科研能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地方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