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侦探小说的翻译是晚清翻译活动中形式最为新颖,影响最为巨大的文学形式。通过呈现历史时代背景,该文探索了影响侦探小说翻译的社会因素,并分析了晚清侦探小说兴起的原因。在文章结尾,作者得出结论,晚清侦探小说的翻译主要受到意识形态,诗学观以及出版赞助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的文学翻译中,尤其以侦探小说翻译数量最为众多,最受大众欢迎,影响最为深远。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晚清的侦探小说翻译热潮,根据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当时侦探小说翻译热潮兴起的缘由。本文旨在指出此次侦探小说翻译热潮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文学传统背景。  相似文献   

3.
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将翻译视为对原作的"改写",探讨了意识形态和诗学(poetics)与翻译的关系,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介绍了勒菲弗尔的理论,并通过晚清福尔摩斯侦探小说①翻译的个案分析,解读晚清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当时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操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译者的翻译动机及审美情趣两方面解读了晚清译者对域外侦探小说的青睐,阐释了译者主体限制因子对其在翻译文本选择上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西方小说大量的译介不仅带来了新的故事情节,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以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叙事模式的不同,探讨晚清时期域外侦探小说的译介及其叙事模式在当时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12∶1,这是晚清翻译日本文学家德富芦花的作品的一个数据,即12篇外交侦探小说①比1篇言情小说。前者先于后者进入中国。然而,德富芦花在中国的大名缘自《不如归》,这是中国向来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言情小说;而他翻译的外交侦探小说至今鲜有问津。"外交"反映了时局,"侦探"则带有"启蒙"与"科学"的色彩,二者的结合在晚清却惨遭冷遇,时至今日也被研究者所漠视。文章通过对《不如归》诞生前后的社会背景及创作背景的发掘,填补当下研究中的一些盲点。同时,结合对外交侦探小说在晚清的译介的整理,探讨同处于近代转型期的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付智茜 《海外英语》2015,(9):162-163
晚清时期,西方小说大量的译介不仅带来了新的故事情节,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以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叙事模式的不同,探讨晚清时期域外侦探小说的译介及其叙事模式在当时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政治因素的操控和影响下,晚清翻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翻译选材变得比以往更广泛且以具有教化意义、启迪民智的译作居多,尤其是政治、科幻及侦探小说的翻译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推崇.翻译策略也不再拘泥于之前的译法,译者们煞费苦心试图译出迎合国人欣赏口味的作品,以实现其救国救民、唤醒民众的政治需求.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学东渐”和晚清翻译史上最为重要的翻译方式之一,口译—笔述式翻译模式,最初主要以外来口译者与本土笔述者之间的双边协作方式展开。这种方式,一方面历史地反映出这一翻译模式在晚清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作形态,另一方面亦反映出此间中西跨语际、跨文化交流的日常展开方式。而这种翻译模式或翻译实践方式中的外来口译者与本土笔述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亦形成了一种“在翻译中翻译”的翻译形式,其中口译者的“意译”或“口译”,都需要笔述者的“意会”与“言传”来得以转换落实。而无论是“意会”还是“言传”,又都关涉着或者受制于笔述者与口译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这种关系的考察,亦就是对晚清翻译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翻译方式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研究者通常认为周桂笙是晚清较早翻译西洋文学,尤其擅长侦探小说译介的一位译者。事实上,周桂笙确可称之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先驱者”,他在翻译观念和文学作品接受方面都具有前瞻性。他在译界管理机制、言文一致的翻译策略以及域外文学接受三个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对西方文学的引入,作用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1.
在切斯特曼规范划分的基础之上,提出一套由期待规范、责任规范和关系规范共同构成,将文化、译者与文本三种视角融于一体的文学翻译规范模式;并以此为方法论,对晚清至五四前后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三个代表性译本进行了描写性研究。从取便发挥的文言版到信雅兼备的文言版,再到忠实流畅的白话版,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译介始终顺应着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或处于上升趋势的期待规范,以充分满足各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为旨归,此为该小说在晚清至五四规范流变中的求生之道。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封建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此时的文人大致有激进的、保守的和折衷的三种文化心态;而这三种文化心态又往往以互相渗透的形式体现在晚清文人的文化心态中,决定了晚清文学的面貌。翻译文学是这个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而其中尤以林译小说最具代表性,林纾的翻译活动同时表现了晚清文人在变革和保守之间游弋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任淑平 《海外英语》2011,(10):212-213
在晚清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翻译小说的主要使命是启蒙民众、救亡图存,而小说的艺术价值退居其次。该文以操控论为基础,从历史文化角度,以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为立足点来研究和分析晚清小说翻译,说明译入语文化对晚清小说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和操控。  相似文献   

14.
苏艳的专著《从文化自恋到文化自省:晚清中国翻译界的心路历程》从文化心态嬗变的视角审视了晚清翻译史,以翻译界文化自恋程度的强弱为基准对其进行了分期描述,考察了洋务派、维新派以及新兴知识分子三个群体从文化自恋到文化自省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晚清翻译界投身于国民性思潮的来龙去脉,分析了近代译者种族自恋和性别自恋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翻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以前的研究大都是在传统翻译研究的框架下进行的。从文学系统外部来审视翻译本身,从赞助人的角度考察翻译,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赞助人理论的阐述,结合晚清翻译中的几种赞助模式,赞助人对翻译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朗。  相似文献   

16.
晚清传教士翻译活动频繁,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译介活动的客体、主体、翻译策略和语言转换形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传教士译介活动的特征,并根据Lefevere的翻译操纵理论,从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观念三个方面对传教士译介活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却出现了小说革命的浪潮,晚清翻译小说是这次小说浪潮中坚力量,翻译小说大量输入,数量巨大,类型全面,影响深远,在整个翻译文学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本文分析晚晴小说翻译出现的特殊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译以致用为大量输入所做的文化准备,并指出晚清小说翻译的功利本质。  相似文献   

18.
复旦大学邹振环教授的著作《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从知识史的角度切入,对晚明来华传教士的西学汉译经典进行了论述.该著每一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详论了晚明西学东渐的十个经典案例.该著的意义不仅在于将传教士西学汉译的影响跟踪到晚清,还将中国社会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追溯到晚明.邹教授的这部专著,既属于知识史,又属于翻译史,对于中国翻译史的书写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清小说杂志《小说林》具有独树一帜的文学主张,有重要研究价值。《小说林》青睐的侦探小说译作以情节取胜,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结合典型案例和文献分析,考辩《小说林》的文学观念与其在侦探小说译作语言、心理、文本模式上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文化研究已经超越了文本语言层面,扩展到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清末侦探小说翻译盛极一时,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多有改写、漏译及增译现象,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表明,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译者翻译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清末侦探小说翻译中的特殊现象是由于当时目的语意识形态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