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身心和谐问题:一是身心和谐问题及社会意义;二是身心和谐路径分析;三是身心和谐外在文化环境。认为,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注重人文关怀,抑制身心分离,实现身心和谐是至关重要的。从身心和谐的路径选择分析,要达到身心和谐境界关键要立“四心”,即立充实之心、立诚实之心、立慈悲之心、立感恩之心。当然人的身心和谐的形成除了主体自身的内在修养外,更须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撑。因此在积极倡导身心和谐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离不开个体的和谐.个体身心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进程中,工作者面对矛盾丛生的社会环境,必须有效地排除工作心理上的种种障碍和问题,始终保持身心的和谐,才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创造身心和谐,首先要坚持自我心理的和谐,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才能保障具有和谐的工作环境;其次是人际交流的和谐,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做到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交流,才能创造一种工作生活的和谐氛围,使"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离不开个体的和谐。个体身心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进程中,工作者面对矛盾丛生的社会环境,必须有效地排除工作心理上的种种障碍和问题,始终保持身心的和谐,才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创造身心和谐,首先要坚持自我心理的和谐,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才能保障具有和谐的工作环境;其次是人际交流的和谐,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做到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交流,才能创造一种工作生活的和谐氛围,使“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4.
试论未来体育及普通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理念,并阐述了和谐社会与心理和谐的关系.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为心理和谐提供重要保障.心理和谐包括人自身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问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社会阶层、社会矛盾和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中利益主体的复杂性引发的矛盾,提出了如何调整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身心达到和谐状态的对策,从而加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鲁非 《考试周刊》2007,(15):71-72
本文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3.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4.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5、体育的形式多样化;6.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赂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德育模式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本位的功利性价值,它忽视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了德育固有的主体性本质及和谐社会对自主性与创造精神的呼唤,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方面日显苍白。现代德育要着力于受教育者身心特点的现状与潜能,着力于受教育者的和谐全面发展,着力于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有机结合的双本位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双本位德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德育模式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本位的功利性价值,它忽视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了德育固有的主体性本质及和谐社会对自主性与创造精神的呼唤,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方面日显苍白。现代德育要着力于受教育者身心特点的现状与潜能,着力于受教育者的和谐全面发展,着力于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有机结合的双本位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黎 《考试周刊》2009,(8):199-200
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需要和谐发展的个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大学应致力于培养身心和谐的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学生的身心和谐指的是学生个人作为自然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处于健康的一种状态。学生的身心和谐是一个超越生理学、心理学界限,具有广泛社会科学内涵和群体特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留给今人太多的思考和学习的机会。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在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主体的人的身心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群体身心和谐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本文以力图说明塑造身心和谐的生存质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之举,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有关道德价值和生存质量观与中医学的养生学的渊源,以及目前生存质量的缺陷与不足,为构建现代身心和谐生存质量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社会形势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现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于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适方法和心理疾病的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肖桂棠 《师道》2006,(2):20-21
现今的中国正在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来自于和谐的学校,造就身心健全和谐的人才。身心健全和谐的人才共同组成和谐的社会,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一、追求和谐,学校的发展之基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中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身心和谐健全的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有和谐的人文环境,有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科学的管理手段。多年来,学校教育大多管得过死,统得过多。学校氛围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校长对…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简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他们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以促使他们形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心育和德育都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具有现代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怎样使学生心悦诚服地理解和接受德育,这首先是一个心理接受、认同和内化的问题,探索和研究基于心育的中小学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自2007年建校以来,以培养创造幸福、传播幸福的幸福孩子为己任,一直致力于办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学生幸福的"中国巴学园".心理辅导室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为出发点,通过向师生提供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3.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4.健心健脑的新型运动项目出现;5.体育的形式多样化;6.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校的主要形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身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本文建议: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2.从整体上加强体育知识学习;3.把身心问题,体育与心脑功能,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方面;4.要求体育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注重指导;5.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人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有一个平衡的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并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心理学视野下,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高度一致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①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②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③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④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⑤体育的形式多样化;⑥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建议:①培养未来社会意识:②从整体上加强体育知识的系统学习,精心一、二项运动;组织学生的体育小团体:③把身心问题、体育与心脑功能、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方面:④强化体育系学生的迫切教育,树立信息意识,注重体育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⑤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人的心理和谐内含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价值追求之中,它既具有工具价值,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和心理基础,更具有目的价值,是社会和谐本身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要义。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路径,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基本利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关注人的发展潜能,提升人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主体素质的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论述了艺术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所起的作用,认为艺术教育对人的身心成长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