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近代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十世纪末的教育界正在经历着一场与二十世纪初十分相似的重大改革,这就是从公费津贴制转向教育收费制,由无偿教育转向有偿教育的变革。两次改革都在世纪之交的社会变革中酝酿产生。前者发生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嬗变中,封建的官僚士绅已不能挽救皇权式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教育的启蒙任务还是教育的救亡任务,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兴学校"以"育人才",但所育之"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则有着不同的理解。救亡范式下的教育变革把人理解为器物之材,仅仅关注人作为手段的工具性价值,把人培育成为民族救亡之"材"料。随着启蒙精神的深化,教育变革开始关注到人本身作为一种自足性的目的而存在。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也逐渐从培养"器物技艺"层面上的救亡"造材"转换到"思想文化"层面上的觉醒"立人"。教育要以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为己任,要"使人成人",而不能"使其成为器"。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混乱与专制统治的影响,近代中国教育的启蒙立人之理想一次又一次停留于观念层面。  相似文献   

3.
对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张桂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这一变革也必然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面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高校德育工作既不能放松,更不能色办,而必须在高等教育目标、社会客观需求和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4.
师德是教师之魂 ,也是教育战线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师德伴随着教师职业的产生而形成 ,并在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地延续、嬗变和革新。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 ,我们应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教师所应具有的心理状态 ,给师德赋予新的内含和较深刻的解释。这无疑对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 ,使之达到理想的境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国所经历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促使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5.
私塾这一最古老的启蒙教育方式,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经历了一样的变革和变迁历程。因外部的西方冲击私塾从最初洋务运动时期的被迫改良,到民国时期建设性、自主性的改革和改造,中国私塾这一教育形式完成其华丽的变身,新式教育成为其社会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年,传统的中国封建教育秩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频频发生“阵痛”,面临新教育的极大挑战。1905年,长期作为中国封建阶级选拔统治人才的手段——“科举”制走到了尽头,新学堂开始在国内广泛建立;此后,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几年间,中国社会进入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想、各种势力的较量异常激烈;特别是1919年前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变革 ,这将使教育从社会本位、知识本位走向以人本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为此 ,我们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时 ,就应该注意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 ,只要是对社会有贡献的都是人才。科学家是人才 ,会种地的农民是人才 ;能升学继续深造是人才 ,升不了学走向社会在其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样是人才。因此 ,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时应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认真落实好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通过新课程的实…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将要来临。在这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怎样培养适应未来世纪激烈竞争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成为面临挑战和变革的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讨论使人们愈益认识到,作为人才培养重要阶段的中学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适应社会变迁的倾向,其中德育工作的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成效。毫无疑问,改革中学德育工作,使之切实承担起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水准的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是中学教育改革中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迅速地成长起来,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促使社会资本投向了教育事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具备资质的大学先后成立了一些二级学院,这些二级学院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长为独立学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从专业型教育向复合型教育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正导引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时代呼唤着高素质人才的出现,而我国人才如何接受国际竞争环境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陈馨  陈斯敏 《天津教育》2005,(12):42-43
当今时代,“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知识经济正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就业,从学前教育到知识结构调整,从环境保护到产业结构调整,从求学就业观念到终身教育等等。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教育,知识经济要求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教育将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因此,知识经济不仅是一场知识的变革,更是一场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初的十年,也正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行将灭亡前的十年。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际,为挽救其统治,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这场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变革,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变革促进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历程的完成,掀起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引进与应用的高潮,使近代学术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场巨大变革,她将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家长都在密切关注着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必须正视这场变革的挑战,客观分析省级实验区初期实验工作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中透视课程改革的问题,为成功的课程改革实施创造条件。这里就从八个方面来谈谈必须抓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二十一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崭新的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级职业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确立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的二十一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世纪逐渐向我们走近,中国的基础教育也正经历着一场跨世纪的变革,未来世纪对教育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心理素质变得更加重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人与社会之间许多新的不协调因素也由此产生,而高...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是伴随着西法东渐和对我国传统政治及文化的反省过程而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前,萌生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还未能突破"交涉公法"的范围.戊戌前后,清代一些官员和知识界人士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念变革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初步有意识的转变.自清末新政起,一个更深刻、更宏阔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才真正勃兴.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从一开始便呈现出复杂性和阶段性,经历了一个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建军  尚致远 《教育研究》2005,26(1):23-29,47
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当代社会人的转型,要求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全球化社会的到来,使人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从单子式主体到类主体,从个人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革,走向类主体教育。这就要求教育目的观从个人主义走向共同体主义:教育实践观从对象化活动走向交往;教育内容观从片面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曲振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科学知识的增长与技术改进、产业结构的变革,不断向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的出现。高等职业教育就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要,在传统意义的职业教...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这次论坛的主要筹划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金土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这个历史阶段,相关的社会体制都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之速度、深度和广度为世所罕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与社会文化变革密切相关,并遵循着一定时期社会的文化路向。考察近现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从清末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到民国时期的"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思想,直至20世纪后期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它们在课程宗旨、课程内容乃至课程实践方面均对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留下了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变革的烙印,鲜明地反映出文化变革在师范教育课程上的价值诉求。同时,不同时期的师范课程改革也顺应了社会文化变革的需要,表现出师范课程改革自觉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0.
历史告诉人们,一个国家能否富强,取决于制度的进步与否。从一定意义上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制度上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变化之一就是社会制度在不同层面的变迁与变革,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制度创新中才得以实现。实践使人们体验到了制度变革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动力作用,又推动着人们去进一步探索制度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