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错出的美丽     
赵龙 《江西教育》2007,(6):45-45
教完《长江之歌》,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默写课文时把“赞美长江”的“赞”字写错了。“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两个“先”.这一眼就能看出来。可学生们错就错在这两个“先”字上.因为第一个“先”字悄悄地在笔画上作了变形,最后一笔换成了竖提。这一小小的不同稍不留心就会被忽视.我们班的那些个马大哈即是如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错出的美丽     
教完《长江之歌》,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默写课文时把"赞美长江"的"赞"字写错了。"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两个"先",这一眼就能看出来。可学生们错就错在这两个"先"字上,因为第一个"先"字悄悄地在笔画上作了变形,最后一笔换成了竖提。这一小小的不同稍不留心就会被忽视,我们班的那些个马大哈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错出的美丽     
教完《长江之歌》,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默写课文时把"赞美长江"的"赞"字写错了."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两个"先",这一眼就能看出来.可学生们错就错在这两个"先"字上,因为第一个"先"字悄悄地在笔画上作了变形,最后一笔换成了竖提.  相似文献   

4.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这就是错误乃是一种教训,能从反面给人以启发,每经历一次错误,也就聪明了一点,这便是“错”字带“金”的道理。我们所说的“失败乃成之母”和“吃一堑长一智”,是说“错误”有用,它能使人猛醒。从这一点上,也的确其价如金。让我们再看读书的“读”字。“读”这个字左侧为“言”,这好懂———书中的确有“言”。人们读书时,的确能读到不少“至理名言”。那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曹阳 《中国考试》2001,(1):35-36
高考试卷第五大题的考查重点是“扩、压、选、仿、换”,其中“扩句”或“仿句”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这两类题的答题思路虽有不同,但答题的主要思路有共同之处:二者都要求先弄清语言逻辑,也就是先弄清“根据什么”,再弄清“应该说什么”,然后才能弄清“应该怎么说”。只有先弄清扩写部分内容的特点,才能弄清其形式特点,如果把这个总思路弄颠倒了,就容易答错。语用题在设题上必有提示因素和限制因素,对这两个因素都要高度重视,如果不重视提示因素,就找不到解题思路,这是错答的主要原因;而忽视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上完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推理后,为了巩固计算法则,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道练习题:用竖式计算1.44÷1.2。因为这是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第一节课,在移动小数点时学生最容易出错,学生往往把除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划去就除。这时,我指名一位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上来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上练习。这了一会儿,我巡视了其他学生,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按计算法则正确地演算完毕,而台上这位学生在黑板前正在慢慢思考。突然,他先把被除数1.44的小数点划去,我刚想说:“下去,下去。”这时下面的同学起哄:“错了,错了。…  相似文献   

7.
情景 1:我低着头,背着手,老老实实地站在班主任面前。我原以为老师见了我这副虔诚劲,一定会心慈手软,没想到……   “怎么和同桌吵架了 ?”   “这不关我的事,是她先惹的我,我……”   “什么 ?她这么老实的人会先和你吵架 ?不会吧 ?你还把人家气哭了,这实在太不像话了!”   “我就知道你不会相信我的,她别看表面老实,实际上……反正是她先惹的我……”   “你啊你!别给自己找理由了,快看看你自己吧!再说了,同学之间还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吗 ?你这样也影响学习嘛……”   “别说了,我的错!我的错!都是我的错还不行吗 …  相似文献   

8.
张伟兴同学问:《错字小议》一文里在谈到“正和误和平共处”的错字时,举了“一个不大容易遇到”的例子,即1981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第八版上的一篇小文章《“启示”的变化》。作者认为这篇小文章“连标题带正文,两个‘启示’,四个‘启事’,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表示作者(编者?校者?)还拿不定主意呢?”但就是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错”在哪里。究竟“错”在哪里呢? 《“启示”的变化》中两个“启示”和四个“启事”是“正和误和平共处”了。将两个“启示”都改为“启事”可不可以?可以,但完全没有必要改,改了反而会削减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我认为文中两个“启示”是作者有意写的两处错,并不是“拿不定主意”而出现的错字。其一,正文中“过去学生宿舍楼门口屡屡露脸的‘遗失启示’被‘招领启事’代替了”这句话里的“启示”,是“过去学生宿舍楼门口屡屡露脸的”,是作者有意展示的贴“启  相似文献   

9.
白瑜 《神州学人》2002,(9):20-20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有别于其他的人才计划,是集选才、引才、奖励及支持四个层次为一体的人才引进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有力带动了高校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目前已成为高校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的主渠道。同时,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打破了高校以往“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为高校人事及分配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制,为普遍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带了个好头。可以说,没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0万元津贴的大胆创新,就没有现今全国高校普遍实行的岗位津贴制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学科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在传统学科的…  相似文献   

10.
批改学生作文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因为其中表现出来的常常是思想的极度贫乏。不过当学生偶尔在他们的文章中表现出某种“思想”时.有时候却比“枯燥”还要糟糕。比如: 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____赞》。学生们交上来的文章大致是这样的:绿叶赞、泥土赞、树根赞、小草赞。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这样一个主题:赞美默默奉献.不问回报、不求闻达.甘为人梯的牺牲精神。这似乎没有错,但问  相似文献   

11.
丁佳 《中文自修》2001,(4):26-26
有人认为:语文,语文,会说话不就得了吗?其实这么认为就次错特错了。语文,不光有个“语”字儿,还有一个“文”。“文”包括着两层含义——文字和文学。一年级起,我们就和文字打起了交道。现在,在字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宽容     
赞可夫说:“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儿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殊不知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非常难。哪怕只需忍耐几秒钟.一次两次还行,每次都做到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老师时时刻刻都有被学生推到愤怒边缘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一位学生在一次化学考试中得了“100”分。他在作文中写道:“1”字后面的“00”“直向我微笑……”这句话根据“移情”原理运用拟人手法抒写愉悦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是不可多得的评讲素材。评讲课上,我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上“00”然后问道:“这两个圈圈像什么?”回答五花八门,但有不少人说像“眼睛”。我就问:“是怎样的一双眼睛?”有答翻着的白眼,有答发怒的双眼,有答害怕的双眼,而惟独没有说“微笑”着的。于是我在“00”前面加了个“1”,构成“100”,并指着问道:“假如这‘100’是你自己试卷上…  相似文献   

14.
在今天,我们常用的一些词语中,有的词语,它的意义和用法跟古代截然相反,例如“卑鄙”两字,现在连小学生都不会理解错,但在古文里,却又是另一个意思,就以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这句话来说吧,前些日子有位夜大学生把它译成“先皇帝却不因为我是个品质恶劣的人而介意”,这就错了。文中的“卑鄙”其实是包含着“卑贱”和“浅陋”这两个意思的。“卑”指出身低贱,“鄙”指最边远的地方,古时候以城为大,其次是郊,再次是野,最边远的就称之为“鄙”了,而居住在鄙地的人,因地处偏僻,孤陋寡闻,自然见识就少。这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出身低贱,学识浅陋。这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而不能以现代汉语的用法去硬套。又比如“游行”一词,在今天来说再普遍不过了,但在秦汉时却是周旅、游击的意思。如《史记·高祖本纪》:“豨将侯敞将万余人游行。”意思是:陈豨的将领侯敞率领一万多人去打游击。绝不能理解为带着一万多人在街上结队而行。“爪牙”一词也挺有意思,原来在先秦时是以“爪牙”来比喻勇敢的将士的。其意是,统治者有武士,就象鸟有爪、兽有牙一样,可以用于攻击和  相似文献   

15.
高考语文文言选择第三题的错点在“错位”两个字上。错位基本集中在七个字上:人、时、事、地、官、无、词。把握了这七个字就可以解决这道题。  相似文献   

16.
亲爱的爸爸妈妈: 这是我第一次写信,所以还不太清楚写信有什么特别的规矩,好像是要先来几句“您好”“见字如 面”之类客套话,不过你们是两个人,课文里又说,“您们”的说法是错的;而且我们天天都见面,就不用 客套了。言归正传,这次写信,就是想代表我自己发表一下对近期咱们家一些事情的看法。上个月,你们 买回来一架大钢琴,还说是给我买的。我觉得这是在浪费钱!你们不是常跟我说,“浪费极大的犯罪”吗? 我又不会弹,而且据我掌握的情况,你们好像也不太懂音乐吧。没想到,我的噩梦才刚刚开始,你们竟然  相似文献   

17.
“咱们”和“我们”都是第一人称代词,同学们往往会用错。其实,这两个代词在指代的范围上是有区别的。简言之,“咱们”是包括听话人在内的;“我们”是排除听话人的。这种用法,在清朝就形成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有一天,明珠和另一个叫高士奇的官员陪着康熙皇帝站在偏殿的廊檐下看风景。他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就像庙里的三具泥胎。康熙问他们:“你俩说说,咱们像什么?”明珠是深受皇帝信任的大学士,他听康熙一问,便脱口而出:“咱们像三尊神像。”高士奇虽然官位比明珠低,但他善于体察皇帝的喜好,伶牙俐齿,颇得…  相似文献   

18.
两颗石头     
在长江边上,有两颗石头。一颗晶莹剔透,色泽金黄,我们就叫它“小黄石”吧;另一颗普普通通,颜色黝黑,我们就叫它“小黑石”吧。这两颗石头是一对很好的朋友,经常在水中一起跳舞,一起唱歌。  相似文献   

19.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李伟急匆匆地闯进办公室,大声嚷嚷着:“范老师,错了,错了!”我愕然地望着他说:“什么错了?讲清楚些。”“渔网的‘渔’应该是没有三点水的!”我的脸顿时晴转多云起来,为了这个词,我在课堂上已讲过两遍,难道这家伙一遍都没听见!望着我悻悻的神色,李伟迅速从背后掏出本书,肯定地说:“老师,字典上的‘鱼网’没有三点水!”我接过《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20.
“貂婵”。 当我颇为自信地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惊讶地听到下面有个细小但却执拗的声音:“错了,错了。”一时间,所有的眼睛都随着我的目光投向了说这话的女生。 “哪儿错了?”有同学不平地问她。“是……那个‘婵’字错了。”女生的声音依然那么细小。“应该是虫字边的‘蝉’。” 同学们闻声“嗤”地笑了起来,揶揄她说:“你才是那个虫字边的‘蝉’哩。”我也忍不住笑起来。因为太巧了,这女生名叫“玉婵”。突然,我心里咯噔一下:正因为她的名字里有一个“婵”字,她才会特别留神这个chan字呀!或许……想到此,我真诚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