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代宦官专权始于玄宗时期。此后,髓着宦官专权,宦官内争也相应激化,愈演愈烈,形成中晚唐中枢政治之一大特色。究其原因,除一些个人因素而外,与宦官官制有很大关系。宦官官制如何激化宦官内争,迄今尚无专文探讨,本文对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
明朝的宦官     
宦官,亦称太监、阉官等,是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阶层。宦官朝夕侍人君之侧,影响皇帝视听、左右国家政治。秦汉以降,历朝都有宦官干政,然“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廿二史札记·东汉宦官》)。明代宦官干政,是中国宦官发展史上的最高峰。若从历史的高度,俯瞰明代社会,可见一队队骑高头大马,着华衣丽服的宦官,活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本文拟对明朝宦官干政的历史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漫话宦官     
中学课文中,有多篇内容涉及到古代的宦官。宦官到底是一种什么官,这里作些简要介绍。宦官之设,最早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就有几个著名的宦官,如勃貂(楚)、管苏(晋)、景监(秦)、缪贤(赵)、竖刁(齐)等。宦官又称“侍人”“内侍”“内臣”“内官”“内监”“太监”等。因隋唐时设有管理宫庭内部事务的机构叫内侍省,其主持官称为内侍监或内侍少监,通例由宦官充任其职,故宦官称为内侍或内监,其中  相似文献   

4.
宦官略论     
宦官,随着帝王制的产生而产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天下分合不定,皇权时张时驰,宦官亦随之升沉浮降,或专权弄柄,威福海内,或钳制于人,卑躬曲膝。历史告诉我们:宦官一旦大权在握,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往往飞扬跋扈,凌尊欺卑,表现出剥削阶级阴险残忍的本性。他们的活动,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盛衰兴亡,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本文拟就宦官制度的演变,宦官专权的原因及其作用等几个问题,谈些个人浅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宦官制度源远流长,明代宦官人数之众多、机构之庞大、职能之全面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绝.明代宦官专擅朝政局面的出现,严重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宦官如何能够得到如此特殊的地位,值得研究.本文试图从宦官的职守来看宦官在明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宦官是指古代宫廷中侍奉君主及其家族的成员,由被阉割的男子充任。中国的宦官制度产生至灭亡,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宦官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中扮演了一种重要角色,他们既是君主的家奴,同时也是朝廷的官员。正是这由于他们身份的双重性,宦官曾一度权倾朝野,为所欲为,为此历代皇帝都煞费苦心去限制宦官势力,可大多最终收效甚微。在历史上(东汉、晚唐和明朝)曾出现三次宦官乱政的高潮,给社会政治、国家经济造成严重危害。但是在清朝统治的276年间,宦官干政的现象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不得不引起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7.
元代的宦官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中原王朝,由于保留了大量本民族的传统,致使宦官制度在有元一代对其政治生活的影响较之前代有所减轻。但随着元朝的不断汉化,宦官制度也得以发展,并且在元朝中后期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试图从元朝宦官的来源和作用来审视元代的宦官。  相似文献   

8.
宦官是刑余之人 ,不能娶妻生子。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 ,各个朝代都有宦官养子现象 ,但这种收养之风以唐代最为突出。唐代前期 ,朝廷规定宦官不能养子。但此项规定未能严格执行。到德宗之前 ,上层宦官几乎人人都有养子。鉴于这种情况 ,德宗于贞元七年 ( 791 )下了一道诏敕 ,规定宦官“内侍五品以上 ,许养一子 ,仍以同姓者 ,初养日不得过十岁”(《通志·职官略》)。这道诏书虽然对宦官养子作了种种限制 ,如收养者的资格、养子数量、收养范围、收养标准等 ,实际上等于肯定了宦官养子的合法性。故宦官养子之风更盛 ,数目上也大大超过“许养一子”…  相似文献   

9.
宦官与太监有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官与太监有别宏申在人们的印象里,宦官与太监是一码事,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据史学考证得知:其一,最早的宦官并非都是阉人;其二,宦官与太监在封建社会的概念是有别的。古代宦官是对在皇宫里为皇帝及其至亲服务的官员的总称。东汉以前,充当宦官的并不都是阉割之人...  相似文献   

10.
宦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某些朝代,曾发生宦官专权的现象。宦官政治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它产生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相始终,最后随同君主专制制度一道灭亡。了解宦官的历史,是学习中国历史所必需,本文则试图对我国古代宦官的历史勾勒一个轮廓,以方便学者。  相似文献   

11.
王守栋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3):62-63,67
唐代宦官的权势经安史之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权力从内廷向外朝逐步延伸,从间接向皇帝进言干预朝政到直接把持军政要职,最终形成了专权格局。本文以高力士与李辅国两大权阉为个案,透析安史之乱前后宦官权势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满清入关前未设立太监制度,入关后顺治朝始设,康、雍、乾、嘉、道五朝不断完善之。他们不断地提高对太监的认识,加强对太监的管理,对犯法违规太监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惩罚制度及则例,其中某些惩罚措施在今天看来有其落后性和残酷性,不过总体上这些惩罚制度及则例连同其他的管理制度,起到了防范宦官乱政的预期效果,从而使封建专制主义皇权得以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13.
明代部分宦官或出身于内书堂,或出于附庸风雅与外廷文人士大夫诗酒交游,或充当帝王伴读,乃至更有文士"自宫"或"被宫"入内,诸多途径下形成一个奴婢型知识阶层。这些知识型宦官时有进行文学创作,而尤以诗歌创作居多。就其遗存诗作而言,独具"悲情孤寂"、"潜心佛道"、"交游风雅"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朱瞻基是明代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期间,实行德政治国,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仁宣之治"。但是,朱瞻基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宣德朝也存在一些弊政,尤其在处理宦官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他提高宦官地位,赋予宦官批红权,设置镇守中官等,致使宦官势力空前猖獗,无意中为宦官干政提供了保障。他对造成明代的"宦祸"负有很大责任。  相似文献   

15.
乾嘉时期,段玉裁和顾广圻在文献校勘问题上产生了一场影响很大的争论,顾广圻主张“不校校之”,段玉裁主张“定底本之是非与定立说之是非”。关于这场争论,后世或是段而非顾,或是顾而非段;或认为是吴、皖两派校勘家的门户之争,或认为是对校、理校的校勘方法之争。实际上,段、顾之争只是方法论上的不同,并没有对立性的分歧,不能断然当成是吴、皖两派校勘家之间的对立。段玉裁“定底本之是非”的原则顾广圻也在用,顾广圻“不校校之”的理论段玉裁也是认同的。段、顾之争直接推动了清代校勘学理论的发展,卢文招的“两通者但注其下”的原则,王引之的“三改三不改”论,都是这场争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唐玄宗整改教坊机构,将太常寺掌管教坊的权力改属宫廷宦官系统,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把太常雅乐、燕乐与教坊俗乐区分开来,以正视听。但细加探究,还有几点隐性原因:一是为了暂时“羁縻”追随他参与宫廷政变的有功乐伎;二是在政治上“防微杜渐”,控制民间“散东巡村”,消除潜在的异己力量;三是为了满足自己通晓音律的天赋和酷爱伎乐的嗜欲。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文艺创作上追求达心、适意,主张文章自一家,然而晚年却对和陶这一违反作家创作个性的作诗方法情有独钟。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苏辙对苏轼和陶诗的评价中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文章围绕《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和子瞻归去来词并引》《栾城遗言》等文章,将苏辙之评价与苏轼之创作相互观照,相互印证,表明苏轼和陶之作其实暗合其创作个性与艺术主张,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是一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创作行为。  相似文献   

18.
浅析唐代宦官专权的演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由于宦官势力的极大发展,导致专权局面的形成。唐代宦官专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演变的轨迹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衰亡期四个发展阶段。其实现的途径往往通过对相权与皇权等中枢权力的渗透与掌控上。它是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臣下、统治集团的分裂与矛盾加剧,更为重要的是宦官控制了中央赖以存续的武力基础——神策军等因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天启皇帝即位后受到一定的教育,并不是历来所称的"一字不识"。天启皇帝杀太监王安,缘于王安自身的劣迹以及由此引起的天启皇帝对他的不满。天启皇帝极为宠信客氏和魏忠贤,这与他们之间存在的一层温情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20.
段力佩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在其从教的数十年生涯中,锐意革新,不断进行教改。从其上世纪60年代总结创造的“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暨教改经验,到80年代总结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教学形式,以及90年代初又提出“自学自创、自治自理、自觉体锻”的培养目标,引领了上海育才中学实现了教育改革的一次又一次飞跃。这些教育思想和教改经验构成了独特的育才之道,对上海乃至全国教育界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