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教研活动,我上了一节研究课,教学内容是新思维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第一次教学时出现了学生总习惯于把“平均分”说成“对折”,从而引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通过与教研组教师的交流和自我反思,在第二次教学时做了以下调整:1.在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减少“对折”因素。2.在提问设计上,尽量结合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2.
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他暗暗压下心中的怒气,继续讲课。谁知他的忍耐并没有阻止这个学生的恶作剧,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他偷偷在心里对自己说:“第三次,如果有第三次……”可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  相似文献   

3.
一次,听一节观摩课《第一次抱母亲》,我们都能感觉到授课老师有着较高的教学艺术,亲和力极强,课上得行云流水一般自如,又有着一唱三叹的回环之美。快下课时,老师问学生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有的回答自己学习课文的收获,有的回答自己情感上的升华。不料,一位学生突然答道“:今天我有点感觉了。”那一刻,老师愣住了,我们也愣住了,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公开课上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我们已经习惯了他们对老师的溢美之辞,习惯了他们用一些充满激情的演说般的语句来为一节课续上一个美丽的“豹尾”,习惯了他们的“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4.
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那枝菊花又挑衅般地出现了,王老师生放下手中的课本,“严肃”地走到那个学生跟前,那个学生惊恐不安,紧紧攥着那枝菊花,脸上写满了讨饶和委屈。  相似文献   

5.
一、变台下的“长时间演练”为“精心设计”。“长时间演练”既浪费了时间,消耗了教师的精力和体力,又耽误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学生不但学不到新知识,还很乏味地碍于校长、教师的情面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集中精力配合教师,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摧残”,试问哪个学生愿意这样做?如果指导者与教师一起,根据展示的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理解的困难之处巧妙设计“铺垫”,充分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作好多方面的应变准备。这样可以把教师和学生从“演练”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6.
李明亚 《四川教育》2005,(10):31-31
在今年“五一”前夕的一次公开课上,我执教了老舍先生的《猫》(“人教版”第八册第十课)这篇课.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即将结束时,学生和我的情绪已经与老舍先生一样,深深地喜爱上了那只古灵精怪的淘气猫了.在赞扬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我为学生送上了一份“小礼物”.  相似文献   

7.
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他暗暗压下心中的怒气,继续讲课。谁知他的忍耐并没有阻止这个学生的恶作剧,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他偷偷在心里对自己说:“第三次,如果有第三次……”可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那枝菊花又挑衅般地出现了,他的气愤无以复加,走到那个学生跟前,  相似文献   

8.
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他暗暗压下心中的怒气,继续讲课。谁知他的忍耐并没有阻止这个学生的恶作剧,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他偷偷在心里对自己说:“第三次,如果有第三次……”可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那枝菊花又挑衅般地出现了,他的气愤无以复加,走到那个学生跟前,  相似文献   

9.
每位一线教师都会遇到“问题生”,在对待“问题生”时,有些教师常会出现以下“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但不利于“问题生”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加重教师的“病情”。用“屡教不改”评判学生教师给学生贴上“屡教不改”的标签。不知这些教师是否想过,假如自己“屡教”了,可学生依然“不改”,那自己对待学生的观念对了吗?自己“教”的方式正确了吗?有些教师可谓天天在“教育”学生,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弄得身心疲惫,但细细分析,每一次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老调子。这样的老调子,三次四次和一百次有何差别呢,无非是让学生越来越嫌你的啰嗦,教…  相似文献   

10.
十全十美的东西,世上是没有的。“缺憾”就是生活,具有永远的魅力;“缺憾”也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资源,教育因“缺憾”而变得生动、精彩、丰富。遭遇几次不同的“难堪”,也可以说是“缺憾”,这些“缺憾”给我的教育教学生涯带来精彩的感悟。一、回答不了学生的提问在一次生物课上,我让学生即兴发言来提问老师。因为学生的提问超过了书本、超过了我所了解的范围,结果有几个学生的问题,我自己也不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当时,心中第一感觉就是在学生面前“丢了脸”,没了自己的“师道尊严”。但是,我转念一想:“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契机吗?”于…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同事聚会上,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亲历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一次单元检测中,有一个根据注音写词语的题中考查了“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在批阅过程中,他发现一位同学在该成语的注音下面写出了两个词语——“爱屋及乌”及“爱吾及污”。“爱吾及污”?我在为学生的创意思维叹服、叫好的同时,不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爱‘吾’及‘污’”映射了学生的心声与渴求。赢取师者的赏识是源自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的企盼。让每一个学生都信心十足地获得充分发展是现代教育对为师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学生作为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日常生活、学…  相似文献   

12.
自以为对《祝福》一课早已烂熟于胸的我,在一次校公开课上,却料想不到地被学生“将”了一“军”。经过如下:那天上课后,面对着七八个听课“高手”,我先按惯例在黑板上写了“祝福”两个大字,接着又介绍了作者、谈了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接下来就十分自信地让学生提“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却把我“难住”了。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是:“老师,小说中说鲁四老爷书房的墙上有一副对联,半副写的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另外半副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但是却没有说写的是啥。您知道那脱落的半副对联上写的是啥吗?”说实在的,讲…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会解题 ,但说不清解题思路是常有的事。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说”的认识。“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可以促进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与创造性。并且在学生说的过程中 ,师生间、生生间有了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 ,有利于创造一种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二、培养学生“说”的意识。1 .我是来“求发展”的 ,我要提高自身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上 ,我少说一回就意味着我少了一次锻炼的机会。2 .我不是“观众” ,我应该是“主角” ,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14.
一次翻阅杂志,被一些奇闻轶事所吸引,其中关于许多名家在大学讲台上的“风采”的描述,令我忍俊不禁,但仔细思考却颇耐人寻味。沈从文26岁那年第一次登上讲坛时,竟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呆了10分钟,才自念起讲稿来。仅10分钟便讲完了原先预备讲1个多小时的内容,然后望着大家,再也无话可说。最后只好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第一次登台,人很多,我害怕了。”学生大笑不止。俞平伯当年给学生讲授诗词,每每自己先唱读,每唱完一首自己先赞道“好”,之后沉吟半晌无语。学生提问欲知其之所以好时,他又继续唱读,唱毕又叹道:“好,真好!”学生欲知如何好法,终…  相似文献   

15.
一次,随学生见习到小学听一位老师的自然课,当老师介绍上海地铁发展时,一位学生发问:“为什么不造‘天铁’,这样不是更方便吗?”引起哄堂大笑。谁知老师转身阴下脸,没好气地对学生说:“就你会奇想。”笑意很快从这位正得意的学生脸上消失,课堂一下变得鸦雀无声,很快所有学生又被老师领到了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上。看到此景,在佩服老师严谨的组织教学同时,却不能不为老师教学的这一“败笔”感到痛心。由此事联想到一则“新闻”:在日本的一堂小学美术课上,老师教  相似文献   

16.
一次听课,一位教师让学生做了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友谊商店第一天卖出桔子80千克,第二天卖出75千克,两天一共卖出多少千克桔子?”一学生在黑板上列式为:80 75=155千克。教师在讲评时指出该学生计算是正确的,但应注意写出的名数“千克”外面要用上括号。“千克”是名数吗?这位教师把“单位名称”千克说成了“名数”,概念混淆了。怎样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呢?例如:5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自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声音的传播。在这节课中,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迎难而上,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  相似文献   

18.
45分钟的课堂上总会有善变多动、性情率真的学生与老师“过招”,常令正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老师们措手不及,仓促间不能从容应对,很多时候因一时冲动而激化了矛盾,影响到和谐的师生间关系。其实在课堂上与学生“短兵相接”时,是要讲究战略战术的。速战速决,不拖泥带水课堂上批评学生不能“算总账”,对学生的失常行为应及时提醒,点到为止,没有必要揪住不放,由此及彼,拖泥带水,喋喋不休地批评,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有一次上课铃响了以后,两个一向表现较差的学生仍旁若无人,争执不休。我示意他们停下来,其中一个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别人欺负了他,看上…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与“错误”和“困惑”周旋的过程,而学习的乐趣也往往体现在这一次次“犯错”和“改错”的过程之中。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错”就“错”,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探疑,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从而探究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一次教研课,我上的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前我查阅了厚厚的资料,摘录了大量的笔记。上课时,我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学生也听得入了迷。课后。我等来的“赞美”却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我的听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而我上的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他们能听得懂吗?他们能理解多少?他们是被我教“明白”了还是被我教“糊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