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对行政裁决不服应当提起何种诉讼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学术界对此意见不一。目前主要有三种司法救济途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三种救济途径各有利弊。本文在对三种救济途径的利弊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事人对行政裁决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是最佳选择。但行政诉讼本身也有缺陷,为弥补提起行政诉讼的缺陷,及时解决纠纷,应当赋予法院对行政裁决的司法变更权。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裁决行为是否可以提起诉讼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从性质上而言,其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理应允许对其提起诉讼;从对其进行司法审查的两种方式的效果上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更具有形式和实质的合理性。所以对行政裁决行为,应当改变立法上的模糊规定,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提起对其的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3.
法院撤销仲裁裁决程序、法院所享有的仲裁裁决撤销权、当事人撤销仲裁裁决申请权三者在基本属性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和一致性,对其探讨可以加强对法院撤销仲裁裁决程序具体细节性规定的理论指导。文章分别以法院的撤销行为和当事人的申请撤销行为为视角,旨在对撤销国内仲裁裁决活动进行属性定位和价值分析。  相似文献   

4.
关于《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中,对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规定及其没有做出明确安排的重要制度进行讨论与设计,试从司法实践出发,对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诉前程序、诉前程序与提起诉讼衔接机制以及案件范围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通过对上述法律程序的详细探讨与设计,建立起基本完善的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与规则。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我国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出启发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箱     
与单位发生劳动纠纷,直接去法院起诉行吗 有不少读者向我们询问,自己与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争议。现回答如下: 依据我国现行劳动法及相关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之规定,双方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协商、调解、仲裁、提起诉讼。其中,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目前,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实行“一裁两审制”。“一裁”,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与本单位协商或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只有对仲裁裁决不服,才能去人民…  相似文献   

6.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的8项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不作为是否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呢?行政机关不作为侵权应如何提起诉讼呢?本文以具体案件为例,对此类案件进行法律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公安交通警察机关对交通事故作出的责任认定的性质,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行政机关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鉴定。当事人对之不服的话,应当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8.
虚假诉讼是指行为人以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虚构法律关系等方式,向法院提起诉讼,促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或裁定,从而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虚假诉讼系当事人滥用诉权的表现,其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破坏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无论使用"诉讼诈骗""诉讼欺诈"还是"恶意诉讼"来表述虚假诉讼行为,都是不恰当的。从应然的角度看,虚假诉讼罪存在的范围不应当仅限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还应当包括仲裁程序。虚假诉讼的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从这个意义上讲,虚假诉讼罪属于结果犯。《刑法修正案(九)》针对侵财类虚假诉讼罪想象竞合犯的定罪问题以及司法工作人员构成共犯等问题进行了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9.
随着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侵害增多 ,公安侦查行为行政可诉性的不完善性越来越明显。解决这一问题办法即通过形式审查当事人的起诉后 ,由人民法院行政庭全部受理当事人对公安侦查行为的诉讼 ,再由法院对案件进行实体审查 ,审查案件的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并确定其侦查行为的性质 ,进而确定其是否具有可诉性 ,是否应该支持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10.
抽象行政行为是各国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是必要的,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以将规章及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纳入审查范围为宜,应当允许相对人直接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不宜授予法院司法变更权,并且,应与行政公益诉讼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在业已启动的诉讼程序中依法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为诉讼第三人,确认诉讼第三人必然会受到本诉的制约,而立法对行政诉讼第三人如何确认只有粗略规定,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这与行政审判客观上要求对相关各方利益做出公正裁断的矛盾十分突出。对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认,应结合行政实体法运作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的外延和司法审查的有限性及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变化的可能性,综合判断,区分类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立行政和解制度已具有了现实和理论的基础,但行政诉讼中的和解不可能是毫无限制的,不能实行民事诉讼中那种完全调解制度,也不能像民事诉讼一样把调解制度作为基本原则来认识,行政诉讼中的和解只应适用几类特殊行政诉讼案件。  相似文献   

13.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危险时,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护公益,而向特定机关提出起诉请求,并由特定机关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特定机关也可以不经申请而依职权主动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特定机关包括检察院和公益性社会团体及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14.
行政程序中广泛、深入、多样、富有成效的公众参与,是行政行为合法正当与可接受性的必要条件,是当代行政法治的基本特征。完善我国行政程序中公众参与机制,应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与技巧、增强听证程序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协商制度、推动有组织参与、扩大政务信息公开和强化参与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5.
国家公权不得处分,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地位不平等,这两点作为我国行政诉讼法不确立调解程序的理由并不充分。域外行政纠纷诉讼和解和诉讼外调解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程序的确立提供了样本。原告被告的利益契合,单一司法判决程序的局限,避免因非正常撤诉而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表明行政诉讼调解具有正当性基础,我国应建立行政诉讼调解程序。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对遭受行政行为侵害的公共利益尚无有效的制度保障,西方法治国家为保护公益而设置的救济方式已发展得相当成熟.走出行政行为不会侵害公益的误区,赋予我国公民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权利是保护公益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其宪法依据,不会导致滥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限制行政机关随意处分行政职权。实际上,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实现调解只是对诉权的处分,而不是对行政职权的处分,又基于有效解决纠纷的现实考量,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是必要的;同时,行政诉讼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调解必须在程序和实体上受到严格的规制。  相似文献   

18.
土地征收程序是规制土地征收权的一个途径。日本土地征收法详尽规定了土地征收程序,其主要程序是事业认定、征收委员会裁决以及不服申诉和诉讼程序,这可为完善我国土地征收程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避免我国社会公共利益受行政权侵害,监督行政权行使,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刻不容缓。从行政公益诉讼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我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原因,如公共利益遭受严重损害;行政公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进而思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受案范围、举证责任等问题,希冀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创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行业组织内部行为可划为履行其服务职能所实施的服务性质的行为和为履行其管理职能所实施的管理性质的行为。对服务性质的行为,当行业组织没有为其成员提供约定的服务时,成员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获得救济。对于行业组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和依据行政机关的委托而实施的管理行为,成员可通过行政诉讼维护其合法权益。对于行业组织依自治权实施的非强制性管理行为,应属私法领域管辖;而对于行业组织依自治权实施的强制性的管理行为,则应纳入行政诉讼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