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孔子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后人恰恰多就这两个问题各持己见,争论不已。关于孔子的"道",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仁"、"礼"、"仁与礼";关于"一以贯之"的"一",有的认为是"忠恕"(这种说法较为普遍),有的认为是"中庸",也有的认为是"仁",还有的认为是"礼"。不管哪种说法,要搞清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如果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孔子的人生实践来分析其思想观念,就会明白,"中庸"应该是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道"历来在中国哲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但人们却很少讨论孔子之"道"及《论语》中的"道",甚至常常将孔子常言之"道"粗浅地理解为某一具体的技艺之道。主要阐述"道"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并分析"道"如何上下贯通孔子学说之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3.
“性与天道”是孔子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了解孔子“性与天道”思想,有助于对其形而上学意义的认识。在孔子那里,如果说“天”主要是在客观意义上使用的,那么,“道”则不乏含有主体性的意义。对于“天道”而言,应该含有“天”和“道”两方面的内容。“性与天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性”是反映“天道”的,“天道”通过“性”表现出来。这一思想应该说体现的是境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孔子之“中庸“被有些人曲解为不讲原则是非的折衷主义,这对把握孔子学说极为有害.本文认为,“中庸“是孔子学说中“一以贯之“的“道“,孔子之“中庸“是强调一种恰到好处的“度“、通权达变的灵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而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孙铁骑 《华章》2007,(7):21-22
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道是万物之本,仁是属人之道;仁是道对人的要求,也是人对道的体认.人无法把握道,却可把握仁,求仁也就是求道.儒家与道家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体道、达道之路:老子以在精神世界里退回到人与自然一体的本然状态来实现对道的体认,孔子则以向外求仁的方式达到对道的体认.  相似文献   

6.
儒家“恕”道思想自孔子到二程,内涵不断拓展。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恕,先秦儒家的“恕”思想大体继承孔子,汉唐基于“如心为恕”的角度,强调以心度心,二程把“恕”置于天道的高度,核心论述“推己及物,养人之道”。二程“恕”道思想从成己开始,以成就他人为目标,以兼济天下为理想,以“公理施之于人”为方法,避免“恕”道的庸俗化理解,强调了“恕”不会造成对他者的强迫,形成了完整的恕道体系。  相似文献   

7.
孔子《论语》中“学”、“思”、“知”有其各自不同含义,孔子私学中注重好学多思的修身之道,孔子私学教诲之道较之苏格拉底“产婆术”更近于“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8.
向来被认为积极入仕的孔子确亦有"隐"的思想。细审孔子之"隐",其思想与庄子等避世的"躲藏"之"隐"是有区别的,孔子之"隐"为"储藏"之"隐"。孔子不仕而隐在于孔子志于己道,孔子的人生追求便是贯彻自己修己安人的仁礼之道。  相似文献   

9.
老子同孔子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明星。老子学说思想的核心是“道”。在目前国内外研究道教热中,对道教祖师老子认识上的分岐,集中在于他的“道”如何理解。道本来是人走的道,经过引申而具有规律的意义。如“天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讲是天象运行的规律;“人道”,则包括了人生吉凶祸福的规律的意义。道含有规律、规则的意义,这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传统的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人生坎坷曲折,积极用世的志向志死不渝。他的精神支柱与强大动力在于崇向尧、舜、孔子之道,并身体力行,关心“生民之意”,实现理想抱负。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5,(10):54-60
司马迁尊崇孟子,最早为他立传,视其为孔子之道的真正传人。他接受和发扬孟子的义利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对其加以诠释。司马迁阐发了孟子所理解的孔子作《春秋》的几个原则,并运用于《史记》创作。《史记》"实录"精神正与孔子《春秋》褒善贬恶的精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不言性与天道,并非孔子不言道。孔子对"道"的叙述集中于人伦日用之道,是落实于实践操作层面的"道"。无论进则以政治为业,抑或退则以学术为业,孔子之"道"须臾不离己身,孔子对于信念伦理,体现在信念伦理之"直";对于责任伦理,体现在责任伦理之"忠恕"。  相似文献   

13.
《中庸》作为孔子儒家“中道”哲学的专门著作,其所言即如何把握与使用中道.所谓“中庸”就是“用中”,东汉郑玄所说极是!“清华简”《保训》的发现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儒家自尧、舜以来的“执中”理论得到了验证.周文王、武王十分重视以礼制中、以刑教中,影响周代社会至深至远,更影响了孔子儒家.孔子的“中道”哲学是孔子智慧的集中体现,它是社会稳定之道,也是社会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4.
处在钱潮滚滚,充满焦躁危疑忧惧情绪,人与自然、人与人疏离感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开私塾,拜孔子,背儒经,无疑是希望收到调整心态、从容对待潮流挑战的效果。孔子的价值观中有哪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达成这个目的?现认为,要认识孔子其人其学,必须抓住"道",而孔子之道又导源于《周易》。探源讨流,说明孔子思想中最值得当今汲取或借鉴的东西是:一、周易和孔子之道的理想境界———中和之道;二、周易的忧患意识和孔子的担当精神;三、周易的"彰往察来"和孔子的"过则勿惮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自古重言,孔子有知言知人说,孟子则不仅传承孔子之衣钵,并且将其言语观与心性论相结合,求于心以寻言之本,道性善以明言之物,信义实以道言之则。他的言语观体现了鲜明的伦理指向性。  相似文献   

16.
“道隐”思想是孔子根据形势灵活应变的积极处世原则的体现,它所强调的是“儒道”在天下无道之际以“隐”为“行道”、“达道”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立足于《论语》文本,探讨孔子对“隐”的态度及“隐”的诠释,才可正确解读孔子“道隐”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论语》和《庄子》文本为依据,就孔子和庄子对于“道”的不同理解为切入点,分析了儒道融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最后得出二者融合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一书有其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哲学的展开以“道”为中心,老子对“道”有着多侧面的界定和描述,综括而言,“道”具有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的五官无法把握、“无为”、客观存在、可以认识等特点。老子哲学对孔子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论语》中有老子“道”论的明显折射、“无为”思想深刻影响了孔子、谦虚不自满思想对孔子有重要影响、“不言之教”对孔子有明显影响。探讨老子哲学的体系,揭示老子哲学对孔子的影响,对把握先秦哲学的真实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阅读导引】 为人处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民族民族特色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中国人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遵循由“道”而形成的“德”,孔子倡导“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仁、智、  相似文献   

20.
道,是中国先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起点。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被引申、转型为“道理”之类的意义。但老子道家之“道”和孔子儒家之“道”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而言,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之道;后者更侧重于“人伦”之道。两种不同内涵的“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