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的一一对应和简单置换,而是需要口译员用目的语听众能够充分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讲话人的意思。既然口译是语言交际,就必定涉及到文化交流。译员应具有跨文化意识,充分考虑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从听众的文化背景、层次、理解能力出发传达译语内容。  相似文献   

2.
张碧芳 《考试周刊》2008,(21):65-66
口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动态的跨文化传播过程.涉及源语发言人、译员和译语听众三方,听众是口译信息传播的终端接受者.然而长期以来对口译听众的研究甚少,在听众的认知图式和背景文化及语言文化知识对口译的影响方面进行的研究更少.本文试图借助图式理论探讨听众认知图式对口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7):147-148
作为口译大类中运用范围更广的联络口译,其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而关于联络口译领域的研究愈加趋向于对译员角色的定位。这是毋庸置疑的,脱离译员的双语活动完全无进行的可能性。学者的研究将翻译界对译员原先的偏浅错误认知逐渐转向为正确方向,即译员绝不仅仅是语言传输的工具,更是活动交流的参与调节者。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场合案例下源语和译语的对比分析阐述口译译员的相关主体性意识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口译实践中,译员的职责是在准确理解后,用高度凝练的译语将源语内容传达给听众。口译初学者的口译实践往往存在译文完整性较差、表达复杂难懂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与口译表达中的冗余现象相对应。本文主要探讨新手译员实践中的口译冗余现象,通过社会语言交流中的冗余现象来探究口译冗余的定义、成因以及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5.
汉英口译作为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主要涉及说话者、译员和受话者三方的明示和推理。由于交际各方语言和思维方式不同,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必须注重汉英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译语表达及受话者的需求,以求最好地传递说话者的信息和交际意图,提高口译的质量和听众满意度。因此,口译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中英句子结构快速转换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在动态的交际中进行口译教学,而不是单纯依靠口译结果进行学生能力评估。  相似文献   

6.
对“忠实”作为口译标准进行了研究,通过探讨理想口译的内涵,指出译员在口译中既要充当语言媒介或桥梁,又必须扮演好口译者本身的角色;这就要求译员有时必须完全“忠实”地口译,有时则不完全“忠实”地口译,有时甚至完全不“忠实”地口译;“忠实”对于口译只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7.
程辉 《考试周刊》2011,(59):36-37
鉴于语言迁移的性质和特点,口译会凸显迁移的负面影响。在翻译时将原文中的语言组合形式直接迁移到译文中,会造成译文的冗余性表达;译员需要时刻调整源语发言中的冗余信息,以满足信息接收者(听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释意理论指出,口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或意义,而意义是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口译领导人讲话时,译员要抓住源语的核心意思,通过逻辑推理“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忠实、准确地对原意进行完整转达。  相似文献   

9.
关于口译过程的研究比较普遍的是把口译分成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这样的口译过程分段,不利于译员对口译的认识与把握。意义建构理论下的口译过程研究,从口译过程的本质出发,将口译过程分成意义建构与意义制造两个阶段。意义是口译的核心。传统的口译理解与表达同样离不开意义,理解是对意义的理解,表达是对意义的表达。口译新的分段认为口译首先是译员在原语语言的激发下,结合情境和个人阅历进行的意义建构,然后再从目的语听众的角度出发结合情境及听者的阅历使用语言进行意义激发与制造。  相似文献   

10.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口译教学记忆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口译工作中.译员需要即时、准确地把摄取的原语信息转达给目的语听众.记忆能力是译员口译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探讨如何在口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帮助他们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  相似文献   

11.
周爽  曾景婷 《海外英语》2014,(19):157-159
文章旨在探讨译员是如何运用目的论来口译中国特色政治词汇,实现对外交流的目的。以功能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李克强总理的一场记者招待会现场汉英口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其它领域的口译相比,外交口译的特点要求在传译时措辞更严谨,译员会采取不同的口译策略,在目的原则的统领下,遵循目的论的“语内连贯原则”并选择性的违反“语际连贯原则”,即是说为了产出内容能被听众理解,译员需要对口译中目标语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要求译员关注实践中语言层面的交流,也要重视语言背后文化层面的交流。在商务口译中,口译实践具有更强的商业目的性,译员服务对象之间因各自利益考量更容易产生误解与矛盾,这就要求译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敏感性,能够及时预防、沟通与化解障碍,扮演跨文化协调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探讨译员是如何运用目的论来口译中国特色政治词汇,实现对外交流的目的。以功能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李克强总理的一场记者招待会现场汉英口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其它领域的口译相比,外交口译的特点要求在传译时措辞更严谨,译员会采取不同的口译策略,在目的原则的统领下,遵循目的论的“语内连贯原则”并选择性的违反“语际连贯原则”,即是说为了产出内容能被听众理解,译员需要对口译中目标语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探讨译员是如何运用目的论来口译中国特色政治词汇,实现对外交流的目的。以功能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李克强总理的一场记者招待会现场汉英口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其它领域的口译相比,外交口译的特点要求在传译时措辞更严谨,译员会采取不同的口译策略,在目的原则的统领下,遵循目的论的"语内连贯原则"并选择性的违反"语际连贯原则",即是说为了产出内容能被听众理解,译员需要对口译中目标语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口译具有很强的即席性和时限性,且讲话者多是即兴发挥。为了保证听众接收到正确的信息,译员必须要有语篇意识,并自觉地将衔接理论应用于口译全过程中,使译文通顺流畅、表意准确。本文通过实例具体分析衔接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可以解释许多传统语法所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而口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行为和跨文化活动,它具有很多独特性质,其中口译的即时性决定了译员必须在短时间内把源语信息转换为目标语语言信息,由此也给译员带来了重重困难。为便于口译者尽可能快捷、准确、完整的将词汇信息转达给受话方,本文以“范畴与原型”为理论依据,提出“放宽语义范畴,扩大对应幅度和容限”的口译选词策略策略,以实现从源语到目的语转换的最短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动态的双语交际活动.利用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的强大解释力阐述口译的过程,分析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讲话者和受话者的双重角色,并进一步针对译员如何成功塑造其双重角色及改善自身认知环境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如必要的口译预期,谙习文化差异,积累图式知识等,从而使译员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在口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对译员成功地完成口译交际活动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译员作为跨文化协调者,不仅要谙熟源语和目标语,更要熟知双方的文化。在口译实践中,译员常会因交际失误导致一些尴尬的场面,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文化中禁忌语的翻译,一方的文化缺失而造成的口译空白,长久以来养成的不同文化习俗等。为此,译员培训中,要注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从熟稔双方的思维方式入手,加强文化专题讲解,强化口译模拟和口译实践,将交际失误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连续翻译的一种,陪同口译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作为陪同口译活动必不可少的译员,在构建对话关系活动中并不仅仅是个“传话筒”.译员作为直接讲话人,即不是他人话语的翻译者,而是作为共同谈话人(co-interlocutor)或“语篇所有者”(text owner)“说自己的话”时与当事双方产生的直接对话交际.译员并非消弭于当事人身后的隐形人、传声筒,而是与当事人构建起一种平等互助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证语类是口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类,也是口译工作语言的典型话语结构之一,其特点是结构清晰,转折明确,逻辑严谨。掌握论证语类讲话的口译可以有效帮助译员提高理解、记忆和逻辑性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口译的质量。论证语类讲话的成功口译过程呈现了听辨、分析、推理、综合、理解的思维线路。除了遵循科学的思维程序,论证语类讲话的成功口译还取决于译员大脑中储存的语言知识和认知知识、笔记与记忆,信息重组与译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