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
孙伟平博平的新作《事实与价值》(全书23万字),已于2000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该书对“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这一价值论中的休谟问题作了系统的、开创性的探究,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价值论研究跃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在笔看来,该书不仅推动了我国的价值论研究,而且对于我国整个哲学研究也颇具启发意义,这突出表现在它在“问题”与“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理解模式和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3.
《喧哗与骚动》和《古船》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不同,风格也相去甚远,但都表现了历史转形时期文化道德的蜕变和不同人物的价值取向。两位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个人道德心理的审视,反映了广阔的时代画面,表达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深的道德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石舒清的小说《逝水》与《背景》,通过相似的老人形象,对人的生存意义,精神信仰、生活价值和人的更高发展,理想境界等进行形象化的探索与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尊严,健全人格的关注与企求,颂扬了人类精神生命中尊严意识的永恒与无价,本文认为,“尊严意识”是人性中良性因素的“发酵剂”,人文思想的重要资源,健全人格的核心,是文学作品应不断开掘和弘扬的“人性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6.
7.
《野花与箭》是胡风创作于中华民族动荡不安年代的诗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愤闷孤寂的情感构成其丰富的情绪层面,整部诗集张扬着自我超越的韧性战争精神和搏击时空的力量,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自由灵活,意蕴丰富的美学特征,这与胡风一贯的艺主张和独特的艺术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狂人日记》的揭露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博大深刻的主题切入,论证其运用以写实与象征结合,以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的艺术选择的独特价值,并分析了定实为象征服务,营构象征意象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罗伟章在当代文坛上是一位值得关注的生力军,也是2021年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的获得者。他的长篇小说《声音史》和中篇小说集《寂静史》都是对乡村的现代化进行书写。他以宏阔目光来面对正在发生的时代之变,并以独特的视角来对其进行文学的烛照。他在小说中对现代化带来的种种问题予以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同时秉承着人文关怀表示同情与理解。此外,罗伟章还为两部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施以了审美的光辉,使其在情节的发展中显现出一种崇高感。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学术研究史上,潘啸龙的楚辞研究是引人注目的。潘氏选择原生平及其作品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攻关、前沿性强;全力以赴,力求在疑难问题上有所进展,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驾驭能力和敏锐的学术眼光;锲而不舍,数年乃至十多年如一日,对一些难点问题长期思想,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个个专题研究的论系列。在潘氏的研究中,其方法论的层次提升为证谬法、综合法、同步法、即本体研究与史学研究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六个男女的相互关系一反常态,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一幅两性关系异化的摹本;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了这种异化现象,它使人陷入“精神”与“肉体”分离的痛苦之中,从而危害家庭和社会;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认为《喧哗与骚动》的主题,并不只是反映了南方社会的没落,而是通过对南方社会没落的反映,潜在地表现了二十世纪人类的悲剧性存在状态-苦熬。如何面对苦熬,或者说如何熬的问题,是每一个康普生家族成员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以对保罗与三位女性的关系的描写,展示现代工业文明世界中,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导致人性的分裂,劳伦斯在小说中追求理论的两性关系,认为只有达到精神与肉体的谐统一,人才能获得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8.
王博 《海外英语》2013,(5X):226-228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多才多艺的高产作家。其作品常常反映了美国社会充满暴力和动荡的黑暗面,以及人们的孤独、恐怖、痛苦等精神困境。《他们》出版于1969年,是欧茨作品三部曲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欧茨最好的一部代表作。该书于1970年荣获了美国全国图书奖。欧茨说,这部小说是"一部用小说形式写就的历史著作。"它记录了温德尔家三代人的命运及挣扎,展现了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到动荡不安的60年代期间,底层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和精神慰籍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艰辛和苦难,反映了现代人面临的来自社会、家庭、甚至他们自身的多重压力。  相似文献   

19.
20.
萧红与沈从均为体验型、情绪型作家,他们的作品所展现的是一个被情绪记忆中缠绕的世界。孩提时期那种强烈的缺失性体验,是构成《呼兰河传》独特风格的基础;而《边城》中对世外桃源般的景致及正直朴素的人情美的渲染,则源于另一种隐秘心理,因此,解读他们的作品不宜只用传统的社会学的单一角度和单向性思维方式,还应多从创作心理的角度去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