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社会变化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况且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我们大一小一、大A小a、一条条一套套"教"出来才高八斗的一届又一届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金牌银牌,但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而美国那种"小儿科"的放羊式教育,虽然没有得过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却赢得最多的诺贝尔科学奖.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有两项大奖最能牵动国际社会的中枢神经,一个是体育奥林匹克奖,一个是诺贝尔科学奖.被视作世界科技文明进步"参照系"的诺贝尔奖.在世纪末倍受关注.经过半个月的等待,1999年度诺贝尔奖的六类奖项终于各归其主.  相似文献   

3.
一据有关资料表明,自参加国际各科奥林匹克竞赛以来,我国选手摘金夺银屡见不鲜。这充分展示了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聪明与才智。然而,在振奋与欣喜之余,人们不禁生出许多疑虑和惋惜:迄今为止,在代表着科技发展最高、最新水平的诺贝尔奖的上千名获奖者中,还没有一位中国公民! 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科学奖项能像诺贝尔科学奖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能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中国要向世界一流科学水平迈进,争取赢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不容回避的。要实现智力上的奥林匹克--诺贝尔科学…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小引] 现在,有两项大奖最能牵动国际社会的中枢神经:一个是体育奥林匹克奖,一个是诺贝尔奖。有识之士指出,人们对中国足球没能冲出亚洲痛心疾首,而对我国几十年来没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却过于冷静,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至于对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态度是热情的,但心态是否正常,还要打个问号,还需冷静思考。思考需要占有资料,而有的资料本身就已包含着思考。因此,下面的“资料荟萃”其实也是思想的汇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困境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科学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中国的科学教育“让人欢喜让人忧”:中国的中学生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奖,却一直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更为严峻的是中国人科学素养低下是不争事实。据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即每千人中只有14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我曾在评选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瑞典卡罗琳医学中心"工作过,与评选者有过接触,对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问题也有过思考。当新一年度诺奖公布,我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的距离,看似在创新成果,实则在"科学精神"及其背后的科学机制。"科学精神"是科学工作者的人格特质所在。但到目前,一直没有权威的定义和阐述。据我理解,"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科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以诺贝尔科学奖为标志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主要来自于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无缘诺贝尔科学奖原因很多,其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科研、师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切切实实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亲吻”诺贝尔科学奖,否则,就不会筑起通往诺贝尔科学奖的“通天塔”。  相似文献   

10.
说起中国的教育,局内人都非常清醒,虽然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十多年,但应试教育始终抓得扎扎实实,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社会、家庭注重学生的分数,老师们当然注重当下评价.知识越灌越多,试题越来越难,而学生独立空间越来越狭窄,他们的创造力越来越薄弱.中国的基础教育"太厉害",外国同行觉得匪夷所思.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中国学生频频获奖,战绩辉煌,可让中国人没底气的是,近几十年,泱泱大国却出不了一个诺贝尔获奖者,怪不得,德国人评价我们中国的教育:"你们学生的书比我们的厚,考试成绩比我们的好,可你们却要买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 如果学校教育不能扭转局面,那中国的未来发展让人担心.好在我们常州的教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11.
在诺贝尔科学奖109年的历史上,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处于无人折桂的尴尬境地.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无人问鼎诺贝尔科学奖?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这是继"李约瑟难题"之后摆在国人面前的又一个世纪难题,人们把它称为"后李约瑟难题",也有人称之为"零诺贝尔奖现象".我国"零诺贝尔奖现象"是诸多原因所致,其中教育是一个主要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要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数据的统计分析,展现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对科学的贡献:其一,获奖者多为大学教授;其二,获奖者出自全球251所大学;其三,世界一流大学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以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据调查,我国大中学生参加国际数理化大赛屡获金奖,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教育并不落后.然而诺贝尔奖至今没有国人的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大家都知道奥林匹克所使用的知识都是现成的,而诺贝尔奖强调的是别人没有用过的创新型的东西,以及富有个性化的发明.而我们的课堂教育缺少的正是这一点,受教育体制的制约,短时期内我们还无法走出课堂教学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限定,我们的儿童基本上还是用同样的方式学习不同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0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国内外的积极反响。作为中国本土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她从青蒿中成功提取了治疗疟疾效果显著的青蒿素,从而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以此征服了诺贝尔科学奖评委。由于她获得的殊荣与青蒿和治疟有关,因此我们不妨去看看从古到今"治疟"与"青蒿"中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记者:中国人的智力水平从来没有受到过怀疑,但我们的想象力为什么被划上一个大问号? 顾:的确是这样。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我们还没有听说过美国的中学生获得过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这并不能代表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具  相似文献   

16.
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诺贝尔奖获得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近百年来全世界先后有40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而始建于1871年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更是以其先后有25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形成一个奇特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才链”,创下了一个科研组织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团体世界纪录”和一个科学家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人数最多的“个人世界纪录”,被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孵化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法宝”,对于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有…  相似文献   

17.
据调查,我国大中学生参加国际数理化大赛屡获金奖,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教育并不落后。然而诺贝尔奖至今没有国人的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大家都知道奥林匹克所使用的知识都是现成的,而诺贝尔奖强调的是别人没有用过的创新型的东西,以及富有个性化的发明。而我们的课堂教育缺少的正是这一点,受教育体制的制约,短时期内我们还无法走出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倪光南 《留学生》2014,(19):13-14
就像关注中国为什么没有得诺贝尔科学奖一样,现在人们开始关注中国为什么没有出乔布斯这样的创业家? 其实就对人类的创新贡献而论,袁隆平院士决不在乔布斯之下,但中国企业界确实还找不出像乔布斯这样的人物。虽然王选院士堪称中国IT业界创新先锋,但他的影响还主要是在印刷领域。  相似文献   

19.
吕增建 《成才之路》2009,(27):80-81
一百多年来,全世界先后有530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这些科学大师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和与卡文迪什实验室关系密切的就有30位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卡文迪什实验室也被人们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光彩照人。研究卡文迪什实验室如此成功的经验,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较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丘吉尔和爱因斯坦。"另一现象"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但当今中国的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从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