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云花 《课外阅读》2011,(4):112-11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不断回顾教学过程则会感受到其中的得失利弊,产生豁然开朗之感,而点点滴滴的不断反恩,正是教学经验不断积淀不断积累的源泉,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萃     
传之以心,受之以意,切问近思,而资所学,以施于世。——王安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相似文献   

3.
课外语文     
学 ,然后知不足 ,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礼记》注 :反 :内省。相长(掌) :相互促进发然后禁 ,则捍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礼记》捍格 :抵触。不胜 :不能承当其教 ,一作“教不能胜其为非之心”课外语文  相似文献   

4.
为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江苏省阜宁中学经过探索和实践,寻找到了一条最鲜活的教育途径——实施感恩教育,构建感恩文化。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情感、有灵性、有怜悯之心、有善良之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师长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一项项活动切合实际,一幕幕场景感人至深,使得学校舆论更加良好,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感恩之心更加强烈,备发之情更加高昂;使得“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生根、开花、结果,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之本,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大目标!该校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丰富校园文化,使“三结合”教育谋合得非常紧密,为学校的德育工作送来了缕缕春风、使这样一所有83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再度焕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②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③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注释】①失:过失。②则:犹“之”:③心:心理。④救:补救、弥补。【练习】一、给原文加上  相似文献   

6.
意志者,吾心之上帝也。基督教言世界一切事物,皆由全智全能之上帝创造之,无上帝亦无世界。余以为吾人心中亦有一上帝,何也,即意志是也。意之所向,志之所之,不知者可以知,不能者可以能,全智全能,意志诚吾心之上帝也。意志之所向,谓之目的。人之目的,其最大者,无以逾生活,生活有种种,即目的有种种,而其为生活上  相似文献   

7.
寓教于情     
古人云:“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交友如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也是如此。不知心则不能相知;不相知,彼此隔膜,怎能谈得上教育效果呢? 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形:一些父母对其子女动辄呵斥、打骂,训子不可谓不严,但只能使子女产生反感,有的与父母貌合神离,有的甚至铤而走险。在学校里,也有一些教师对待后进学生,采取这种做法。其结果学生也往往是口服心不服,腹诽不已。可见,不能平等地对待子女、学生,不是寓教于情,而是违情悖理,这样的教育没有不失败的。  相似文献   

8.
大舜云:“诗言志,歌咏言。”《诗大序》里有段较为详细的说明:“诗者,志之所向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简而言志,就是“诗言志”。“志”的内容究竟指的是什么?杨树达先生《释诗》一文中说:“‘志’字从‘心’,‘出’声。”其实,“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所以汉人释“志”为“心意所趣向”,是有道理的。“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亦是蕴藏于心的。故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  相似文献   

9.
《学记》中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 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相长也。"我大胆将此改为:"学然后知长,思然后知 法,教然后知惑,研然后知乐,记然后知美。知长然后 能补短,知法然后能乐教,知惑然后能自强,知乐然 后能乐思,知美然后能共享。故曰,学思教研记相长  相似文献   

10.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11.
杨军 《广东教育》2010,(12):66-67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3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选自《学记》)  相似文献   

12.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礼记·学记》中的这段叙述,很值得研究:它不仅集中论述了学生学习时容易犯的四种过失和产生这四种过失的原因,同时还说明了“知其心”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提醒教师必须明了学生“心之莫同”的思想实际,针对不同的情况,发挥教师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过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长善救失”,发展学生的特长这一目的呢?这就要求在运用因材施  相似文献   

13.
因材施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段春燕我国最早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  相似文献   

14.
《学记》上有这样一段话:“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卸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那末教育学生怎样才能“知其心、救其失”呢,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总觉得缺欠一二。  相似文献   

15.
寓教于情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动人之心,莫先于情.”情是改变人的认识的一种极好媒介.孩子和成人一样,对外界事物的刺激会产生肯定、否定、喜、怒、哀、乐等表现,这种心理反应就是情感.对于孩子来说,除了生理上的需要,就  相似文献   

16.
艺术创作超越不了物与情的关系,感物兴情是一个方面,托物寓情则是另一个方面。托物寓情以比为中心,其实质是由心至物,以物比心。比是一种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其展示的是心的主导性,心为情动,情决定对物的去取。比在通常的思维情况下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的思维方式多元共生的。它必须与兴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托物寓情。就比而言,其有实比和虚比之别。实比是表,虚比是里;实比是理智,虚比是直观;实比是物,虚比是情;实比是狭义的修辞手段,虚比是典型的思维方式。它们始终是一体化的,共同承担着托物寓情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现代心理科学揭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体能、技能的增强.均离不开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动机制。本人在英语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挖掘心育因素,进行智能训练。在培养学科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下面,是本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育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学苑教育》2012,(16):F0003-F0003
1感恩的心。我们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朋友的关怀之情,感谢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阳光、大地、空气,甚至还要感谢所有使你取得成就的人——感谢伤害你的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强调:“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有位哲人也曾这样说过:一位合格的教师知道教什么,一位优秀的教师知道怎样教。可见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教育激励理论存在于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学记》提出教师要“善教”,学生要“善学”。在教学上,教与学,就象鸟之有两翼,缺一不可。这是教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怎样才算“善教”呢?《学记》有以下几点深湛的见解。一、了解学生。《学记》说;“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这是说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有坏。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因材施教。二、发扬学生的优点,转化学生的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